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13

  ..續本文上一頁傻在那邊看幹什麼?”我叫你傻傻看嗎?要懂得這個——隨時思維叁相,這個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見法性。

  爲什麼要如實觀照?要你們體會到什麼是明, 生命中一個明的機製是什麼?你們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這些要讓你們明白是這麼難, 如果沒有前面這些知見的厘清, 沒有法住智的厘清, 沒有生活中的體驗,你們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講什麼。

  “法, 是緣起假名而本來空寂的。但人類由于無始來的愚昧, 總是內見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無自性, 而以爲確實如此。”(《佛法概論》印順導師)我們由于無明無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這個問題的。佛陀教我們如何去發現法的真相, 發現它的寂滅法性, 發現它確實是無我的。這個無我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就無我。真的能體會法性空寂, 真的能體會本來無我, 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愛、法愛, 我執、法執, 我見、法見。”導師把這個問題直接點出來了, 無明故産生的問題, 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須從智慧的觀察中來否定這些, 才能證見法性, 離戲論纏縛而得解脫。”

  必須從智慧的觀察中來否定它喔, 才能證見法性。什麼是智慧的觀察?今天如果沒有建立緣起正見, 你用什麼標准來觀察?用什麼來作爲你觀察的依據?所以今天沒有聞思修、聞正法、得正見, 你以什麼作標准來觀察?我講如實觀照, 第一要先建立緣起正見,當你在觀察的時候, 就不會去迎拒取舍, 因爲正見自然會相應。爲什麼正見要建立在先?這個大家要知道, 正見建立了,知見巳經融貫了, 你不用再起心動念, 你在觀察中它自然相應。所以這個時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過去世俗的慣性來觀察, 變成客觀的、局外的、理性的觀察者。正見建立的人, 他的思維模式不離正見的抉擇。

  所以如實觀照,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尤其是叁法印的緣起正見。爲什麼緣起這麼重要? 因爲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脫就是在這裏解脫的, 離開這個我們還要學什麼呢!佛陀就是悟到緣起的流轉,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無明和無知, 我執的建立從這裏來。無明破了,行爲就端正了,我執破了,貪愛自然不起。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緣、學佛的下手處。離開這個, 我們有法可修嗎?我們從哪裏去修?所以我一直強調:悟佛所悟,行佛所行。這悟佛所悟在悟什麼?就是緣起法,要記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會悟道, 不要被誤導了……。

  我們要在哪裏下功夫?就在識身,就是我們這個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們依緣起正見去智慧觀照的對象。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離執, 被萬法束縛的這麼緊,因爲你沒有了解,沒有用智慧去觀察它的無常, 沒有去觀察它的非實如幻。是因爲不懂緣起!懂緣起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了解以後, 對于世間的萬法, 你才能無所取無所著, 才能真正的體證涅槃。離開生活,離開內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萬法, 我們如何修行?

  假想觀與如實觀哪裏不同?攝心一處與緣起的流動觀察哪一個更易發現諸法實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發無我慧的助緣。

  “由慧觀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別識的觀察,是從無自性分別而到達離一切取相戲論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論》印順導師)這裏有一個重點:不是取相分別識的觀察, 要從無自性的分別而達到觀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緣起正見, 才能有無自性的分別。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實觀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記著:“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這一句話要永遠記得!

  一般的假想觀, 同如實觀哪裏不同?假想觀就是讓我們意識,先有一個所緣——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個器物、一朵花、一個所緣。然後慢慢使意識集中在這個所緣上,讓我們所緣的對象明晰、清楚。比如說:我觀察佛像的時候, 剛開始好像一個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體就形成,越來越清楚了, 然後臉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後連手、衣服等一些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白了。這就使我們的心靈, 依止在一個所緣上,使我們的心緣于一境, 達到止的功能。這在修什麼?在修定!定心專一、專注, 能甯聚于一,使影像清晰鮮活, 這個叫做假想觀。這是由我們意識生起的一個所緣的觀察。

  而如實觀剛好相反。你今天于地起觀想, 你要伏, 把這個對于地的觀想, 要能夠伏。于地水火風空識觀察我們的四大,觀察我們的五蘊,對觀察的對象, 還要將它怎麼樣——伏!, 就是對任何一法都不起執著,這個叫如實觀。比如說我今天觀察的時候, 要降伏觀察的這個心意, 就知道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在觀察,也沒有我所觀察的實在的東西, 這些都是因緣和合的一個法,它只是如幻的緣起。這樣才能夠達到如實觀。這個才是真正的如實禅觀,也是空觀。所以這裏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連這樣的境界、這樣的體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觀想,都要伏!都要不執著。爲什麼要伏?因爲緣起故。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包括見聞覺知——我聽到什麼,我覺到什麼, 我體會到什麼。這裏就講:得、求、甚至有覺有觀, 這都是世間的功夫,都是心靈動態的一種現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麼各位:談到這裏, 我們再回過頭來, 看看師父講的如實觀照在講什麼。于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觀察它的時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論。爲什麼師父要用如實觀照, 而不是假想觀,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對治, 只是在發覺真相!因爲任何境界, 都是無常的、都是非實的,所以一定會在如實的觀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異滅。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慣性, 就是知識的判斷和經驗的積累。這些都是世俗的知見、染著的情執而巳。所以要遠離這個,要讓你們達到如實的勝義觀。所有的修行都是有爲法, 有爲法如何能體證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講一用對治的方法, 你就對治不完。比如說貪瞋癡、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習性,如果是實在的, 請問你對治得完嗎?實在的怎麼能去得掉?所以我們痛苦、煩惱、貪瞋癡、慣性習性, 它是有因有緣而集起的。當我們看到集的因緣, 只要那個因緣不相續, 它就消失了,這本是法爾如是的,因爲它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透過觀察,去體證了解:它只是因緣所生法,而不是實在的,你就不再執取了, 這只是發覺真相,還它個本來而已。你認爲它是實在的, 你才要對治。我有貪,你認爲貪是實在的, 所以你要對治;你有煩惱,你認爲煩惱是實在的, 你才要對治。好, 你一對治表示它是實在的, 它是實在的你還去得掉嗎?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爲什麼不受用?因爲在打仗,打什麼仗?打胡塗仗。煩惱是什麼?不認識,不清楚;貪瞋癡是什麼?不清楚。然後有多少?住在哪裏?什麼因緣而有?不知道。然後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個虛幻的敵人打仗嗎?你什麼時候打得贏它?

  所以注意啊,我們今天要聞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講什麼?它跟我們身心的息息相關在哪裏?如何從我們身心中去發覺它?原來它讓我們看到、體會的是什麼?它只是要幫助我們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體會、體證諸法實相, 或者是我們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後,我們就不會顛倒執著, 就不會與無明相應。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萬法也好, 尤其是從我們有情的身心來說, 它有兩個機製,我一直強調:一個是與實相相應、與明相應、與空相應, 那種身心狀態是不會造業、不會痛苦、不會貪瞋癡、不會生死相續;另一個是與無明相應,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執、我慢、愛取、顛倒、執著、造業無邊、生死相續。所以發覺實相, 發覺生命的真相, 就是與明相應的一邊,這樣的修行,這樣的發覺真相跟一般所說練功夫一樣不一樣? 不一樣喔。

  很多人修行以爲我在練神功, 我練神通,我練定力, 然後我到達什麼境界, 我可以到什麼地方去, 我過去未來都知道, 都不離我執在修行。當他有境界的時候, 那個我執更甚,我執更強, 自以爲是,那更完蛋了。這樣跟解脫有什麼關系呢?解脫是在破我執,是在破無明啊!所以佛法與世不共在哪裏?這一點一定要把握。不然我們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還不知道, 甚至溶入個人的情見, 自以爲在修行, 在修什麼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們要用心, 修行不是隨隨便便的人間一般的知識, 不是一般的學識,你一百個博士都沒有用,我不騙你。佛法的內涵,有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 一定要抉擇清楚。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說修行,你連門邊都摸不著。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歡喜、很贊, 歎!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爲是, 我會爲你們擔心,這一點你們一定要體諒。

  所以當一個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時候、很昏沈、沒有力量的時候,你要開示他,跟他說法, 讓他振奮起來。叫他要精進, 要知道法的重要, 擇法、鼓勵,讓他知道。這樣下去會得什麼結果, 如果你不再改變、不精進、不用功、 不把這個問題解決, 你將來則不能成就。所以這些都要開示, 使微劣退墮的心能生起精進勇猛的心來,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在打坐,修禅定,結果妄念一大堆, 想東想西的,心安住不下來, 你這個時候要修什麼?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們的心能甯靜, 安住于一緣,就不會“爬爬”走。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很想睡覺、很昏沈,順這個勢兒——讓它休息一下好了, 這就慘了!這個時候最好要起…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