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3

  ..续本文上一页明所指使。所以我们讲贪瞋痴,不苦不乐就是痴。因为跟无明相应的痴,所以叫不苦不乐、叫无记;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乐,不是谈这个。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各位:如果我们贪瞋痴能够止息、永不复起,贪瞋痴都止息了,永不复起,这是什么?就是涅磐!这个时候你自然就能够达到解脱,解脱知见,就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所以我们自己在观察自己,我们自己贪瞋痴的习性有没有真正的止息?还是压着?还是真的历境,种种的历境验心都没有问题,自己可以体会。为什么后来都讲自证、自记、自说——因为自己最明白。我们今天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真实的、证入的果相,没有!然而我们自以为是,是不是要耽误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耽误自己,自己还有没有贪瞋痴的余习,自己都知道,没有办法瞒自己。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达到法的受用,我们千万不要得少为足!即使有丝毫的疑惑,丝毫的未觉,我们都要想办法突破,想办法精进,想办法去把这个问题解决。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安住在这里,就总有一天会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问题发掘出来,我们才不会停在那个地方自以为是。这些经文你一经一经去体会,佛陀到底开示我们什么?要我们体会的是什么?要我们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都很清楚的衬托出来。所以我才语重心长的讲: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们会被很多方便耽误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见,才能展现佛法的方便跟无碍。我们不否定佛法流传中的奥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见不建立,这样的方便会出问题、佛法会灭。印度的佛教为什么会灭?我们佛法的发源地——伟大的祖师菩萨都在印度,今天为什么佛教在印度灭了?要深思啊!就像导师讲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这“立足”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不把握佛教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立足点,佛法会流变,方便会产生很多弊端,我们要记得!

  我们学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时”?尤其是居士,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果没有这些根本正见的内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时?你没有办法正念正智以待时,只有求啦、拜托啦,让我到哪里去或谁来度我,不是变成这样子吗?如果我们真的把正见建立了,把基础打好了,即使面对死亡,没有证果你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什么叫正念正智以待时,现在善,未来也善,不会有问题。这一生即使没有证果也不怕,为什么?因为因缘正,未来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还需要乞求到哪里去吗?慢慢去体会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触会越来越深。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杂阿含经》262经)我们起了乐受,你都没有觉知到乐,你在乐受中,这个乐觉起来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看到或觉知到,你就会被贪欲所指使,会落入贪欲中,随着惯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觉知,这个“觉知”像太阳光在照一样,就不会落入贪欲的指使。所以这个“觉”字要注意!起了乐觉你要发现!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离道。”《杂阿含经》262经)瞋恚心起来,你有没有发现瞋恚的内涵、瞋恚心的状态,如果不能离开、不能发现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见出离道”了。苦受、乐受如果我们没有觉知,就会起乐、贪、苦,瞋!如果在觉知中如实知乐、如实在知苦,这种乐与苦还会不会相续?

  “不苦不乐受,等正觉所说,彼亦不能知,终不度彼岸”。如果连不苦不乐的无记你也不能发现,落在境界中还以为自己很清净,那是没有办法解脱而到达彼岸的。我现在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很轻安自在——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这个更严重!为什么?禅定就有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出离,就是一个不觉,没有发现内在的条件、问题。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听喔!)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杂阿含经》262经)我希望各位好好体会这个偈语,甚至可以把它写成对联,放在我们时刻可以观察的地方,作为你的座佑铭,因为这个偈语太重要了!!体会到这里,你们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如实知?你们要去体会!如果没有建立前面的缘起正见,如实观照的作用与功能就无法显现,如果有缘起正见,正见建立的非常稳固,在如实观照中当下就能产生作用!如实观照不是我乱说的!在《杂阿含经》中自有法源,导师在论著中也有阐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学经验,将佛陀这个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实的法要提出来,让大家好好的体会。这个偈语要好好用心。为什么佛法中一些根本问题我们没有把握,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处缘触会产生这三种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其实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灵的作用。我现在告诉各位的是:我们每天都处在这种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们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这个“受”!我们众生解脱,或者是造业无边,都是在这个地方引发的,我们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说:我们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乐,这个喜乐就引起我们的贪欲,染著的贪欲就是在这个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会产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临界点,一般人都会忽视,以为这个很平常,但就是因为很平常,我们才没有发现它细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蕴,我告诉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脱!这不是戏论!所以我们不管是贪爱的“业”,瞋恨的“业”,都是由“受”引起的反应。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这个“受”——受蕴是重点,我们讲如实观照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重视这个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行为任何一个活动,一定都透过“受”才能引起,这是关键点,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时时刻刻观察这个“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实观照的心要,就在于一个“看”字,看心念的迁动变化,“看”六根缘境的触觉、受觉,在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去体会和发现诸法的“寂灭法性”。

  (《杂阿含经》卷一110)“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什么是真正的“如实知”?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去观察它,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细的感受,好的感受、坏的感受,过去的、现在的,都一一的去观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蕴从色到受、想、行、识,没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变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才叫“如实知”哦!真实的体会到:五蕴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这个才叫“如实知”哦!是确定的,是真实体验的,不再疑惑了。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你对这个五蕴哪,就不会再执取啦,所以生厌,厌就是不执著,离欲,不再贪爱;离欲,不再贪爱,自然就不会受他束缚嘛,所以就解脱嘛,对万法、对身心都解脱!不受束缚啦!那还有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的问题吗?所以后面: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就是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

  为什么要觉知?师父在讲的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寻觅。为什么这个“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两回事?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根、尘、触所带来的,根尘二和合生触,三和合生“识”,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说,在…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