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10

  ..续本文上一页你慢慢去体会,人家骂我一句话,我马上无名火三丈,跟人家打架都可以,生命都可以不要,“苦哇、恨呀”,回去恨很久,气很久,这个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不抗拒,不去排斥,它会不会起这样的感觉?这里的“如实知”三个字非常重要!我们痛,对痛有没有“如实知”?痛随着苦有没有“如实知”?如果你“如实知”,你就知道如何处理。你们可以试试看:不管是身体的部分,还是心灵的部分;人事对待的部分,或者碰到不如意的部分,都一样,都可以实验,在我们直接的惯性反应里和习性里面,马上相对,苦当下就起来了。慢慢去体会,“身受心不受”是什么意思?“受”才会起“苦”!不受就不起苦!这是不是缘起法?“根尘触”有没有?“触”产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瞋,乐受就贪,如果真的了解真相,触的当下,起受的时候你发觉,不随受转的时候,会不会起苦?这个都是重点喔!这都是我们生命中能观察、能体验、能实验、能证明的喔,所以修行不是在谈玄说妙噢。修行就是在谈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作用,我们在某一种身心状态下,产生什么条件,才会起苦恼、痛苦、障碍;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它不会随境转,它可以不受,后面的苦不生。病还是病,老还是老,死还是会死,但是不苦。阿罗汉不是证到阿罗汉所有的病都没有了,不是!是他不苦了,不再执取了,只要不受,后面就不会相续。如果我今天乐,我起了贪欲,后面会相续。我今天苦,起了抗拒、起了瞋恨,后面会相续。我们在讲“不受后有”是什么意思?“不相续”的意思!虽然起了乐的感觉我不执著;起苦的感觉我不执著,就是不受。不受,后面的痛苦烦恼就不会相续。你只要一次明白,一次的了解,下一次碰到同样的因缘环境,同样的触受,你一样可以正确处理与面对。如果你今天没有一次明白,下一次碰到跟这次一样,还是落在惯性里面,一定起苦,一定起贪,一定起种种的障碍,瞋恨就来了。明白一次以后:原来我们这里的功能是可以不受的,原来可以不苦的,你只要明白一次,以后同样的因缘来,你就不会再颠倒执著,就不会再落入惯性了。我一直在强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去观察我们的身心,去认识它、去了解它、去发现它,这个才叫修行!找到因,你才有下手处,是不是这样子?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与无明相应——无知!落在凡俗的知见观念里面习以为常,所以随境转、随缘转哪;另外它有一个功能,它得正知见、它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正见相应,用正见来思惟,用正见来观察,发觉的是诸法的真相与实相。原来我们的生命本身真的有一个本能,它可以不随境转,它可以不起苦受,它可以不起贪欲,原来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个真相。与明相应的功能,如果你发现了、体会了,一个是无明相应的,“触、受、爱、取、有”;一个是与明相应的触受,后面不是爱、取、有,一个会相续,一个是不受后有。这个都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内在功能,你只是如何的去发现它。明与无明的关键在哪里?在于有没有听到正见!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明白此故彼的关系?软体程式灌进去,把错误的知见洗掉,依照正确的程序去观察自己,发现内在、发现真相:原来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功能中,有一边是随顺无明、痛苦、烦恼,贪瞋痴造业无边;而另一边则可以不随境转,自在解脱不受后有。如果你们真的能发现生命中的这两种机制,都能明白的话,那你们要往哪一边走?就好比说:我们今天在厨房做菜,加盐会变咸,加糖会变甜,都明白了:太咸的受不了,太甜的也不行,所以要咸要甜,是不是随心所欲?你要吃甜的,你就怎么做,你要吃咸的,你就怎么做,有没有人能妨碍你?如果对这些法都明白,内在的条件也都明白,内在的功能作用也都明白,你要清净解脱呢?还是要烦恼流转呢?是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就像我们要吃甜的,可以吃甜的;要吃咸的,可以吃咸的,随你所欲。所以如果你认为痛苦很好,流转很好,贪欲很好,我要苦恼无边,随缘、随便,没有人勉强你。如果你要清净、解脱、自在,你垂手可得!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了解了,受用无穷。这样慢慢的越谈,是不是大家越清楚?慢慢的我们回到原点来,不是在信仰、不是在迷信、不是在崇拜,只是在发觉真相,生命里面的真相你不发觉,你没有一天会解脱的。只要你还外在无明之中,不与明相应,没有正见,不依法奉行,没有一个能解脱的。会拜又能如何?只是越拜越胡涂!因为与无明相应故。法的重要,知见的重要,正见的建立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要去体会。

  所以我常常讲:如果我们今天,问题存在、无明存在、疑惑存在、贪瞋痴烦恼存在,那下一秒钟一定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活着就不能离开根、尘、触,不能离开生命中五蕴六处的功能,我们的五蕴,它的功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可能吗?我们的六根不触六尘可能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入禅定,连意识都消失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但是你能定多久?你总要出定,一出定,六根六尘的功能还是一样存在。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它的空性,不知道它的如幻非实,所以才执取,这个叫无明相应的触,才会产生后面的受、爱、取、有。明白真相了,了解法的实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幻泡影,你今天还要去执取吗?了解了、明白了真相,原来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实而生、生巳灭尽”,如果真的明白这个,你哪一法能执著?就是执著也执著不到啊!所以当与明相应的时候,这个执著就消失了!根、尘、触就不会起爱染,因为你不再与无明相应,与明相应的真相了解了,就不会再执取了,所以与明相应的触跟受,后面不再是爱、取、有,是不贪、不瞋、不痴——是不受后有,不再相续!所以佛陀就讲:“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不是要去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的功能,五蕴的功能是去不掉的,六根的功能也是去不掉的,是与无明相应才会出现问题。我今天得法、见法、明白了,对一切法知道它的真相,你还要乐吗?还要著吗?还要取吗?不可能的!当这些止息的时候,就是跟明相应,踊正见相应!就不会贪瞋痴烦恼了。修行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六处的功能,不是喔,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生命的功能,它的本能你是不能去掉的,但要知道这个本能的副作用,和产生这个副作用的原因。因无明起的实有感和自性见,产生了我执和我见,继尔产生了贪、嗔、痴烦恼。了解真相以后,与明相应,于万法中不取、不著、不乐,万法再也不能——束缚你!五蕴功能是不是一样?阿罗汉也好,佛陀也好,菩萨也好,他们见法、得法以后,人间的生活还是一样,要不要吃?要啊!要不要跟大众接触?要啊!要不要跟万法接触?要啊!但是不再执取,因为与明相应故,与实相相应故,与空性相应故,所以在万法中无碍。“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贪、不取、不著”这是必然的。我不能看、我不能听、我不能触、我不能碰,哪里是这个?我们不能喝水吗?喝了水会执著吗?注意听喔,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一直在跟你们建立一些观念,厘清一些观念,你们慢慢明白了,就知道,今天佛陀所开示的法,我们要怎样的去体会它,如何的建立正知见?了解了实相以后,那种转变是什么?不是在压抑、不是在控制、不是在打仗对治,都不是!是在了解真相,如何与明相应。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佛陀的教法深入的理解,我们只是听从一般的观念、方便法或对治法,你怎么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大家真的一定要在法上、正见上厘清,然后透过对法的了解,你在生命中就能观察得到。不是未来、不是死后的事,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剎那,都不离根、尘、触,我们都能发觉真相。发觉什么?观察什么?原来我们落于习性的观察,落于习性的作用,所以会产生爱取、执著,贪瞋痴;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某一种状态之中、是与明相应的状态之下,身心的运作功能还是一样的,但是它真的不起贪瞋痴,真的不起烦恼,真的自在安乐。你要在生命中去发现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这两种功能真的明白了:一个叫缘起的流转——纯大苦聚集的条件与内容;一个是缘起的还灭——是真的可以清净自在涅槃解脱。你还要堕在贪瞋痴里面那是你自己的事啦。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刻的去理解,也不能深刻的去亲证,你怎么修都没完没了!我只能这样讲:流转的一边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但还灭的这一边大部分都有问题,没有办法体会到,这时候我就劝你们,把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好好的用一用,亲身去体会,不要胡思乱想一大堆,不要用主观意念,用“如实观照”去试试看,你就知道“如实观照”的目的在做什么?你们有一天就会明白!如果你们怀疑,不想试也不去体证,体证不到又不问,又不求法,那只有个人负责。当你们真的如实的照,你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要用这个“看”字。“如实观照”的“看”字,要让你们体会的是什么,你们才明白!缘起的流转,大家可以看得到,缘起的还灭就看不到,但是用“如实观照”试试看,只要你有缘起正见,当下就可以看到!

  我们在《阿含经》另外一经有谈到, 即使于过去、现在、未来、 远、近、粗、细, 到识无边处的时候, 是不是很细,身心很细腻,这个还是无常, 彼一切悉无常。就是这里讲的就是——伏!不要以为这个就是了, 不要以为这个就对了。所以连这样的一种体会的境界都要——伏,这个才叫真实禅喔。

  所以我们在修四禅八定, 尤其是那一种境界, 身心的愉悦啦、快乐啦、慢慢进入舍啦、进入清净安宁啦, 包括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都要伏,都要舍。为什么?彼一切无常故, 这个才是真实的、空…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