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之觀境
慧是以分別、抉擇、尋伺等爲性的,那麼它所分別、抉擇地對象──所觀境,是些什麼呢?
修學佛法,目的在求解脫,解脫是叁乘聖者所共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甚深智能,遍一切諸法而通達它。換言之,慧的所觀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無我性,能夠通達,究竟悟入。”
導師談這個都很細膩清楚,點出了重點。一般人修定就緣一個境,只是要使身心在一個境上用功,心專注一點就會定下來。但這裏所說的慧觀就不一樣,不是在修定。不是要注意某一點上製心一處,而是要廣觀外在的一切法及內在身心的變化,觀察是不是空無我。只要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的空性,即是慧的成就,這才是我們要體會的重點。
“所以佛法最極重視的出世慧,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證見普遍法性。”
注意聽,什麼叫普遍法性?每一法都有共同的普遍性,沒有一法不是空性,萬法普遍都是如此。無常無我寂滅涅槃的叁法印,這個法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這樣,它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如此的。每一個事相都這樣,我們就在這千差萬別的一切法上去發現其共同的普遍法性。注意啊,這是重點喔!我們的所緣境是一切法,在一切法去觀察它的空性,空性即一切法的普遍性。再講得明白一些,觀察一切法是不是緣起的?緣起的是不是無自性?緣起的是不是無常遷流變化不停,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而且最要緊的是必歸于滅!一切法普遍是否都這樣,沒有一法能超越?這叫空無我性,也是一切法的普遍法性。對一切法真的能體會到這一點,哪裏還會執著?一切法都是無常剎那不住的,而且必歸于滅,法法如此,沒有一法能超越無常的法則。“本無今有,已有還無”,萬法本來空寂寂滅,隨因緣的聚合而幻生,也必然隨著因緣的散去而歸于滅。
導師點出重點,出世慧從哪裏來?就在一切法上證見其普遍法性。如果沒有緣起的正見,沒有觀照的方法,又如何證如何見?注意,真正的修行就在一切法上。我們的身心時時刻刻與一切法相觸,爲什麼會執著貪愛造業,爲什麼在這裏貪瞋癡不斷?因不了解一切法的法性即真相而已,這就是無明顛倒産生的功能。真的發現一切法的法性本自空寂,你還會貪染執著造業嗎?當下就歇了。衆生顛倒而起虛幻相,聖者了知萬法無生,爲勝義谛,所以證入普遍的法性是我們唯一要達到的,要注意!
“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近取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觀。”
聲聞佛法觀照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內在身心,叫近取諸身。因爲只要觀察清楚內在的問題,體會到無我無我所,就能證涅槃而解脫了。體會到身心裏面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身心也不是我所,都是緣生緣滅的,沒有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自性,依此體悟而解脫。
“菩薩行者,不但觀察自我身心,而且對于身心以外的塵塵剎剎、無盡世界,一切事事物物,無不遍觀。”
菩薩爲何要廣觀一切法?因爲還要利益一切衆生,不了解外在的一切萬法,就不容易引導衆生,菩薩是更慈悲的。但是菩薩能這樣利益衆生,其實首先也要從根本上體悟內在的身心是無我無我所的,廣觀萬法時還是同樣的無我無我所,並沒有什麼不同——人無我,法無我。如果沒有體會無我無我所的這個根本,即使廣觀萬法也不知道是無我無我所的。內在明白了,外在也會明白的。所以阿羅漢們雖然沒有廣觀萬法,其實以他們對無我無我所的體證,如果願意廣觀萬法同樣可以了解一切法空。一個只是要求自我解脫的人,就無需廣觀萬法了,從自己的身心觀察就可解脫了事,只是這樣而已。菩薩因爲要度衆生悲願大,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廣觀萬法,這樣接引利益衆生就更有內涵善巧方便了。
“知四谛即是聲聞慧。”
知道苦集滅道,知道痛苦煩惱的因緣是從哪裏來的,用什麼方法才能滅而解脫,因明白這些而解脫的即聲聞的智能,只要了解緣起四谛就夠了。
“四谛的內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無邊痛苦的因緣,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滅是離去煩惱業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滅性。道即導致有情從雜染煩惱、重重痛苦、生死深淵中,轉向清淨解脫、寂靜涅槃的路徑。”
我們面對的生命,其實生的那一天就注定要老病死了,只是邁向死的過程而已,所以有苦迫性壓迫性,這個苦就是我們身心所體證的;由于無明貪愛造業,才集起這樣的苦迫身心,都是過去的因緣,不然這一生不會來人間,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這就是集;體會到法法的寂滅性就可斷除一切煩惱,也不會再起生死的苦果,這就是滅;找到滅苦的路徑即解脫的方法道路,這就是道。
“這四谛法門,可謂是沈淪與超出的二重因果觀,其重點在于有情的身心。”
聲聞佛法都偏重個人的自了,日中一食托缽,有什麼吃什麼,沒有就餓肚子也沒關系,少事少惱少業。每天過的是清淨自在的日子,爲的是淨化自己的身心,重點在個人的解脫。
“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到慧學,也先以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死果報,種種世間事相入手,然後談到悟證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
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就是南傳的覺音論師寫的解脫道論,重點與現在南傳的佛法(聲聞佛法)是一樣的。先了知觀察五蘊身心內外六處及十八界(內外六處加上六識)。個人的解脫不離開從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下手,還是從世間相來下手,最後才證悟無常無我的寂滅法性。聲聞道最後體證的是寂滅法性,大乘的菩薩道最後要體證的還是寂滅法性,本質上不能不同,只是量的不同而已。聲聞佛法體證的與大乘菩薩體證的一定不會有兩個不同的法性,都是寂滅法性。
“慧學的另一方面,是叁法印的契悟。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世間有爲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衆緣和合的無我性,又能了達一切虛妄不起是寂滅性。徹底悟入叁法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的涅槃。”
這裏又把根本佛法的叁法印重新複習一下。慧學智能的開發其實與叁法印的契悟是一樣的。叁法印是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就是在一切現象界的有爲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從心靈念頭的剎那起滅容易發現其無常性。觀察萬法的生滅無常較困難,因有一期的安定性,不易看出。譬如這個講課桌子,肉眼無法看到它的生滅,但在放大幾萬倍的顯微鏡頭下,就能看到它空隙中的能量在震動變化生滅。外面的法也是一樣,你看不到房子等物體的生滅。但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念,每一個念頭刹那刹那起起落落,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早上的觀念到下午就不一樣了,到晚上又不一樣,明天起來又會後悔,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我們的念頭幾乎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尤其是在活動中更無法發覺。在禅修時因沒有外緣,一坐下來,你才會發現心像猴子攀來攀去從來不停,剎那剎那在生滅,這叫無常。什麼叫無常性?穩定性、單一性、永恒不變性不可得,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就叫無常。一定要體會到無常性,才能進一步體會無我;體會到無我,才能進一步體會到真正的所謂涅槃的寂滅法性。體會到無常性的,就知道剎那生滅;一切法既是衆緣的和合,就沒有一個單獨的永恒不變的主體,所以也能體會到無我性;真正體會到無我性的人,一切的顛倒執著就息了,才能夠了達一切虛妄不起的寂滅性,徹底悟入叁法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的涅槃。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還是聲聞法,都不能離開叁法印,這是佛法的根本。
“我們之所以滯留世間,顛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實證信叁法印。”
衆生之所以會造業執著致使有取識不斷,最大原因就是對叁法印不了解。只要能契入叁法印即宇宙真理,就解脫而不再來人間受生了。
“總之,叁乘共慧的要義,一方面是谛觀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叁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共慧即共同唯一的智能,是從一切法的因果事相去深入觀察,證悟到無常無我寂滅空性,這就是叁乘共慧。不管修什麼法都不能離開這個,要解脫涅槃,非得證入寂滅空性不可,否則是不可能解脫的。從哪裏證入?從一切因果的事相上去了解它的無常無我。
“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爲樂」。從觀察到諸行無常,進而體悟寂滅不起的如實性。”
這幾句話雖然很簡單帶過去了,但是太重要了!只有觀察到諸行的無常變化刹那不住,才能進一步體會到寂滅不起的如實性即寂滅法性。從哪裏去體會寂滅法性?就在一切諸行變化的事相中。觀察自己的身心及一切事相的變化過程就是體會法性的地方,即重要的下手處。明白這個修行重點的人,當下的每一個時刻都是用功的因緣條件。有人強調自己太忙了,事情太多,責任很重,沒有時間和合適的地方可以用功,其實這都不能成爲借口。再忙的人都可以用功,因爲用功是在生命中用功的,盡管再忙,也是生命的活動過程,只要你加上一個覺照而已。加上觀察難道一定要什麼條件嗎?說實在的,其實是你要不要而已。無所事事的人一天活著是二十四小時,再忙的人也是二十四小時,二者同樣都可以觀照。其實,拿觀照來說,無所事事的人反倒很難受用。生活工作繁忙的人,真正觀照時,體悟感受會特別深:“我過去忙得團團轉的,最近怎麼感覺不忙了?過去很容易生氣緊張的,現在爲什麼不生氣不緊張了?過去看到什麼會起貪愛染著的,現在心爲什麼不會那麼強烈染著了?過去處理事情常常不圓滿,沖突一大堆,現在心爲什麼不急躁了,處理事情也比較圓融如理如法了……?”你會很容易體會到這些奧妙,就會發現觀照的重要了。無所事事的人又如何進行觀照?很難體會自己的心態有了什麼改變。真正了解法的人,任何時間、任何因緣、任何身分都可以用功,這才是真正重要處。所以要不要修行解脫在于你…
《解脫之道講記 c15 慧之觀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