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尘触的当下,受、想、思同时就来了。“受”就引起“想”,“想”发动为“行”(思),所以惯性、习性就来了。但如果我们有缘起正见,在“看”、在觉知、在观察的当下,它所产生的功能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三藏十二部学那么久,当我看到《杂阿含经》中“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体会的是对的,原来我的体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如实观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是一个“看”!在正观的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发觉真相。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烦恼打仗喔,都不是;不对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们的禅观方法跟人家不一样就在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这个因缘讲这个重点,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越来越无常,无常你们知道吗?我以前讲话从来不咳嗽的,我讲话一个钟头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现在会咳嗽,咳到让你讲不出话来。我就知道:无常!再不讲,再没有多几个人了解,这个“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实修行真的不难,要得正见。正见有了,观察的方法正确,修行真的不难。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学,而且人人学、人人受用,佛法的伟大确实是如此。不过我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体会了几分,会不会用?什么时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后天用?不是哦!当下不会用,明天就不会用。会用的当下就会用,以后就会用!所以我常常讲:今天的苦恼、无明还在,下一秒钟还会有,同样的因缘还会来,痛苦烦恼就不会止息,未来一样,死后也一样。当下如果能明白解决,下一秒钟没有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也没问题。修行要在什么时候修?在什么地方修?我一直强调:修行不能等待未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
我出家到今天学了一个好法,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话,随着惯性因缘你就乱死了,我不骗你。所以这个“如实观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从六根的眼来代表,我们的眼睛触到外面的境界:“识”就产生了!其实这里佛陀就讲,“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只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这个在讲什么?在讲法的实相、真相!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向内观照”?就是在发现这个真相。如果你们哪一天,真正能观察到,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确实能体会到这个现象,“生无来处,灭无去处,不实而生,生已尽灭”,你看到这个实相,是果真如此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虽然看起来是存在的,其实它是剎那生灭的,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们真正在用功、观照的时候,当你的心能宁静微细,进入很深细的状态之后,我们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体的波动你都能感受得到,心灵的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会看到什么?就是无常!生灭、生灭、生灭、生灭,就是这样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来好像一直是这样,其实它是流动的相续相,不停的生灭、生灭……刹那不住,这个叫法性自尔。
为什么是“法性自尔”?我们做个实验:现在大家当下观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们生命里面有没有贪、瞋、痴、烦恼?不是用想的喔,往内找,贪、瞋、痴、烦恼住在哪里?什么样子?找找看,有没有?真的要试喔,不要用想,因为这很重要喔!有没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没有?有没有看到贪、瞋、痴、烦恼?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没有看到、没有找到,那表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过去都有贪、瞋、痴、烦恼,大家都这样想,没有一个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众生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哦!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都在这里?那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有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贪、瞋、痴、烦恼,当下有没有贪、瞋、痴、烦恼?这样你们至少会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贪、瞋、痴、烦恼原来是这样子(当下的身心状态的一种体会)!因为这个你从来没有发现过。而没有贪、瞋、痴、烦恼的这种状态,叫做“此性自尔”。那我请问各位:要活在“此性自尔”,没有贪、瞋、痴、烦恼容易不容易?有人说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发现清楚。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法性自尔”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哦!因为我们有史以来,大家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所以很烦恼!从来不知道没有贪、瞋、痴、烦恼是怎么个样子。我现在告诉各位:这个是“法性自尔”。现在都体会到了吧!那你们要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还是活在贪、瞋、痴烦恼中比较容易?自已要去体会。如果这个地方是“法性自尔”,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还去贪、瞋、痴、烦恼是你们自己的事,对不对?要去受苦,要去贪瞋痴,要去造业是不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是这样子,还要到那边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无明愚痴?
(《杂阿含经》312经)“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若我们今天见到外面的色啦,离开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时候,就是在没有正知正念正觉之下,所以在那一种失去正念的当下,看到色就会起爱念执著,贪、瞋、痴烦恼都是从这里起来的,使我们的心就退堕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种无知、失念中我们会随着境转,起贪、瞋、痴烦恼;如果在觉知中、在明觉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随转。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内在就有这样的功能性。我们从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无明”!我们没有这样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都落在流转、颠倒、执著的一边,这就叫——缘起的流转。这就是一切万法生生灭灭、轮回不止的原因;什么叫缘起的还灭?就是看到它实相的一边。原来我在这里堕落,在这里起染著,在这里生死不断,就从这里去发觉真相、发觉实相!生命中的实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后,你就知道,哦!怎么样把灯打开,灯打开就没有黑暗。
没有开灯,随着黑暗而转啊!那烦恼贪、瞋、痴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哦!为什么随着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别会这么大?这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学佛都很辛苦,寻寻觅觅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代价,但是为什么不受用?因为没有找到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因。我们佛法是不离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们就明白啦,今天学法没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么样的虔诚、敬爱、礼拜、祈求,跟你正确解脱的因有关系吗?我们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见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无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实观照要以“无我”为前提。要通达五蕴六处缘起无我的事实真相,“我”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法,并无真实自性可言。
(《杂阿含经》第4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般的凡夫,对于这个四大的色身,还能够知道它的无常性,会厌、会离、会离欲,但不是识,也就是说五蕴的这个色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无常,能厌离它、不执著还可以,但意识的识却不能“生厌,离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为我们四大的色身,会有增减,它会变化,会有取舍,但是心意识我们却不能理,以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说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识的识当作我、当作我所。这一点我们学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们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心意识的识,当作是我,或者认为它就是灵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变的我,都有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啦!我们众生容易执著的,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当作是实在的,就把它当作我啦!其实五蕴都是无常非我对不对?所以这个识,也不能认为是实在的我,这一经点出了我们众生最执著的地方。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宁可在这个色身起执著,因为这个色身,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执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识是剎那剎那都在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放开,另一只手就会去抓别的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这个心灵是没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个马上又执取另外一个,也就是说心灵意识的那一种执取,是剎那剎那、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佛陀就点出重点。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我们要从“缘起法”去思维、去观察,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包括心、意、识,跟这个身体的作用,也是缘起的。
“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