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塵觸的當下,受、想、思同時就來了。“受”就引起“想”,“想”發動爲“行”(思),所以慣性、習性就來了。但如果我們有緣起正見,在“看”、在覺知、在觀察的當下,它所産生的功能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爲什麼“如實觀照”用一個“看”字?叁藏十二部學那麼久,當我看到《雜阿含經》中“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體會的是對的,原來我的體會是有根據的,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如實觀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論,只是一個“看”!在正觀的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你才能發覺真相。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煩惱打仗喔,都不是;不對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們的禅觀方法跟人家不一樣就在這裏,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這個因緣講這個重點,因爲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無常,無常你們知道嗎?我以前講話從來不咳嗽的,我講話一個鍾頭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現在會咳嗽,咳到讓你講不出話來。我就知道:無常!再不講,再沒有多幾個人了解,這個“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實修行真的不難,要得正見。正見有了,觀察的方法正確,修行真的不難。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學,而且人人學、人人受用,佛法的偉大確實是如此。不過我講到這裏不知道大家體會了幾分,會不會用?什麼時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後天用?不是哦!當下不會用,明天就不會用。會用的當下就會用,以後就會用!所以我常常講:今天的苦惱、無明還在,下一秒鍾還會有,同樣的因緣還會來,痛苦煩惱就不會止息,未來一樣,死後也一樣。當下如果能明白解決,下一秒鍾沒有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後也沒問題。修行要在什麼時候修?在什麼地方修?我一直強調:修行不能等待未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我出家到今天學了一個好法,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話,隨著慣性因緣你就亂死了,我不騙你。所以這個“如實觀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從六根的眼來代表,我們的眼睛觸到外面的境界:“識”就産生了!其實這裏佛陀就講,“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只是“不實而生,生已盡滅”,這個在講什麼?在講法的實相、真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爲什麼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向內觀照”?就是在發現這個真相。如果你們哪一天,真正能觀察到,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確實能體會到這個現象,“生無來處,滅無去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你看到這個實相,是果真如此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法雖然看起來是存在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們真正在用功、觀照的時候,當你的心能甯靜微細,進入很深細的狀態之後,我們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動,不管是物體的波動你都能感受得到,心靈的波動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會看到什麼?就是無常!生滅、生滅、生滅、生滅,就是這樣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來好像一直是這樣,其實它是流動的相續相,不停的生滅、生滅……刹那不住,這個叫法性自爾。
爲什麼是“法性自爾”?我們做個實驗:現在大家當下觀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們生命裏面有沒有貪、瞋、癡、煩惱?不是用想的喔,往內找,貪、瞋、癡、煩惱住在哪裏?什麼樣子?找找看,有沒有?真的要試喔,不要用想,因爲這很重要喔!有沒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沒有?有沒有看到貪、瞋、癡、煩惱?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沒有看到、沒有找到,那表示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那我現在問各位:我們過去都有貪、瞋、癡、煩惱,大家都這樣想,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想的。我們衆生都活在貪、瞋、癡煩惱裏面哦!是不是我們的觀念都在這裏?那現在爲什麼找不到?如果有爲什麼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貪、瞋、癡、煩惱,當下有沒有貪、瞋、癡、煩惱?這樣你們至少會發現一個問題,沒有貪、瞋、癡、煩惱原來是這樣子(當下的身心狀態的一種體會)!因爲這個你從來沒有發現過。而沒有貪、瞋、癡、煩惱的這種狀態,叫做“此性自爾”。那我請問各位:要活在“此性自爾”,沒有貪、瞋、癡、煩惱容易不容易?有人說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發現清楚。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法性自爾”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這個很重要哦!因爲我們有史以來,大家都活在貪、瞋、癡、煩惱裏面,所以很煩惱!從來不知道沒有貪、瞋、癡、煩惱是怎麼個樣子。我現在告訴各位:這個是“法性自爾”。現在都體會到了吧!那你們要活在這樣的狀態下比較容易,還是活在貪、瞋、癡煩惱中比較容易?自已要去體會。如果這個地方是“法性自爾”,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這個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還去貪、瞋、癡、煩惱是你們自己的事,對不對?要去受苦,要去貪瞋癡,要去造業是不是你們自己的事?如果是這樣子,還要到那邊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無明愚癡?
(《雜阿含經》312經)“若眼已見色,而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于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于衆苦,永離于涅槃。”若我們今天見到外面的色啦,離開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時候,就是在沒有正知正念正覺之下,所以在那一種失去正念的當下,看到色就會起愛念執著,貪、瞋、癡煩惱都是從這裏起來的,使我們的心就退墮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種無知、失念中我們會隨著境轉,起貪、瞋、癡煩惱;如果在覺知中、在明覺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隨轉。原來在我們的生命裏面,內在就有這樣的功能性。我們從來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無明”!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也沒有這樣的體驗,不知道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都落在流轉、顛倒、執著的一邊,這就叫——緣起的流轉。這就是一切萬法生生滅滅、輪回不止的原因;什麼叫緣起的還滅?就是看到它實相的一邊。原來我在這裏墮落,在這裏起染著,在這裏生死不斷,就從這裏去發覺真相、發覺實相!生命中的實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後,你就知道,哦!怎麼樣把燈打開,燈打開就沒有黑暗。
沒有開燈,隨著黑暗而轉啊!那煩惱貪、瞋、癡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爲什麼隨著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別會這麼大?這是一個關鍵點!我們學佛都很辛苦,尋尋覓覓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代價,但是爲什麼不受用?因爲沒有找到根本,沒有找到正確的因。我們佛法是不離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們就明白啦,今天學法沒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麼樣的虔誠、敬愛、禮拜、祈求,跟你正確解脫的因有關系嗎?我們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無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實觀照要以“無我”爲前提。要通達五蘊六處緣起無我的事實真相,“我”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法,並無真實自性可言。
(《雜阿含經》第47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舍,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識生厭,離欲,背舍,長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開示,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凡夫,對于這個四大的色身,還能夠知道它的無常性,會厭、會離、會離欲,但不是識,也就是說五蘊的這個色的部分,我們知道它無常,能厭離它、不執著還可以,但意識的識卻不能“生厭,離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爲我們四大的色身,會有增減,它會變化,會有取舍,但是心意識我們卻不能理,以爲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說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識的識當作我、當作我所。這一點我們學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們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心意識的識,當作是我,或者認爲它就是靈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變的我,都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我們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點出來啦!我們衆生容易執著的,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我們的心意識當作是實在的,就把它當作我啦!其實五蘊都是無常非我對不對?所以這個識,也不能認爲是實在的我,這一經點出了我們衆生最執著的地方。
“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叁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甯可在這個色身起執著,因爲這個色身,還有十年、二十年、叁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執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識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放開,另一只手就會去抓別的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這個心靈是沒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個馬上又執取另外一個,也就是說心靈意識的那一種執取,是剎那剎那、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取它是常!佛陀就點出重點。
“多聞聖弟子,于諸緣起思惟觀察,”我們要從“緣起法”去思維、去觀察,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包括心、意、識,跟這個身體的作用,也是緣起的。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