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14

  ..續本文上一頁念——起正念。起觀照——正念正智的觀照!所以這時候的作用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用功的過程中,對治和調整的方法要清楚。

  修念住,覺知當下,能更好的擇法、觀察,緣起正見是重點

  爲什麼要修這個念住,念覺分。這個可以攝受我們的身心, 能夠專注,不管是擇法,不管是修定, 都有幫助, 調身調心都有幫助, 這是一個重點。所以“修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我們的正見建立以後, 要調整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身心能安住,能住于一緣, 心不會散亂,也不會昏沈, 使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在與定相應後,再來擇法, 再來觀察,就能入微, 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有很多學員, 通過對法的聽聞學習,對佛法僧都有相當的了解和虔誠敬信。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 怎麼樣用得上?所以我爲什麼說念覺支很重要, 這個“念”是什麼意思?“覺”是什麼意思?我們念念都要覺,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睡醒以後的行、住、坐、臥,處世、待人接物, 時時刻刻、念念都要覺知。這個念念能夠覺知, 就是我們下功夫最重要的地方!只要你能與念覺相應的話, 慢慢成爲一種習慣,自然的,你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就不會打妄念、就不會昏沈, 什麼事都清清楚楚的, 不會落入慣性。我們過去有一個很強的慣性, 看到什麼就馬上以爲是什麼, 聽到什麼馬上情緒就來了, 這就是我們衆生的那種我執、我慢。所以在行住坐臥中,都要注意到我們的念, 有沒有覺知我們這個念。什麼念都好, 妄念、喜念、好的念、壞的念,念念你都要發現,都要覺知, 你要學習這個念的覺知。這個覺知力越強,你的妄念就會越少,定力也就來了, 慢慢的這個身心就安住了。如實觀照起步就是這個。所以叫你行住坐臥, 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自己的身心狀態是什麼, 你要發現,你要發覺, 你只要覺知就好。你不要去迎拒,不要去取舍, 不要去對治, 你主要就是在發現。那麼要發現真相,除了覺知以外, 沒有其它辦法。這就是基礎功夫。基礎功夫做好了,後面的效應就來了。我們前面所建立的正見,它慢慢的就會自動相應, 自動功能就來了。那時候心所起的分別, 就不是過去的那種慣性分別, 念念相應的時候,正見會自然浮現出來。就是說:我們軟體程式植進去以後, 它的功能自然就會出來——你待人接物、處世觀察、萬法因果,你一看就懂。但是它是從哪裏懂的?從正見相應而出來的理解, 而不是舊有的習性慣性喔。所以我一直強調, 如實觀照的重要。一般人不理解。我現在借機會一直在談這個。爲什麼修如實觀照前面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今天沒有緣起正見, 你的思維模式都是跟慣性相應、跟過去的知見相應, 跟邪見、甚至外道的觀念相應, 你怎麼能見法?所以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這是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融貫了、明白了、理解了, 這個時候的覺知、觀察, 正見的功能自然會相應,就不是你過去的慣性思維, 就不是你的習性反應, 體會了這個,你就明白這有多重要了。

  所以沒有建立緣起正見, 你要修如實觀照, 是不可能相應, 它只有對治的功能。但是如果你有緣起正見, 你又修如實觀照, 在念覺上慢慢進去以後, 你所面對的一切法, 那個正見自然會出來相應。看到什麼,體會到什麼, 碰到什麼喜怒哀樂的因緣, 你會發現正見會自然相應——原來是性空、原來是如幻、 原來是緣起、它自動會相應。你不用再起念說:這個是緣起的、這個是空的、這個是假的、不需要起念。爲什麼?它自動會相應。所以那時候不需要再起分別,它自動會明白、會了知, 因爲裏面有緣起正見故。

  各位:這裏要下功夫, 試試看!不然我們學了那麼多, 一直講建立這個緣起正見, 一直要讓你知道緣起正見的重要,在做什麼?就爲了將來在修觀時候, 在如實證知的時候, 它自動會相應。不必再起念,它自動會相應。爲什麼?軟體程式植進去以後, 你電腦一動,啪!它功能就是這樣子, 這樣懂嗎?我這樣慢慢地、慢慢地講, 你們會越來越理解。所以修如實觀照,爲什麼叫你不迎不拒,你只是觀察。這是糊裏糊塗的觀察嗎?是傻傻的觀察嗎?不是!因爲正見會相應,這點奧妙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要以爲我們看到法的時候, 要起無常念、無我念——這是無常的, 這個是無我的, 才能對治。錯了!真正有正見的時候, 見法、見一切萬法,你不用再起念, 它自動會相應。不用再起念說:這是無常的,這個是無我的。不用!它自動就會明白!所以建立緣起正見, 是何其重要。如果你今天沒有緣起正見, 你所看到的、你所體會到的、你所起心動念的一切, 必然是與過去的無知、無明相應的慣性。所以修行爲什麼要先建立正見,?一直上課、一直講, 目的在哪裏?通過不斷的熏習,把你們的錯誤知見完全去掉, 然後建立正確的正見。就像電腦裏面的程式, 把你清洗了,正確的輸入了, 你再起心動念的時候, 它出來的就是緣起的正見。正確的程式, 它出來的功能肯定是正確的。上課就是要建立這個程式, 把錯誤的程式清洗了,然後建立正確的程式, 它産生的所有功能自然就會相應, 這一點是不是很重要?

  從修習四念處來說, 先觀察身:從身入手, 從身體入手,先修身念住。慢慢的進步到受、心、法,它是有次第的。所以不要懷疑說:“師父,你的如實觀照傻傻的看要幹什麼?”才不是傻傻的看!有了緣起的正見, 你在觀察一切法, 都不離緣起的觀察, 它自然會相應的。所以不是說, 你什麼都不要准備, 什麼基礎都沒有, 那才是傻傻的看!所以我一直強調, 如實觀照一定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緣起正見建立好了, 你的思維模式,你的觀察方法, 都不離緣起法的思維。所以碰到任何一件事來,身受心法所有的活動過程中, 你就會發現:以緣起的知見去理解它的時候, 你時時刻刻自然與法相應。看到任何一法,觸動了, 比如說你觸動了某一個因緣, 起了一點不歡喜的心,你馬上就會用緣起的正見去相應。起了念了,然後一看——消失了,你就知道它的無常性、它的不可得、它的緣起如幻非實、剎那不住,都可以當下體會。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學習, 知見建立以後,要學習觀照。我們談的如實觀照, 其實就是不離四念處的觀照。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它可以分開一一的去體會。更可以統合在一起——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全念住。身心的運作、在根塵觸所有的一切法中, 任何因緣來,主動因緣來, 主要的那一種觸動來, 你就以這個爲觀照,無需固定在某一個地方(所緣)。比如說我在說話, 我就在說話的這個動靜中去注意、去觀察。我在看書, 我要知道看書的身心狀態。我在跟大家說法, 包括我現在在說法, 我自己有沒有清楚、我自己在說法的心態——身心狀態。當下的每個因緣, 你都不離開觀察。身的問題, 你就注意到身;心靈的問題, 你就注意到心靈。觸動什麼因緣, 你就觀察什麼因緣, 這個叫全念住,所以它不是分開的。

  爲什麼我一直強調, 我們學法如果知見沒有建立好, 方法不正確,用功不夠, 你就達不到受用的功能。沒有受用的功能, 你就會覺得它沒有什麼。慢慢的就退心了,沒興趣了。還是人間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好,就回去了。一個在法上用心, 能夠有一點體會的人, 一定會産生法味、法喜!法喜一來,你要退心都很難。慢慢的身心受用了, 輕安也來了,那種身心的自在清淨, 那一種超越,不是人間有的。還會回到人間的那汙著的、暫時的喜樂中去嗎?所以要達到不退轉, 最主要就是你要得法,要有受用。

  “先淨其戒而直其見, 才具足叁業”,所以學如實觀照, 其實就是全念住。前面的正見要建立好, 具足叁業以後,你來如實觀照,自然與法相應。因爲你的起心動念, 不離正見、不離緣起法、不離空, 這樣的一種觀照, 它自然就會與法相應、與明相應。所以一般人都忽略了。要修如實觀照, 一定要先具足正見,什麼正見?——緣起正見!有人把如實觀照, 當做是一種對治。其實如實觀照不是在對治, 它是了解真相,發覺真相, 直接契入的是寂滅法性, 跟一般的對治方法是不一樣的, 一定要理解!

  如實觀照,是四念處的方便大用。在全念住中,不舍一法,不住一法,如如不動,直入法性空寂。

  (《雜阿含經》161經)“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于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爲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于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四念住的修法, 令心安忍。這裏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知見建立以後, 身心的觀照, 尤其是如實觀照,你要慢慢去體會。痛跟苦,你們一定要去發覺它的真相!痛是身體的功能, 它的神經系統覺知的功能, 是生命五蘊的本能。但是苦就不一樣!苦是另外而起的一種感受, 痛是直覺,苦是由心靈而起的另外一種境界。我們一般人總是把痛跟苦合在一起。其實我告訴各位:痛不一定苦。佛陀入滅前有沒有背痛?他吃了不潔的供養而泄肚子、泄的很厲害, 身體非常的疲憊, 但是他會不會苦?痛跟苦我們要慢慢去體會, 這就是在觀照中你能發現的一個真相。我常常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對孩子——一個小孩子很親蜜,你很喜歡一個小孩子, 如果他打你一巴掌,會不會痛?絕對會痛, 對不對?但是那個很親蜜的關系, 很愛他的人,他會不會很生氣、很苦?不會喔!他會說:“唉呀!你這個小孩子, 怎麼不懂事,怎麼打我”,他是很歡喜的講。爲什…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