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7

  ..续本文上一页,落在颠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们想试试看吗?如果你们有痛苦、烦恼,种种障碍、心不自在,你现在当下就找找看,那个心是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如果也一样找不到,以后不要告诉我:你有烦恼、你有颠倒、你有生死了!这不是儿戏哦!“不可得”三个字,就在你“看”的当下,可以发现真相。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身心的任何因缘、情绪和作用,你只要“看”着它,就能发觉真相!其实这同达摩这个公案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你们体会: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如果觅心了不可得,觅受可得吗?觅烦恼可得吗?觅贪爱、瞋痴可得吗?这就是最要的、启发入门的下手处,一定要用心体会!能够体会“不可得”三个字,你们真的可以大受用!这里没有理论,不要讲理论,当下回光返照,当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诸行生灭””,(《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这个不是只有理论,你当下可以反观,当下可以寻觅,当下可以观察,可以证明。

  “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意义比蕴法门要明显得多。”(《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有没有实生实灭?只能是假生假灭,缘起生、缘起灭、缘聚缘灭,没有一个自性实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就是没有实生实灭。什么叫没有实生实灭?就是无生了!我们讲“悟无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灭灭中就知道它是无生,不是离开生灭法讲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缘生缘灭就是无生。所以才能够在生生灭灭中,体会它的不生不灭!

  触与受的微细处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要如实觉知。

  (《杂阿含经》卷十一)“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如果在这个色身上起执著,还情有可原,因为这个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们的心、意、识,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刚刚放下,另一只手会马上抓住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灵是不停的运作,没有一剎那安住的。一个念头灭了马上会执取另外一个念头,心灵意识的执取,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是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所以这里佛陀就点出来了。

  只有树立缘起正见,通达我空法空,才能在观照中实现如实正观,澈见诸法实相

  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是条件组合的,所以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这个知见先建立以后,加上我们的正念正知,时时刻刻与万法接触之中,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法相应,念念与空无我慧相应,这就是与般若相应。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见,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让你六根六尘都不要触,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修禅定不与外境接触,不与万法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的爱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大乘的心法,其实最重要就是这个。不是叫你厌离人间,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间的万法中,众生的苦难中,怎么样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没有基础,站不稳,你要去度众生,你怎么度?一下子就被习性度走啦!被谁度走?被色、声、香、味、触、法度走啦!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好好去体会、去观察、去证明,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然后在万法中去试试看,我们本来在某一个态度之下,会起贪爱、执著的。我现在试试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这个是可以尝试和体证的,是可以证明的,不是说偶尔碰到,这一次好运,没有颠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这样不是证明,证明是百试百爽!你试一万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这个才是正确的。

  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我们要受用解脱,缘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缘起的观照,只是盲目的对治,是无法发现诸法实相的。

  我们今天要跟谁学?跟佛陀学啊!他是真正能引领我们, 他的体证能作为我们的榜样, 最好的榜样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谈的法,方法、内涵, 我们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们怎么能跟佛一样的受用?我们现在的佛法谈这个吗?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没有办法去发现真相啊!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法, 如果我们不随顺它去体会, 那我们要根据谁?而且这个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这里出离的, 在这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我们不学这个方法, 学他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吗?或者是过去世没有成道的方法吗?什么叫如实知?什么叫如实见?什么叫如实显现?我很少听人家介绍这个;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这个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介绍如实观照,一直强调,因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问。这次讲《杂阿含经》, 就在点出佛法中、佛陀的开示中,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重点, 大家要把握,要去认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都没有, 今天讲这个你就体会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一直跟你们讲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前面的正见建立好了, 才能谈到修观,才谈到所谓的如实知、如实观察、如实正观。佛法的如实正观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质, 跟外道一样修行, 你搞到什么时候能跟佛有一样的体证呐?所以单单这些知见的厘清就非常重要!这个厘不清, 每一个人都以为:这是我师父教的, 我们那个大师是神通唉! 他会分身哪! 他会知道我怎么样……。请问:这同你的解脱有关系吗?而且你讲的那个大师是真的解脱了吗?还是无明众生?我们分不清楚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后,佛法的特质真的与世不共;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随着外道的邪见而转, 是不是?这个叫如实知!懂如实知才能如实观察,如实观察才能如实证知。这样做到了——才叫如实正观。很多人都以为观察、观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内寂其心的一个基础,它只是如实观照发现实相的助缘。

  (《杂阿含经》233经)“无常者, 是有为行, 是有为法, 从缘起。”(因缘组合的, 不是永远不变的, 无常是有为,有为造作的法都是缘起的。)“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这个很重要!不但是我们意识所产生的, 所有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尘触所产生的,包括我们执取的识,都是无常。我们打坐,我们修行, 感受到喜乐、清净、光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那个非常美妙的, 请问:这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所起的境界会是常吗?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从哪里去“悉伏”?就是如实观察与法相应才理解。我们今天生起了欢喜心, 喜受、乐受,请问:它维持多久?我们生起了欢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样的, 它也是无常,瞋恨心、不快乐的心也是无常。要去发现它的真相, 就不会执著那个不快乐,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我们现在当下, 有没有快乐跟不快乐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让它起快乐的心?我告诉你可以。我们可以欢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请问你:维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执著它。还有一点,当我们痛苦, 如果你去观察那个痛苦, 观察内心的那种情绪, 它当下会止息, 为什么? 无常故。因为它本来就无常, 所以我们要去发现真相, 一定要从这里下手,当我们落入境界了、烦恼来了, 如果有这个正见, 你可以当下试一试。这么苦,这么难过, 我能不能笑一笑?这个就是实验的地方。当我痛苦烦恼、 很难过的时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试试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来吗?不是在开玩笑喔, 要试试看喔!我被境转了, 我能不能当下离开被境转的状态?不要以为:我生气是应该的, 因为他让我生气, 所以我不气的话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气才是笨蛋!生气的人叫愚痴,烦恼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无知!如果这个地方你能转变, 能够理解,能够超越, 我告诉你:你一生受用不尽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来为自己解释: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烦恼是应该的,因为种种条件我不得不, 什么叫不得不?只有一个原因——无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这些错误的知见绑着, 随着世俗的颠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学佛不是超越这个, 那学佛要干什么?学佛要超越什么——贪瞋痴烦恼, 是不是?不然什么叫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瞋痴烦恼。所有的对治的方法都是暂时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脱。比如说:师父说你看着烦恼它就消失, 但是后面又会来, 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断。但是这个如实观照能不能暂时的超越它?可以。这个我一直讲,在开始阶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贪瞋痴, 进入贪瞋痴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贪瞋痴就不能主导你, 也不能左右你,学佛就是要在这里超越的。

  …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