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所指使。所以我們講貪瞋癡,不苦不樂就是癡。因爲跟無明相應的癡,所以叫不苦不樂、叫無記;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樂,不是談這個。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于色厭離,于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那麼各位:如果我們貪瞋癡能夠止息、永不複起,貪瞋癡都止息了,永不複起,這是什麼?就是涅磐!這個時候你自然就能夠達到解脫,解脫知見,就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所以我們自己在觀察自己,我們自己貪瞋癡的習性有沒有真正的止息?還是壓著?還是真的曆境,種種的曆境驗心都沒有問題,自己可以體會。爲什麼後來都講自證、自記、自說——因爲自己最明白。我們今天沒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真實的、證入的果相,沒有!然而我們自以爲是,是不是要耽誤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耽誤自己,自己還有沒有貪瞋癡的余習,自己都知道,沒有辦法瞞自己。我們還沒有完全真正達到法的受用,我們千萬不要得少爲足!即使有絲毫的疑惑,絲毫的未覺,我們都要想辦法突破,想辦法精進,想辦法去把這個問題解決。千萬不要以爲只要安住在這裏,就總有一天會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讓問題發掘出來,我們才不會停在那個地方自以爲是。這些經文你一經一經去體會,佛陀到底開示我們什麼?要我們體會的是什麼?要我們真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都很清楚的襯托出來。所以我才語重心長的講: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們會被很多方便耽誤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見,才能展現佛法的方便跟無礙。我們不否定佛法流傳中的奧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見不建立,這樣的方便會出問題、佛法會滅。印度的佛教爲什麼會滅?我們佛法的發源地——偉大的祖師菩薩都在印度,今天爲什麼佛教在印度滅了?要深思啊!就像導師講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純樸,這“立足”兩個字是什麼?如果不把握佛教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立足點,佛法會流變,方便會産生很多弊端,我們要記得!
我們學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時”?尤其是居士,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根本正見的內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時?你沒有辦法正念正智以待時,只有求啦、拜托啦,讓我到哪裏去或誰來度我,不是變成這樣子嗎?如果我們真的把正見建立了,把基礎打好了,即使面對死亡,沒有證果你都不怕。爲什麼?因爲你知道什麼叫正念正智以待時,現在善,未來也善,不會有問題。這一生即使沒有證果也不怕,爲什麼?因爲因緣正,未來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麼好擔憂的呢,還需要乞求到哪裏去嗎?慢慢去體會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觸會越來越深。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貪欲使所使,不見于出離。”(《雜阿含經》262經)我們起了樂受,你都沒有覺知到樂,你在樂受中,這個樂覺起來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看到或覺知到,你就會被貪欲所指使,會落入貪欲中,隨著慣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覺知,這個“覺知”像太陽光在照一樣,就不會落入貪欲的指使。所以這個“覺”字要注意!起了樂覺你要發現!
“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雜阿含經》262經)瞋恚心起來,你有沒有發現瞋恚的內涵、瞋恚心的狀態,如果不能離開、不能發現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見出離道”了。苦受、樂受如果我們沒有覺知,就會起樂、貪、苦,瞋!如果在覺知中如實知樂、如實在知苦,這種樂與苦還會不會相續?
“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如果連不苦不樂的無記你也不能發現,落在境界中還以爲自己很清淨,那是沒有辦法解脫而到達彼岸的。我現在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很輕安自在——以爲這個就是了,其實這個更嚴重!爲什麼?禅定就有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脫、不能出離,就是一個不覺,沒有發現內在的條件、問題。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聽喔!)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雜阿含經》262經)我希望各位好好體會這個偈語,甚至可以把它寫成對聯,放在我們時刻可以觀察的地方,作爲你的座佑銘,因爲這個偈語太重要了!!體會到這裏,你們就知道師父爲什麼講如實觀照、如實知?你們要去體會!如果沒有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的作用與功能就無法顯現,如果有緣起正見,正見建立的非常穩固,在如實觀照中當下就能産生作用!如實觀照不是我亂說的!在《雜阿含經》中自有法源,導師在論著中也有闡述,我自己更是集叁十多年的修學經驗,將佛陀這個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實的法要提出來,讓大家好好的體會。這個偈語要好好用心。爲什麼佛法中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沒有把握,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六處緣觸會産生這叁種作用,根據不同的功能我們把它分爲“受、想、行、識”,其實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靈的作用。我現在告訴各位的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種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們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這個“受”!我們衆生解脫,或者是造業無邊,都是在這個地方引發的,我們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說:我們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樂,這個喜樂就引起我們的貪欲,染著的貪欲就是在這個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會産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煩惱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臨界點,一般人都會忽視,以爲這個很平常,但就是因爲很平常,我們才沒有發現它細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蘊,我告訴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爲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脫!這不是戲論!所以我們不管是貪愛的“業”,瞋恨的“業”,都是由“受”引起的反應。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這個“受”——受蘊是重點,我們講如實觀照你們就知道,爲什麼要重視這個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行爲任何一個活動,一定都透過“受”才能引起,這是關鍵點,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時時刻刻觀察這個“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實觀照的心要,就在于一個“看”字,看心念的遷動變化,“看”六根緣境的觸覺、受覺,在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中,去體會和發現諸法的“寂滅法性”。
(《雜阿含經》卷一110)“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什麼是真正的“如實知”?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去觀察它,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細的感受,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過去的、現在的,都一一的去觀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蘊從色到受、想、行、識,沒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變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才叫“如實知”哦!真實的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這個才叫“如實知”哦!是確定的,是真實體驗的,不再疑惑了。
“輸屢那!聖弟子于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因爲這樣子,你對這個五蘊哪,就不會再執取啦,所以生厭,厭就是不執著,離欲,不再貪愛;離欲,不再貪愛,自然就不會受他束縛嘛,所以就解脫嘛,對萬法、對身心都解脫!不受束縛啦!那還有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的問題嗎?所以後面: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就是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麼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産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恒,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性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現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著,爲什麼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的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現它。我們就是在這裏被騙,而産生執著的,一生做牛做馬,貪、瞋、癡、煩惱造業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爲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爲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
爲什麼要覺知?師父在講的如實觀照爲什麼要用一個“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尋覓。爲什麼這個“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兩回事?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是由根、塵、觸所帶來的,根塵二和合生觸,叁和合生“識”,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在…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