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在觀察的時候, 是不是要從自己的身心、五蘊,外面的六處、到我們內在的貪瞋癡都要觀察。最後還不能解決, 進入它的因緣去觀察它。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你還要執著在那個現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無常、外面的境界也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法, 雲何有常?要記得!沒有一法是永恒不變、是實在的, 但是這一種如夢幻泡影的感覺, 這一種如幻性,如何去體會?這個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講:因緣是無限的, 根塵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它不能靜止的, 生命活著一定不離根塵觸的相應, 不可能離開的。我們要善用這樣的因緣來發覺根塵觸的真相,包括我們貪瞋癡煩惱的真相, 要善用這樣因緣, 去發現生命的實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夠超越解脫。
在如實觀照中,當覺知的自覺運用逐漸成爲一種習慣,那麼舊有的思惟模式和與生俱來的習性就將土崩瓦解、不複存在。這就是知見和觀念轉變的重要性。軟體程式變了,行爲自然就導正了。
我們修行理論很多,有的要用禅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練什麼功啦, 其實真正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心散亂我們能不能發覺?掉舉、昏沈能不能發覺?如何提念而起,不會執著在那個昏沈、悶悶不樂裏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無知狀態裏面?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發現我們身心的狀態,這就是修行的地方。昏沈了提念,掉舉了、忘失了覺知, 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覺知”:掉舉要覺知、昏沈要覺知、落入無記也要覺知;這個覺知就是導正它回到正確地方的一個方法。如果不覺知的話,就隨慣性去了,昏沈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隨著妄念而轉了。一覺知就能提醒自己。我發現自己落入某一個狀態, 馬上就回到當下這個清淨的正念中來,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論很多、境界很多, 其實這個地方又簡單又重要, 這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滿的心起來了, 是不是發現了就能回到正念來, 那個發現是不是很重要?悶悶不樂:因爲某一件事情, 讓我心情沈重悶悶不樂;那個悶悶不樂如果你沒有發現, 是不是每天就隨著它繼續相續?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歡喜, 心情很歡喜,就活在那個狀態中, 而在掉舉中也不知道。所以這個觀照在哪裏觀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處世的過程中。落入什麼狀態自己要知道, 馬上回到正念來,這個就是修行。所以如實觀照在教我們什麼?行、住、坐、臥,待人、處世、接物不離覺知,這個“覺知”就是下手處!要去發現。所以要當下覺知、隨時思惟,。隨時思惟是什麼意思?就是隨時要有覺知,然後發現,然後調正,修行用功就是在這裏。
我今天看了某一個人我心裏不爽, 這個“不爽”是什麼意思?或者是覺得不喜歡, 那個“不喜歡”是什麼意思?我們有沒有發現?好, 某某人因爲我的某一個因緣, 他不爽、不喜歡, 我們自己有沒有發現?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這樣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體諒, 有沒有調正心態?大家在一起爲什麼不能和樂?爲什麼不能彼此體諒?爲什麼不能彼此慈悲照顧?爲什麼總是覺得這裏不爽、 那裏不爽,這裏不好、那裏不好?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連這個微細處都要發現、都要覺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 就在這個微細的心念中, 我們要去發現。如果這裏不能發現,微細處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災難、大的困境、大的障礙來的時候, 你又如何能面對呢?我的心悶悶不樂, 我看到這個境界,要發現它——微細處都要發現,要提起正念來!原來我這裏還有障礙。不是外面有障礙, 是我們身心內在還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說我今天抗議, 你們要改變我才歡喜, 不是這個!不要與外面對抗與敵觸,那是沒有用的,要自己調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現在能容忍, 這個就是進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就在每個因緣當下, 去調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內在不能容忍的變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體諒的我能體諒;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無常、無我的空性相應, 就不會執著了,不會把它當爲實有了。我們今天都在講空, 大家都會講, 但是碰到問題的時候一點都不空。那個境界我不爽, 那個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嗎?真的空就不會執著了, 知道嗎?所以爲什麼說:我們除了對觀照的方法要理解, 爲什麼要先建立正見?什麼叫正見?緣起正見。知道緣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實, 才不會被境界——喜歡的、不喜歡的、好的、壞的,被它轉哪!
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們的下手處, 就是我們見法悟法的地方。離開這個地方沒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調,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這個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願意參與;今天不順從我的我就不要參加;這個都還是沒有包容心, 我們修行就是要在微細處發現自己的問題;如何調整自己,達到無礙性, 達到心靈真正的無礙;任何因緣環境我都能自在, 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但是請問:如果連我們自己身心的那種起落都還不能觀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達到無礙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隨境轉, 不隨自己的情緒轉, 才能達到無礙啊。
真的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沒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切賢聖知法、行法、悟法、證法的唯一學處。
真正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緣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緣的緣起都要明白。緣起的流轉、緣起的還滅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緣起正見。只有這樣才能發覺真相,才能破除我執。我執一破這個根、塵、觸,就不會引起貪、瞋、癡煩惱,就會與法相應!我們衆生爲什麼處處黏著?佛陀爲什麼悟道以後(包括這些聖者、阿羅漢們悟道以後),也是活在人間,爲什麼不會貪、瞋、癡,不會煩惱,他們有沒有根、塵、觸?所以這個“觸滅”不是連觸都沒有的那一種“滅”。那是修禅定,讓意念不動,伏、把意念都伏下來,我們的根就沒有作用,沒有作用就不會跟外面的法塵相應,這是外道的禅定!所以我一直強調如實觀照不是修禅定,是借助禅定的甯定作用,去發覺、去觀照、去體會、去內證因緣集起與還滅,是借助禅定的功能去發覺我們生命內在的實相。禅定有沒有用?有,但不是禅定就可以解決一切。要有正見,要有正觀,要有正思惟,正確的發現真相,才能真正的破無明,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六根觸到六塵,跟外面接觸,這個六個門戶,就像六個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護它。所以我們真正用功要在哪裏用功?就在六根門頭!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地方如何正知正念,這個就是下手處。爲什麼我們常常講要修觀啦,修行觀照第一要先有正見,你今天沒緣起的正見,沒有正知正念,你怎麼修都是跟我們過去的習性相應。要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先有正見,先懂緣起,先知道無常無我的正法正見。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就會跟這個正見相應!所以正知見的建立是在前頭——是最主要的,這個正見建立啦,你六根觸六塵的時候,正見會自然相應。所以我常常用電腦比喻:你把軟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來就是這樣,聽到聲音,你不會隨著你的慣性走,你會隨著正見而起念,隨著正見正知,而護持當下的情境。所以這個知見是不是要先建立?沒有正見你怎麼去應對外面的種種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慣性、錯誤的知見修正,都落在與生俱來的慣性中而不自知,我們如何能夠得到法的受用和解脫?
我們現在眼見色、耳聞聲,起了貪念馬上就發覺。發覺它當下就會消失,你就知道這個是緣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騙了,這感受也是緣起緣滅的,也是即生即滅的,當下就不相續。“可以不相續”這個明白啦,你就知道:原來可以清淨,原來可以自在,原來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見就在這裏,正見建立後,根塵觸的時候,不管任何境界來,正見一起,正念一起,當下止息,貪瞋癡煩惱不會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守護六根門頭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不是在沒事的時候,在那邊盤起腿來,在那邊輕飄飄的、很舒服的,其實那個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嗎?你一起坐六根觸六塵煩惱又來了,貪瞋癡又來啦,這個怎麼能解決?所以不是在一邊安住,獨坐就沒事,要在六根門頭,六根觸六塵的當中,如何守護根門,正念正知,這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就是正確的下手處。
所以我爲什麼重知見的建立?一直講,不懂要講到你們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時時可以反觀,時時可以覺知,隨時可以發現真相,隨時可以證明,這個正見何其重要啊!!最近,我們常常接到國外很多的電話:什麼時候辦禅修?都在一直提這個問題,常常有這個問題,我都會告訴他們:你先要把正見好好熏習……。我們過去上過的課,這些基礎的東西一定要先熏習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達、思維都能夠通暢,到時候像這種法要只須一點,你們馬上就意會。因爲所有的法要都不離我們的生命,不離我們的身心當下的種種作用跟覺知。當這些理路暢通,正見建立以後,一點你就會懂。因爲我們的六根觸六塵是隨時的,隨時可以證明,隨時可以體驗的。禅修那七天真的能開悟嗎?那個叫刻期取證,是逼著大家用功,專心的用功,對大家有幫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見!正見建立以後,時時刻刻、就像去托缽,我們現在每天也在托缽,知道嗎?早上醒過來這個梳洗啦、吃早飯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間的相處啦、回來以後也是沿途回來,是不是都在六根觸六塵?是不是隨時都可以看到我們的貪瞋癡煩惱…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