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落在顛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們想試試看嗎?如果你們有痛苦、煩惱,種種障礙、心不自在,你現在當下就找找看,那個心是什麼樣子?住在哪裏?如果也一樣找不到,以後不要告訴我:你有煩惱、你有顛倒、你有生死了!這不是兒戲哦!“不可得”叁個字,就在你“看”的當下,可以發現真相。所以如實觀照爲什麼叫你如實觀察身心的任何因緣、情緒和作用,你只要“看”著它,就能發覺真相!其實這同達摩這個公案是一樣的,就是要讓你們體會: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如果覓心了不可得,覓受可得嗎?覓煩惱可得嗎?覓貪愛、瞋癡可得嗎?這就是最要的、啓發入門的下手處,一定要用心體會!能夠體會“不可得”叁個字,你們真的可以大受用!這裏沒有理論,不要講理論,當下回光返照,當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實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諸行生滅””,(《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這個不是只有理論,你當下可以反觀,當下可以尋覓,當下可以觀察,可以證明。
“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意義比蘊法門要明顯得多。”(《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有沒有實生實滅?只能是假生假滅,緣起生、緣起滅、緣聚緣滅,沒有一個自性實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就是沒有實生實滅。什麼叫沒有實生實滅?就是無生了!我們講“悟無生”,“無生”是什麼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滅滅中就知道它是無生,不是離開生滅法講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緣生緣滅就是無生。所以才能夠在生生滅滅中,體會它的不生不滅!
觸與受的微細處就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要如實覺知。
(《雜阿含經》卷十一)“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叁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如果在這個色身上起執著,還情有可原,因爲這個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叁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們的心、意、識,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剛剛放下,另一只手會馬上抓住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靈是不停的運作,沒有一剎那安住的。一個念頭滅了馬上會執取另外一個念頭,心靈意識的執取,是剎那剎那的生滅,是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取它是常,所以這裏佛陀就點出來了。
只有樹立緣起正見,通達我空法空,才能在觀照中實現如實正觀,澈見諸法實相
我們今天爲什麼一直強調要建立緣起正見?緣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變的。它是條件組合的,所以沒有“自性”,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這個知見先建立以後,加上我們的正念正知,時時刻刻與萬法接觸之中,念念與正見相應,念念與法相應,念念與空無我慧相應,這就是與般若相應。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見,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讓你六根六塵都不要觸,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修禅定不與外境接觸,不與萬法接觸,以爲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切的愛染,這種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就不會有問題了。所以我們大乘的心法,其實最重要就是這個。不是叫你厭離人間,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間的萬法中,衆生的苦難中,怎麼樣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沒有基礎,站不穩,你要去度衆生,你怎麼度?一下子就被習性度走啦!被誰度走?被色、聲、香、味、觸、法度走啦!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後自己好好去體會、去觀察、去證明,慢慢的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真的有一個立足點,就是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然後在萬法中去試試看,我們本來在某一個態度之下,會起貪愛、執著的。我現在試試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這個是可以嘗試和體證的,是可以證明的,不是說偶爾碰到,這一次好運,沒有顛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這樣不是證明,證明是百試百爽!你試一萬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這個才是正確的。
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我們要受用解脫,緣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緣起的觀照,只是盲目的對治,是無法發現諸法實相的。
我們今天要跟誰學?跟佛陀學啊!他是真正能引領我們, 他的體證能作爲我們的榜樣, 最好的榜樣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談的法,方法、內涵, 我們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們怎麼能跟佛一樣的受用?我們現在的佛法談這個嗎?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沒有辦法去發現真相啊!所以佛陀所開示的法, 如果我們不隨順它去體會, 那我們要根據誰?而且這個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這裏出離的, 在這裏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我們不學這個方法, 學他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嗎?或者是過去世沒有成道的方法嗎?什麼叫如實知?什麼叫如實見?什麼叫如實顯現?我很少聽人家介紹這個;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這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介紹如實觀照,一直強調,因爲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問。這次講《雜阿含經》, 就在點出佛法中、佛陀的開示中, 是不是有這樣一個重點, 大家要把握,要去認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礎都沒有, 今天講這個你就體會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爲什麼我一直跟你們講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前面的正見建立好了, 才能談到修觀,才談到所謂的如實知、如實觀察、如實正觀。佛法的如實正觀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質, 跟外道一樣修行, 你搞到什麼時候能跟佛有一樣的體證呐?所以單單這些知見的厘清就非常重要!這個厘不清, 每一個人都以爲:這是我師父教的, 我們那個大師是神通唉! 他會分身哪! 他會知道我怎麼樣……。請問:這同你的解脫有關系嗎?而且你講的那個大師是真的解脫了嗎?還是無明衆生?我們分不清楚的。但是我們把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後,佛法的特質真的與世不共;我們就不會隨波逐流, 不會隨著外道的邪見而轉, 是不是?這個叫如實知!懂如實知才能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才能如實證知。這樣做到了——才叫如實正觀。很多人都以爲觀察、觀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內寂其心的一個基礎,它只是如實觀照發現實相的助緣。
(《雜阿含經》233經)“無常者, 是有爲行, 是有爲法, 從緣起。”(因緣組合的, 不是永遠不變的, 無常是有爲,有爲造作的法都是緣起的。)“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這個很重要!不但是我們意識所産生的, 所有一切因緣所生的,根塵觸所産生的,包括我們執取的識,都是無常。我們打坐,我們修行, 感受到喜樂、清淨、光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那個非常美妙的, 請問:這是不是因緣所生法?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所起的境界會是常嗎?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從哪裏去“悉伏”?就是如實觀察與法相應才理解。我們今天生起了歡喜心, 喜受、樂受,請問:它維持多久?我們生起了歡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樣的, 它也是無常,瞋恨心、不快樂的心也是無常。要去發現它的真相, 就不會執著那個不快樂,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們可以實驗一下:我們現在當下, 有沒有快樂跟不快樂的問題, 我們能不能讓它起快樂的心?我告訴你可以。我們可以歡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請問你:維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執著它。還有一點,當我們痛苦, 如果你去觀察那個痛苦, 觀察內心的那種情緒, 它當下會止息, 爲什麼? 無常故。因爲它本來就無常, 所以我們要去發現真相, 一定要從這裏下手,當我們落入境界了、煩惱來了, 如果有這個正見, 你可以當下試一試。這麼苦,這麼難過, 我能不能笑一笑?這個就是實驗的地方。當我痛苦煩惱、 很難過的時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試試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來嗎?不是在開玩笑喔, 要試試看喔!我被境轉了, 我能不能當下離開被境轉的狀態?不要以爲:我生氣是應該的, 因爲他讓我生氣, 所以我不氣的話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氣才是笨蛋!生氣的人叫愚癡,煩惱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無知!如果這個地方你能轉變, 能夠理解,能夠超越, 我告訴你:你一生受用不盡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來爲自己解釋: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煩惱是應該的,因爲種種條件我不得不, 什麼叫不得不?只有一個原因——無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這些錯誤的知見綁著, 隨著世俗的顛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學佛不是超越這個, 那學佛要幹什麼?學佛要超越什麼——貪瞋癡煩惱, 是不是?不然什麼叫解脫?解脫于什麼?解脫于貪瞋癡煩惱。所有的對治的方法都是暫時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脫。比如說:師父說你看著煩惱它就消失, 但是後面又會來, 爲什麼?因爲你根本沒斷。但是這個如實觀照能不能暫時的超越它?可以。這個我一直講,在開始階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貪瞋癡, 進入貪瞋癡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貪瞋癡就不能主導你, 也不能左右你,學佛就是要在這裏超越的。
…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