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10

  ..續本文上一頁你慢慢去體會,人家罵我一句話,我馬上無名火叁丈,跟人家打架都可以,生命都可以不要,“苦哇、恨呀”,回去恨很久,氣很久,這個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不抗拒,不去排斥,它會不會起這樣的感覺?這裏的“如實知”叁個字非常重要!我們痛,對痛有沒有“如實知”?痛隨著苦有沒有“如實知”?如果你“如實知”,你就知道如何處理。你們可以試試看:不管是身體的部分,還是心靈的部分;人事對待的部分,或者碰到不如意的部分,都一樣,都可以實驗,在我們直接的慣性反應裏和習性裏面,馬上相對,苦當下就起來了。慢慢去體會,“身受心不受”是什麼意思?“受”才會起“苦”!不受就不起苦!這是不是緣起法?“根塵觸”有沒有?“觸”産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就瞋,樂受就貪,如果真的了解真相,觸的當下,起受的時候你發覺,不隨受轉的時候,會不會起苦?這個都是重點喔!這都是我們生命中能觀察、能體驗、能實驗、能證明的喔,所以修行不是在談玄說妙噢。修行就是在談我們生命內在的功能作用,我們在某一種身心狀態下,産生什麼條件,才會起苦惱、痛苦、障礙;什麼樣的條件之下,它不會隨境轉,它可以不受,後面的苦不生。病還是病,老還是老,死還是會死,但是不苦。阿羅漢不是證到阿羅漢所有的病都沒有了,不是!是他不苦了,不再執取了,只要不受,後面就不會相續。如果我今天樂,我起了貪欲,後面會相續。我今天苦,起了抗拒、起了瞋恨,後面會相續。我們在講“不受後有”是什麼意思?“不相續”的意思!雖然起了樂的感覺我不執著;起苦的感覺我不執著,就是不受。不受,後面的痛苦煩惱就不會相續。你只要一次明白,一次的了解,下一次碰到同樣的因緣環境,同樣的觸受,你一樣可以正確處理與面對。如果你今天沒有一次明白,下一次碰到跟這次一樣,還是落在慣性裏面,一定起苦,一定起貪,一定起種種的障礙,瞋恨就來了。明白一次以後:原來我們這裏的功能是可以不受的,原來可以不苦的,你只要明白一次,以後同樣的因緣來,你就不會再顛倒執著,就不會再落入慣性了。我一直在強調,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去觀察我們的身心,去認識它、去了解它、去發現它,這個才叫修行!找到因,你才有下手處,是不是這樣子?原來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有兩個功能:一個功能是與無明相應——無知!落在凡俗的知見觀念裏面習以爲常,所以隨境轉、隨緣轉哪;另外它有一個功能,它得正知見、它與明相應、與法相應、與正見相應,用正見來思惟,用正見來觀察,發覺的是諸法的真相與實相。原來我們的生命本身真的有一個本能,它可以不隨境轉,它可以不起苦受,它可以不起貪欲,原來裏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真相。與明相應的功能,如果你發現了、體會了,一個是無明相應的,“觸、受、愛、取、有”;一個是與明相應的觸受,後面不是愛、取、有,一個會相續,一個是不受後有。這個都在我們生命本有的內在功能,你只是如何的去發現它。明與無明的關鍵在哪裏?在于有沒有聽到正見!有沒有學到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明白此故彼的關系?軟體程式灌進去,把錯誤的知見洗掉,依照正確的程序去觀察自己,發現內在、發現真相:原來在我們生命本有的功能中,有一邊是隨順無明、痛苦、煩惱,貪瞋癡造業無邊;而另一邊則可以不隨境轉,自在解脫不受後有。如果你們真的能發現生命中的這兩種機製,都能明白的話,那你們要往哪一邊走?就好比說:我們今天在廚房做菜,加鹽會變鹹,加糖會變甜,都明白了:太鹹的受不了,太甜的也不行,所以要鹹要甜,是不是隨心所欲?你要吃甜的,你就怎麼做,你要吃鹹的,你就怎麼做,有沒有人能妨礙你?如果對這些法都明白,內在的條件也都明白,內在的功能作用也都明白,你要清淨解脫呢?還是要煩惱流轉呢?是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就像我們要吃甜的,可以吃甜的;要吃鹹的,可以吃鹹的,隨你所欲。所以如果你認爲痛苦很好,流轉很好,貪欲很好,我要苦惱無邊,隨緣、隨便,沒有人勉強你。如果你要清淨、解脫、自在,你垂手可得!因爲“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了解了,受用無窮。這樣慢慢的越談,是不是大家越清楚?慢慢的我們回到原點來,不是在信仰、不是在迷信、不是在崇拜,只是在發覺真相,生命裏面的真相你不發覺,你沒有一天會解脫的。只要你還外在無明之中,不與明相應,沒有正見,不依法奉行,沒有一個能解脫的。會拜又能如何?只是越拜越胡塗!因爲與無明相應故。法的重要,知見的重要,正見的建立是何等的重要,我們要去體會。

  所以我常常講:如果我們今天,問題存在、無明存在、疑惑存在、貪瞋癡煩惱存在,那下一秒鍾一定會發生同樣的問題。因爲你活著就不能離開根、塵、觸,不能離開生命中五蘊六處的功能,我們的五蘊,它的功能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可能嗎?我們的六根不觸六塵可能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入禅定,連意識都消失了,把意識降伏下來,但是你能定多久?你總要出定,一出定,六根六塵的功能還是一樣存在。問題是出在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它的空性,不知道它的如幻非實,所以才執取,這個叫無明相應的觸,才會産生後面的受、愛、取、有。明白真相了,了解法的實性,一切法如幻、如夢幻泡影,你今天還要去執取嗎?了解了、明白了真相,原來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實而生、生巳滅盡”,如果真的明白這個,你哪一法能執著?就是執著也執著不到啊!所以當與明相應的時候,這個執著就消失了!根、塵、觸就不會起愛染,因爲你不再與無明相應,與明相應的真相了解了,就不會再執取了,所以與明相應的觸跟受,後面不再是愛、取、有,是不貪、不瞋、不癡——是不受後有,不再相續!所以佛陀就講:“于眼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不是要去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不是要去掉我們五蘊的功能,五蘊的功能是去不掉的,六根的功能也是去不掉的,是與無明相應才會出現問題。我今天得法、見法、明白了,對一切法知道它的真相,你還要樂嗎?還要著嗎?還要取嗎?不可能的!當這些止息的時候,就是跟明相應,踴正見相應!就不會貪瞋癡煩惱了。修行不是要去掉我們五蘊、六處的功能,不是喔,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生命的功能,它的本能你是不能去掉的,但要知道這個本能的副作用,和産生這個副作用的原因。因無明起的實有感和自性見,産生了我執和我見,繼爾産生了貪、嗔、癡煩惱。了解真相以後,與明相應,于萬法中不取、不著、不樂,萬法再也不能——束縛你!五蘊功能是不是一樣?阿羅漢也好,佛陀也好,菩薩也好,他們見法、得法以後,人間的生活還是一樣,要不要吃?要啊!要不要跟大衆接觸?要啊!要不要跟萬法接觸?要啊!但是不再執取,因爲與明相應故,與實相相應故,與空性相應故,所以在萬法中無礙。“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不貪、不取、不著”這是必然的。我不能看、我不能聽、我不能觸、我不能碰,哪裏是這個?我們不能喝水嗎?喝了水會執著嗎?注意聽喔,這個觀念很重要,我一直在跟你們建立一些觀念,厘清一些觀念,你們慢慢明白了,就知道,今天佛陀所開示的法,我們要怎樣的去體會它,如何的建立正知見?了解了實相以後,那種轉變是什麼?不是在壓抑、不是在控製、不是在打仗對治,都不是!是在了解真相,如何與明相應。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佛陀的教法深入的理解,我們只是聽從一般的觀念、方便法或對治法,你怎麼能解決根本問題?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大家真的一定要在法上、正見上厘清,然後透過對法的了解,你在生命中就能觀察得到。不是未來、不是死後的事,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剎那,都不離根、塵、觸,我們都能發覺真相。發覺什麼?觀察什麼?原來我們落于習性的觀察,落于習性的作用,所以會産生愛取、執著,貪瞋癡;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在某一種狀態之中、是與明相應的狀態之下,身心的運作功能還是一樣的,但是它真的不起貪瞋癡,真的不起煩惱,真的自在安樂。你要在生命中去發現這兩種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這兩種功能真的明白了:一個叫緣起的流轉——純大苦聚集的條件與內容;一個是緣起的還滅——是真的可以清淨自在涅槃解脫。你還要墮在貪瞋癡裏面那是你自己的事啦。如果這個問題不能深刻的去理解,也不能深刻的去親證,你怎麼修都沒完沒了!我只能這樣講:流轉的一邊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但還滅的這一邊大部分都有問題,沒有辦法體會到,這時候我就勸你們,把師父講的如實觀照好好的用一用,親身去體會,不要胡思亂想一大堆,不要用主觀意念,用“如實觀照”去試試看,你就知道“如實觀照”的目的在做什麼?你們有一天就會明白!如果你們懷疑,不想試也不去體證,體證不到又不問,又不求法,那只有個人負責。當你們真的如實的照,你就知道師父爲什麼要用這個“看”字。“如實觀照”的“看”字,要讓你們體會的是什麼,你們才明白!緣起的流轉,大家可以看得到,緣起的還滅就看不到,但是用“如實觀照”試試看,只要你有緣起正見,當下就可以看到!

  我們在《阿含經》另外一經有談到, 即使于過去、現在、未來、 遠、近、粗、細, 到識無邊處的時候, 是不是很細,身心很細膩,這個還是無常, 彼一切悉無常。就是這裏講的就是——伏!不要以爲這個就是了, 不要以爲這個就對了。所以連這樣的一種體會的境界都要——伏,這個才叫真實禅喔。

  所以我們在修四禅八定, 尤其是那一種境界, 身心的愉悅啦、快樂啦、慢慢進入舍啦、進入清淨安甯啦, 包括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想處, 連這樣的境界都要伏,都要舍。爲什麼?彼一切無常故, 這個才是真實的、空…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