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缘起和合,我们所有的感知与觉受,都是由六根缘境而生起,我们积习生死、痛苦不断就是因为被“受”所骗。
我们活在人间,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的就会起执著、贪爱,不喜欢的起瞋恨?就受苦了。这些都是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讨厌,乐受你就喜欢,我们是不是都是活在这样的一个“受”里面?我们每天在追求什么?追求我们喜欢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烦恼?因为产生了不喜欢、产生了痛苦的“受”。这个“受”是怎么引起的?根、尘、触产生“受”,随着“受”的喜欢跟不喜欢,我们的情绪每天在这里转,贪欲也在这里起,痛苦烦恼也在这里起,是不是这样子?如果知道“眼、眼触因缘所生苦受、乐受”也是空,它是变易的,它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这个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恒的吗?乐受是永恒的吗?是恒常不变易的吗?不是!是空,是剎那生灭,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请问:我们为什么受它影向?我们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造业无边,其实就被这个“受”给骗了!
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实验,你们现在当下就想想看,你们最快乐的、过去生命中经验过最喜欢、最快乐的,现在想一想:在不在?过去所经验最痛苦的、最烦恼的,现在也当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欢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个味道很喜欢,我现在一想:味道又来了,那你就不用去买了,你现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吗?但是我们为什么对过去的一点不如意的事儿、生气的事儿,会恨人一辈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吗?我们搞不清楚?我们只是觉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个人,一直生气,一直讨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被这个“受”骗了。而这个“受”事实上它会起,这没有错。但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剎那变易的。但是我们是不是觉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个喜欢、那个快乐、那个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们只要试一次永远就用不完了,你说对不对?为什么今天要、明天要、后天还要?那表示它已经不在你才要嘛,你还要再来一次嘛!
我这里只是点出重点!这个“受”,我们被这个“受”骗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是要点醒我们:“六触”它不是永恒的,不是常而不变的,这些“法”都是“法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这个“此性自尔”我们没有发现,你如果发现它“本来就是”这样,这个“本来就是”如果能体会的话,还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体会这样的“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如果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当下、每一个剎那都能够去体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喔,当下都能体会哦!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马上体会?如果你体会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恒的,现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来,如果当下能体会,是不是能体会到“此性自尔”?这个要不要外求?这个不用外求。“此性自尔”,是每个人都能当下体会的。比如说:我很烦恼,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乐,那我现在去观察它,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没有一直存在嘛。过去某个因缘触动让我生气、不高兴,有过这样的因缘,没有错,但是我们以为它一直存在,其实当你真的去寻找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表示它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们的记忆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实事实早就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它不是常住的。为什么这样?因为缘起法——法尔如是。没有一法能常住,没有一法是永远不动的,痛苦烦恼也是一样哦!它也不可能永恒的。
如实知、如实观照、四念处与正智正念的统一与同一,语别而义同,法源同味。如实观照,就是舍离对三受实有感的执着,以无分别的空无我慧,见法、入法、知法,趣见法性。
(《杂阿含经》57经)“……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正忆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说你该把念头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叫正忆念。这里讲的就是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比如说: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受:内受、外受、内外受,就是在谈这个。身、受、心、法,其实就是在观察我们五蕴的功能,从色法到受、想、行、识如何去观察它。那么如何观察呢?佛陀一直开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因缘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无常的。随着正念、正忆念安住在正见上,不离开对四念处的观察,安住于无常无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对老病死,也还是不离开对身心正见相应的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无我、无常,这个叫正念——正忆念。面对死亡是这样子,面对老病死是这样子,请问:面对我们人间的万事万法触对产生的种种因缘,是不是也要这样子?我们今天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产生很多的烦恼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会知道如实观照的重要,活着不离观照,活着不离觉知,就是要谈这个。
(《杂阿含经》57经)“云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么是正智呢?)“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什么叫“正知而住?”) “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时?),依语默正智行。”这是不是如实观照?这个地方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重点要把握的就是在这里!!瞻视:我们眼睛对外看一切的时候,我们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伸屈、俯仰——这是身体动作;持衣钵的时候;行、住、坐、卧,包括你要睡眠,你觉了,醒过来了,一切语默动静都要“正智行”,都要觉知于观察之中。这个就是我在讲的“如实观照”。任何一个因缘:行、住、坐、卧、明、觉,这个过程都不离我们的正智觉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起苦受了,不会落入痛苦烦恼的那个深渊里面去了;恐惧啦、种种无明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来了。会起乐受,身心会自在、会清静、会很喜乐。但是这些喜乐还是有因缘的。
“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我们今天起了乐受也不能执著!为什么?因为要去思惟:这个身体本来就是无常、有为的,种种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乐受也一样,它也是因缘生起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有为的、还是会灭尽的。所以连这个乐受你也要明白的观察它,乐受会起也会灭,它不是永远的。观察灭了,原来可以离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们一般来讲:喜受、乐受就会起贪、起执著,但是这里如果连乐受起的这一种感受,都能够知道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及至舍已……贪欲永不复使。
如何观察它的生灭?乐受你去看乐受,去观察那个喜欢的的感觉,它会不会止息?会不会灭?那灭后呢?发现不执著,还可以离欲。这个就是进一步。所以观察身及乐受的无常,真的明白,你能够舍、放下、不再执著;“若于身及乐受”,过去在身体方面产生乐受、产生了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这些惯性,马上就永不复使。不会再被它束縳了。过去我们被贪瞋痴、烦恼束縳的,当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前面是在讲乐受,这一段在讲苦受。前面的乐受是因缘生,是生灭法,观生灭,也能知道、能止、能离欲。现在谈的是什么——是苦受,三受都要讲,前面是讲乐受。
“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前面讲乐受都一样是有为因缘生,那苦受呢,苦受还是身的因缘生起的,一样是无常有为。
所以,“身及苦受,”同样可以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跟观乐受是一样的。乐,感受起来会不会生灭?会生灭,会灭,灭了就止息、能离欲。那苦呢?苦去观察它的无常,它会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观察苦受的时候,苦受当下是不是止息?这个也会灭。苦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根尘触产生的苦,这个苦还是因缘生,是无常的,当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这个苦而迷惑。“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过去我们苦一起就瞋恚心来了,不高兴的心哪、瞋恚心哪,种种障碍也来了;现在明白了:过去被这个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当下也止息不会再起来了。“永不复使”,不会再受它来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前面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这里所讲的“不苦不乐受”,也是“因缘非不因缘,”不苦不乐也是因缘。
“云何因缘?谓身因缘。”还是从这个身体引起的,苦受也是身体引起的,乐受也是,不苦不乐都一样。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样)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我们在无记的中间会永远无记吗?不可能。你又会生起念头,这个念头又会消灭,所以不苦不乐也不是永恒的。这个不苦不乐是属于无记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静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这个也是无常、也是有为,心因缘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一样观察它是心的因缘变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永不复使。”这个不苦不乐我们讲无记嘛,所以它是与无明相应的,当无明消失的时候,你就不再受这个不苦不乐的无…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