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幾句話大家要用心!“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後面爲什麼加一個“止、清涼、沒”?一般人也許會忽視,而我一直在提示這個重點:我們的六根觸六塵産生了受,如果六根觸六塵這個因緣滅了、消失了,那麼“受”也必然跟著滅與消失。我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受滅的時候是不是“止、清涼、沒”。我們有沒有體會這一點?這個很重要喔!我們今天根、塵、觸産生受,然後在我們的意識中留下實在真實的印象,好像它永遠存在,就記憶起來了。比如說:我現在看到各位,我起了感受。如果我現在沒有看到各位,我這個感受就止息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不要看這個很簡單,這很重要喔!是止、息、清涼、沒。我們不是——我們是觸因緣滅了,受還在裏面留存著,然後一直延續。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明天該怎麼樣?未來該怎麼樣?在那邊苦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而沒有發現當觸的因緣滅的時候,其實受已經滅了。我們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沒有發現這個真相!我們是把那個記憶、留在意識中的記憶,一直還在相續著那個苦樂二受當做實在的在執取。佛陀這個開示,看起來簡單,是因爲我們沒有如實觀照,很深的去體會它!我們一直在延續著我們的受,喜歡的一直喜歡,生氣的一直生氣,而不知道因聚、因集——苦集,因滅——苦也滅啊!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發現,因滅還在相續,爲什麼不是苦滅呢?爲什麼不是 “止、清涼、沒”呢?各位:這裏如果我們能體會得到,任何一個因緣,觸受是即生即滅的,我們沒有看到即生即滅的實相,所以一直以爲是實有的、實在的,所以這個“受”一直在相續,我們能不能看到即生即滅呢?你昨天罵我一句話,我恨你一輩子,這樣知意思吧?而不知道那句話罵完即過去了,是即生即滅的。但是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意識中卻一直留存著,而不知道它是即生即滅的。我們從生出到今天,在這幾十年中,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記憶,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因緣,如果不是即生即滅的,請問你們要留存多少東西在裏面?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都活在過去是不是?還有預想未來,我們從來沒有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意思?活在當下,它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這裏就沒有相續相,聽得懂你們才能受用啊,不然我們都活在過去、未來相續造作不停的那一種觀念中,你將永無止息啊!阿羅漢爲什麼不受後有?因爲他不相續。衆生爲什麼痛苦無邊?因爲一直相續。那爲什麼會相續——無明故。爲什麼不相續——與明相應故,問題就出在這裏。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知道了“受”這個重點,“現法盡諸漏”,“現法”就是生命的當下、身心的當下就是現法。“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各位:這個叫“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佛陀所開示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深深的去體會,真的太重要了! “了知諸受”要在哪裏了知?要在現法的當下了知。如果在現法當下就能清淨自在,不隨境轉,不隨苦樂二受轉,當下是不是漏盡?“生死不墮數”,這個身體壞了——就不會再相續了!不會再淪落在六道中了!所以是“永處般涅槃”。
有時候在談這些的時候,真的感觸很深!爲什麼要如實觀照,爲什麼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我們到底要體會什麼?慢慢去的去理解!“苦樂非不受”,苦樂不是不知道,苦樂都知道,只是“樂不放逸,苦不增憂”,然後“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這幾句話慢慢去體會!爲什麼要你們如實觀照?爲什麼要回到生命當下來?爲什麼任何境界來,要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體會的當下是什麼?要明白!!“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我爲什麼講:“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這個強調的是什麼?
所以我在“如實觀照”裏就講:“知以導行,行以證知”就在談這個,你必須在實踐中親身去體驗,去如實的觀察跟體證,它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正念、正知與如實觀照的關系,重點在于一個“覺”字,覺以導正,正而貫行。
(《雜阿含經》275經)“彼善男子難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複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觀察四方都一樣,東南西北都一樣,主要是在什麼:正念、正知。不管觀察什麼地方,觀察什麼對象,觀察什麼法,都不離“正念、正知”,也就是沒有離開我們的正思維,沒有離開正見的思維,法法都要在“正念正知”中。
所以,“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這個“覺”,就是“覺知”。我們根、塵、觸産生的任何一個受,起來的時候都要覺知;受住、受滅,你都要清楚的覺知;根、塵、觸,一定會産生“受”,“感受起”就是起來的時候;“住”就是過程;“滅”就是消失。我們的受從起來到消失,你有沒有辦法去發現、去覺知?我們在這裏從來沒有用心過、沒有覺知過。所以樂受起隨樂受轉,苦受起隨苦受轉。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在覺知中,任何一個“受起”來、“住”到“滅”的過程你都能“如實覺知”,這個就是正念而住,所以各位:下功夫不是有爲的對治,只是“正念而住,不令散亂”;下面是“覺諸想起,想住,想滅”,這個是“想”。當我們“想”的功能發生作用的時候,不管是妄想、臆想、狂想,不管是什麼想,要覺知“想起”、“想住”、“想滅”,“生、住、滅”的過程,你要能夠覺知。如果對于“起、住、滅”我們不能了解的話,我們隨時都將在這裏流轉而不自知!!所以覺知非常重要!我在“如實觀照”中一直點:“看”會有什麼功能,“想”是什麼功能,一定要先明白,其實這裏也點到了,“受起”、“想起”,爲什麼要點這個?這個大家就可以看出來,我們隨時都在“想”中,尤其是想蘊的功能非常發達,我們由于不覺知,這個“想”變成慣性,如果是跟無明相應的“想”,那更淒慘,我們就是在這裏跌倒的!
“覺諸覺起,覺諸覺滅”,有“覺”跟沒“覺”又不一樣,所以有“覺”的時候“覺”是什麼樣子?沒有“覺”的時候,“想”是什麼樣子?沒有“覺”的時候“受”是什麼樣子?真的不一樣!!所以這裏有叁個重點:“受起、受住、受滅”;“想起、想住、想滅”;“覺起、覺住、覺滅”;注意:這叁個一定要明白!!這個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師父在講“如實觀照”多重要!!你們才能理解!!到現在爲止很多人不知道,“如實觀照”傻傻的看要幹什麼?那裏是叫你“傻傻的看”?其實“如實觀照”就是不離這叁個重點的觀察。“覺起、覺住、覺滅”,這個“覺”字的作用,跟“想起、想住、想滅”這個“想”的作用,跟“受起、受住、受滅”這個“受”的作用,這些如果你能明白、清楚,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它要在“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如實觀照”中下功夫!我們很多人用念佛啦、用持咒啦、用禅定啦,目的是什麼?使我們的心不散亂,對不對?安住、一念、正念。但是各位:這裏不僅要安住,更在于發現——發現諸法的實相!
“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們今天要有“正念、正智”,我們要在哪裏成就?就在這個地方!這就是如實觀照,“正念、正智成就”。
爲什麼如實觀照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論,請問跟這個有什麼不同?慢慢去體會。我們不是隨便亂講,自以爲是就可以的。
覺知起、 住、 滅, 不管是受、想、行、識都一樣。這個“覺”字你們知道有多重要了吧!修行在哪裏修?打坐幾個鍾頭、我能入定, 那個叫做修行功夫嗎?而這個地方才是重點知道嗎?什麼是真修行:守護根門。剛開始你還是有爲法的對治;但是你慢慢越清楚正見, 然後一次一次的體驗, 了解真相以後, 你連對治的心都沒有,連修行、我在修、在用功的心都沒有, 爲什麼?它是法爾如是,很清楚的, 那個才叫真正無功用行,但是透過有功用行, 才能進入無功用行, 不是一下子什麼都不要。所以說:爲什麼我們要建立正見?爲什麼要如實觀照?這個還是有爲法;但是不透過這個, 你就體會不到無爲在講什麼, 寂滅在談什麼。一個人真正體會到寂滅法性的時候, 才能真正安心哪,一定要記得!不是滿足于我現在身心的狀態, 我的體會,我的境界。我告訴你:那個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我們要理解什麼是正念正智。正念正智明白了, 我們才知道:喔!原來我們該如何用功, 才叫做用功, 是不是這裏很重要?
如實觀照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溶入生活、指導生活、淨化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開掘智慧,實現世俗與出世不二的證悟與解脫。
什麼叫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時行、住、坐、臥,待人接物, 根塵觸:六根觸六塵, 隨時都産生很多狀態, 身心的變化就是在這個地方起來的,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如果你能保持覺知:行事、交流、待人、接物, 身心狀態隨時在覺知, 隨時都懂得調整, 這就是真用功!不是我的心定下來,什麼都不管, 人間事都不管,在這裏安住就是用功。這種用功同你開發智慧有關系嗎?同調整我們內在解脫的因緣條件有關系嗎?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本身才是“活”的修行。生命活著:行、住、坐、臥, 待人、接物、處世,都是用功的地方,加上覺知,時時調整自己。如果不能覺知, 那就叫無明相應!能保持覺知就是與明相應!所以如實觀照叫你們行、住、坐、臥都要如實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 身心的狀態如何? 你只要覺知就好。叫你不要迎拒取舍。爲什麼要你這樣?你們真的照法去體會, 你們就知道它的奧妙。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去實踐, 不去體會,又沒有根本正見這些基礎, “我傻…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