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5

  ..续本文上一页、清凉、息、没。”(131-2-10)观察的重点:就是在“触”产生“受”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一种因缘,可以让我们触的时候产生乐受,所以有“乐触因缘会生起乐受”,当你产生乐受的这种感觉,你要如实的去觉知这种乐受生起的内涵,乐受的因缘触让我们起乐受,乐受起的这种状态、内心的这一种状态,你要明白的觉知它的样子;那么这个乐受触消失的时候,我们感受的这个乐受,也会跟着消失。后面这句话很重要:止、清凉、息、没!我们产生乐受的因缘起来的时候,乐触因缘生乐受的内在的状态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是:当这个因缘消失的时候,这个乐受也消失了、寂灭了、不存在了。但是后面为什么是止、清凉、息、没?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我们内在的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发现过,所以才糊里糊涂的随着因缘触、随着因缘受。所以我们不了解它真正的运作模式。有乐触的因缘起乐受,因缘起来它会起,但是因缘灭它就灭,那请问:这个因缘能维持多久?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比如说一个快乐的感受生起的时候,它是什么因缘让它生起?你有没有发现,然后维持多久它会消失,消失是什么个样子?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后面是止、清凉、息、没?如果它是止、清凉、息、没。这里还有没有因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为什么因缘起它会生起,因缘消失它马上就息灭?然后是止、清凉、息、没。要如实知!这种内涵现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讲的如实观照的重点,你们慢慢去体会!其实这个就是重点!

  修行其实不难,我们只是要去发现它,因为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状态,只有触动因缘的时候才会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们没发现而巳!如果你发现:如实观照的一照之下,连要起都很难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我随时都可以在止、清凉、息、没这种状态。不要轻视啊!!有这样体会的人,一生受用不尽哪!!

  (《杂阿含经》474经)“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观察,这样观察的人,你观察色,观察受、想、行、识都一样,都能够当下解脱!这个不是乱讲的!这个是佛陀讲的!我讲的也许人家不信,但是各位:这个是佛陀讲的,只要能于色、受、想、行、识当下明白当下解脱!那么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这样的人就是于苦得解脱,就是灭苦!

  基础打好了,多体会!那么这个观照法,这里讲的观照(如是观者),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观?触集、受集,这个触集跟受集哪里产生?是在静止不动中吗?还是六根触六尘、随时都会触集跟受集?是在有触集、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还是在没有触集没有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上一次我讲过:是在水的流动中发现它的无常呢?还是水在不动时你可以发现它的无常?触产生受是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管这个触的因缘是喜、是苦、是乐、是忧、是悲都可以,这就是观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没有缘起正见,你在观什么?外道说他在观察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观察他要悟什么?悟自性,要找自性,请问: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话,那问题就大了!那个我执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缘起正见,观察缘起的顺逆二观,在生命中、在五蕴六处中,你如何去发现缘起的流转与缘起的还灭?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讲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我教你傻傻的看吗?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惯性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实的观察,去发现缘起顺逆二观的实相。

  学习缘起法的目的在于树立缘起正见,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后面才有机会证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禅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吗?真正的解脱在于正见!法住智要明白,然后加上法住智的观察。法住智的观察就是在我们身心中去观察:里面环环相扣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们内在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我们要在什么地方观察?在静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转吗?在禅定中能观察吗?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有四禅八定,但他们是依慧而解脱的,是依缘起的正见、正思惟而解脱的!不一定非要禅定不可!俱解脱跟慧解脱的差别就是慧解脱没有深定,没有四禅八定的深定。禅定做为助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太散乱了,有时候要观察也观察不好,不深入,有一点起码的定力,我们就比较容易进入宁静的观察,这样的定有没有助缘?有,所以真正的禅定一定要用的话,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于没有办法起慧观。包括佛陀他入四禅,出禅后,以禅定的余力,在宁静中来观察,他只是用禅定的余力,宁静的身心中来观察,还是要观察!不是定就解决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决我们内在问题,借用定力生起慧观。实际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们散乱心能够凝聚,用这个凝聚的定力来观察就足够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观照,初禅出来也可以观照,二禅三禅四禅出来都可以观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轻安喜乐,不起烦恼,不起贪欲以为那个就是了,不要以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脱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记得!专精思维要离于我见才能不起诸漏,不起种种的执著、贪爱、烦恼,那个时候才叫心善解脱,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尽未来际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转,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脱,三界之业没有办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缚,谁也无奈、谁也没办法。

  正观五蕴六根,通达无我,亦非我所。如实知、如实见“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烦恼染爱亦灭。

  (《杂阿含经》100经)“……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100-2-5)这个“触灭则受灭”,我们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就不要触?我们六根可不可以不触六尘?从生命的功能作用来说,你只要活着,不要说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识就开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来了。那个“意”跟“法”,也会触、也会产生受。这里的“触灭即受灭”,不是叫你不要触——六根不要触六尘!重点就是在“无明相应的触”,产生的就是“爱、取、有”。如果是“与明相应的触”,后面就不贪、不取、不染著、不会造业、不会爱取有。这里的“灭”是由于“与明相应”,所以那个执著贪爱就不会现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是说我们六根不要触六尘,如果是这样瞎子跟聋子是不是就没事?他不会触嘛,不会触就没事;意识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没触就没事?不会的,因为意识还是在无知、无明状态!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缘起的真实义,我们去观万法:原来我们不了解十二缘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灭、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缘起的奥妙,我们因为不了解叫“无明”,从来没有了解过,从来没有体会过,所以叫“无明”。我们现在透过正确的知见,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随法行的实践中印证——明白了解了,那个“无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来如比!所以我们的思惟,经过这样的正见熏习、慢慢消化、又体证到、真的明白印证,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尘、触后面的“受”就不会起“爱、取、有”。所以这里的“触灭”,绝对不是叫你不要触,不要六根触六尘,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禅定意念不动就没事,那意念一动你又回来啦,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见,破除无明,与明相应!我们根、尘、触,产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缘起法相应,念念与明相应——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与空性相应,这样的念、这样的触有何咎呢?所以问题就是在“明与无明”,这个“触”是重点!所以不是不要触,所以这里的“触灭”不是叫你不要触,“触”可不可以“灭”,不可能!你活着,你身体有感觉,有感觉就有“触”,那个“触”怎么“灭”?这个“灭”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触,是要“与明相应”的触。我们因为没有正知见、不懂缘起,所以念念与无明相应,那么“无明相应的触”,就与我们的惯性相应,与我执相应,与我爱相应,所以才会 “爱、取、有”,这就是重点!

  无我,是一切法的实相,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实观照就是帮助我们去发现“本来无我”这个实相。

  怎么样去发觉“无我”的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由于我们众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见,障碍了我们的知见,我们随它转。所以在无明中起我执,造业无边,痛苦无边,生死无边。今天由于佛陀的发现,他的正觉,所以他告诉我们:真相就是“无我”!修行不是在把这个“我”怎么样把它消除,怎么样把它破除,怎么样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讲这个哦。是在发觉真相,什么真相?“无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们的身心中、万法的事事物物对待之中,去发觉它的真相——原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我们今天会执著,会贪爱,会造业,都是把这个我当作实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实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你还要爱染执著吗?只是告诉你这个真相而已!!你如何去发觉真相?回到生命中来,生命的功能我们当下都能体会。五蕴的功能、六处的功能,万法根、尘、触的过程,就是我们执取爱染的地方,以为这…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