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實在的,除得掉嗎?痛苦煩惱是一向如此的你除得掉嗎?樂的染著是一向如此你能夠離欲嗎?都不行。因爲它是無常,它非實的,所以我們才能夠轉化它,有因有緣才能夠轉化它。今天我們上課,目的就是建立正見,告訴你正確的因緣,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內涵。如果我們聽了真的懂了,這個知見建立了,觀念也明白了,那麼只要回到生命中,稍微體驗一下是不是如此?所以我常常會用當下的情境問你們:現在怎麼樣?當下怎麼樣?其實就是馬上回到身心來體會它。如果今天我們理論只是理論,聽法只是在聽,從不回到生命中去體會它的相關性,那你理論永遠只是理論,跟你的解脫無關。它只是一個浮淺的觀念,對你沒有作用。所以如實觀照也好,什麼用功也好,不是回去沒事幹。你聽一個法,在當下馬上就要反省,馬上就反觀,馬上就覺知。我常常講:修行不是在等什麼時候。這裏已經講了“不待時節,現法見,離熾燃”,要記得!所以上課聽法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因緣,都有見法的機會。你們不要以爲,我今天那麼遠來到這裏,要那麼遠回去,我告訴你:你來的過程都是開悟的機會!聽法的當下也是開悟的機會!回去的車程也是開悟的機會!每一個因緣觸動,當下能夠體會它,當你忽然間明白,啊!原來如此!就像佛陀悟道的一剎那,前後一剎那,完全變成不一樣的人喔。明白啦,整個問題解決了!那是當下的因緣!
“現法見,離熾燃”這句話一定要記得!如何現法見、離熾燃?爲什麼一定要加上個覺知?我只是告訴你哪個地方叫開關。你們知道嗎?因爲你們找不到開關,所以永遠都在黑暗中摸索。先知道開關在哪裏,記得把燈打開,燈打開了就不用再去對付黑暗,也才能看到真相。很多人常常有這個問題,有的人來跟師父獨參,來問法。有一位居士,她因爲跟先生的問題,她說她痛苦了二十年,她決定要去自殺,她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了。她找谘商師,找心理師,找什麼師都找過了,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決她的問題。所以她要自殺以前忽然間想到了我。她說:要來見見我,跟我談一談。她坐下來在那邊哭,她說生命已經沒有意義,她真的最後決定要死。她所有辦法都用過了,所有的咨商師、什麼師、什麼方法她都用過了,她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她的問題。我也沒有辦法安慰她,我只能告訴她說:妳真的二十年都很痛苦嗎?她說真的。現在還很痛苦嗎?她說是,從來沒有停止過,每天都過得這麼苦。我說那這樣子好了,一半跟她開玩笑,我說那妳把妳的苦留給我就好了,妳不要帶回去。她說這個怎麼可能呢?我說苦是真的你可以留下來啊。我說這樣吧,妳現在把二十年的這個苦,你把它看清楚,因爲妳從來沒有看清楚過。我說妳現在靜下來往內觀察,我二十年的苦到今天非自殺不可的那個苦到底是住在哪裏?有多大?是什麼個樣子?都看清楚它!她就真的坐下來,她真的往內看。唉?她慢慢忽然間好像奇怪的樣子,很驚奇的樣子。奇怪,怎麼找不到?二十年的苦喔,永遠存在的喔,最後非自殺不可喔,但是當我叫她真正的去了解,真正在哪裏?不要用想的,一定要看清楚它真的住在哪裏?它有多大,有多少,妳一定要看清楚那我才來替妳解決嘛!對不對?她就怎麼找也找不到。她說奇怪,你現在叫我找,我好像找不到了,我說再找找看、再找找看,可能妳沒有注意,再找找看,她跟我談了很久,她一直找。奇怪,一個下午都找不到。我說妳不是苦了二十年嗎?她說是啊!奇怪啊!我現在爲什麼找不到呢?我說真的找不到嗎?她說真的。我說妳能確定嗎?她說確定。那我說妳可以不自殺了。她就笑了,哈哈哈笑得好高興樣子,就這樣,問題解決了。我沒有說她先生對他不對,用什麼特殊方法解決,沒有,我只是告訴她:把它看清楚了。她回去的時候很感恩,她笑咪咪的回去,她說師父我知道了。哈哈……你們現在知道了嗎?這個像一個故事,但是各位:很重要!
如實觀照,我們到底觀什麼?如何觀?
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在觀察的時候,在觀察什麼?就在觀察 “身心的功能”!這個是屬于本能的部分、功能的部分。根觸到塵,爲什麼會産生喜樂或者不喜樂?“受”爲什麼會起來?爲什麼會有苦受,爲什麼會有樂受?爲什麼會有那種瞋恨的心起來,苦受也會起來?你要在這裏去發現這個“功能性”:有“作意”,就會有“觸”、就會有“受”,“受”後面就是“想”跟“思”是不是?感受以後就會“分別、歸納、結論”,然後最後意志行爲出來了,變成行動。這個就是我們最重要,身心中最重要一個功能。這個是一定要去注意的!一定要去明白的!我們一般的修行,比如說修禅觀,大家都在修定而不是在觀;觀是在觀什麼?就在觀這個“功能作用”,發現內在的問題。譬如說我們會執著、會痛苦、會煩惱,在哪裏産生?都不離這個功能作用。如果這個功能你都不注意,也不了解,那你就沒有觀察,也沒有發現。你每天在痛苦、煩惱,在執著、貪愛,你還是不知道爲什麼。你說:我要修、我要修,你從哪裏修?一定要發現這個問題,從內在發現這個問題,我問題出在哪裏,我在哪裏起執著?發現我們身心的功能性,“根”觸“塵”後産生“識”,無明相應的觸會産生什麼?如果我們今天有法、有正知見,這個“觸”的功能一樣不一樣?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觀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如是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雜阿含經》99經)怎樣的知見能破我見、破我執,而得無我見、而得解脫?這在修行上來講:我們都是沒有注重到我們身心內在的問題,所以盲修瞎練一大堆。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出重點,佛陀他開示的有沒有離開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這個地方就是強調那個“受”,“受”就是重點!“于眼正觀無常,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就是我們根塵觸産生受是不是?從眼見色來作比較、作提示,這個“受”就會起苦、樂、不苦不樂。但是你要在這裏觀察,這個“叁受”是不是無常?所以我常常講:這個“受”字很重要!爲什麼我們在禅修都提示這個“受”,有沒有?都是要叫你們在這個地方注意!我們活著不離生活,生活就不離六根觸六塵,六根觸六塵就不離人事物。活著的哪一天、哪一個時段,哪一個當下不是根、觸、塵呢?不是人事物的接觸而産生的那個“受”?我們就在這個“受”的中間,樂的就喜歡貪著,瞋的就討厭、生氣、煩惱,如果是中性的,那就沒有兩邊了,但還是跟愚癡相應。所以這裏就告訴我們:如果你知道它是無常,啊,你去觀察他無常,你就能觀察到無我,從“受”的地方,你就可以理解。
你現在要怎麼觀察自已?比如說我現在碰到一件事,碰到一個人,起了很歡喜,有成就,得到很多利益都好,你很歡喜,那個歡喜就是樂受,就是歡喜受。你要去觀察那個歡喜受或樂受,你就看它維持多久?那個“受”的感覺是永久永恒不變的嗎?你會發現你去觀察它的時候,原來那個心情起來,只是觸動因緣而起,你去觀察它,它很快就止息了,它不可能永遠不變的;苦受也是一樣,你生氣的時候、不滿的時候,你回過頭來去觀察自已的那個感受,觀察那個生氣的心情,觀察那個不滿的心情,你會發現:它也不是永恒的,它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前面我們看導師在解釋有沒有說,我們“根、塵、觸”産生“識”他說産生“識”又如何——“即生即滅”!我們沒有注意到“即生即滅”,以爲“受起”就以爲是實在的,“受起”就是永恒的,然後起貪、起瞋。如果你知道那“受起又受滅”,發現原來我們的“心、意、識”的功能,是“起滅、起滅”,緣起的條件聚的時候,它會起觸、起塵受,然後受起後其實是會滅的,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以爲樂是永遠的,以爲瞋恨也是永遠的,所以在那邊不斷的染著,一直不斷的相續,它會變成一直在相續,好像是永遠的,其實事實是你沒有發現真相!
在觀照中,你會發現解脫的真相。這真相,正是你此前所忽略的。
“心、意、識”的作用是“即生即滅”的。我們不暸解“心、意、識”作用産生的“受”,也是“即生即滅”的,是無常的,我們從來沒有發現,所以落在常、落在實在、落在永恒,所以執著,一直在那邊不放!所以我常常講:這個觀察、這個觀照,目的是要發覺真相!不是在對治喔!這個不好的“我”把它變好,這個喜歡的“我”就留住,這個不喜歡的就把它去掉,都不是!觀察只是暸解真相,什麼真相?即生即滅!需要看到體會的就是它的真相,什麼是真相?一切法即生即滅,包括我們的身心作用感受,都一樣!如果你發現到這個真相,你就不會隨那個“受”轉了。其實這個地方聽懂的人,哪一個人不受用解脫的!樂受你會執著樂受,好,苦受你會執著苦受,那現在如果你發現了,原來它只是“即生即滅”的,樂受也不永恒,苦受也不是永恒的,那請問:你當下知道,沒有苦受、樂受、不永恒的當下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爲不是執著在苦就是執著在樂,不知道沒有苦受樂受的是什麼?到底每天要求樂受,還是每天要求苦受?好,如果樂受也會貪著,苦受會痛苦、煩惱會製造業,那兩邊都不好,那我們的解脫是什麼意思?你們要解脫是解脫什麼?那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在解脫中?你沒有人發現?!
那我現在問各位:現在在苦受還是樂受?你們現在觀察自已的身心,當下喔!當下就觀察自已,有沒有在苦受裏?有沒有在樂受裏面?好,既然沒有苦、也沒有樂的那個是什麼?從來沒有發現,爲什麼?因爲從來不注意,然後我們每天要求解脫,解脫于什麼?解脫于貪,解脫于瞋,解脫于癡,解脫于煩惱。如果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時候,是不是叫解脫?什麼叫涅槃?貪瞋癡煩惱的止息永滅!…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