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c15 慧之觀境▪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明白這個重要性而已,與身份、忙碌等沒關系。即使生病甚至臨終之人都可以用功,只要把握住最後要死的那一剎那,都可以悟道。在法的面前沒有理由不用功的,不用功只是你自己的推托,是你自己深重的業力在牽引,而你自己沒有發覺。真正的法,任何一個因緣都可以用功,國家大臣與販夫走卒都同樣可以用功。因爲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只是內在的知見條件不一樣而已,只要能時時刻刻用所學的緣起正見去觀照它,就能發覺真相。如果用世俗的知見,你怎麼觀察還是顛倒執著的。上課建立的緣起正見是用來作爲你思考觀察的一個原則。這樣來看人間看事,很快就能發覺真相,重點是在這裏。

  “大乘不共慧的觀境,則是遍于一切無盡法界了。雖然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著重自我身心。”

  導師鼓勵我們行菩薩道,心要寬廣,關懷一切衆生,要廣觀一切萬法。但是他會拉回來,最主要觀察的還是自己內在的身心。

   “菩薩的悟證法性,也要比聲聞徹底。二乘的四谛,是有量觀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

  這一點差別大家知道就好了。什麼叫有量?就是對自己的身心以外不關心,是有限量的;但大乘菩薩觀察一切法,是廣觀一切法界的,心量比較廣大,所以所緣境的大小差別在這裏。

  “真正的智能現前,即是證悟法性,成就佛果。而這究竟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性。這與小乘慧有兩點不同: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叁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

  真正的般若空慧智能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真正體悟到法性的智能。導師點出了大乘的觀慧與小乘的不同處:小乘一定要從無常下手才體會到無我,進一步體證涅槃寂滅;但大乘是當下直接契入法性的空寂,是當下直入的。一般人很難了解這一點。修觀照的法門從直入的立場或從次第的立場下手就不一樣。其實即使直入也是要條件的,還是要先從聞思入手,建立正知見,理路明白而了然于胸,再教你觀照的方法,這才能直接契入法性寂滅。如果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你怎麼觀還是世俗的知見,無法與空相應。注意,我們上課的目的就是在建立緣起的正見,將此作爲我們的思惟模式。後面將要講的如實觀照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一個法門,這是很特殊的。一般的修行人總覺得要有次第,因受這個觀念影響:我們衆生無明業力深重,不可能直接體會那麼深的法。但我的看法卻不一樣:萬法緣起。既然是緣起的,那就沒有定性,你怎麼知道自己過去沒有很深的因緣?社會上普遍還存在這樣的觀念:老菩薩年紀較大,沒有文化基礎,無法理解那麼深的法,拜佛念佛就行了。其實念佛也有很深的法義,不是隨便念就行的。我覺得即使老菩薩,什麼知識都不懂,一樣也可以見法,因爲單純故。只要建立了緣起正見,掌握正確的觀照的方法,是很容易體會的。所以我很反對那種“老菩薩只好念佛,其它什麼都不要”的觀念。只要你還活著,沒有得老人癡呆症,就能思惟觀照。只要建立了正知見,就在體會正知見的當下,一個善巧的引導都可以使他開悟的。這不是亂講,佛陀時代,一百多歲來見佛陀,也會開悟證阿羅漢。有的第一次來問法,回去就見法得法眼淨了。因爲佛陀的法是正確的,他的引導是當下契機的。佛陀的善巧就在于知道你現在的身心狀態,知道你的程度及思惟模式,就在那個善巧中引導他,他當下還是可以體會的。注意,佛法的偉大就在于,每一個人只要真心誠懇學法聞法,當下都能相應,這叫現法見。也就是在生命現法的當下就能見這個法——現法見,離熾燃,當下就離開了火在燃燒的那種煩惱,這很重要。我覺得導師點出這個重點很好。大乘慧觀則直入諸法空寂門,“直入”兩字非常重要,不一定要彎彎曲曲的,直接可以契入,大家對這要有信心。

  “同時,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性,說明一切,開展一切,與無常爲門的二乘觀境,顯然是不同的。”

  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真正的大乘慧觀是直入契入空性的法門,而都在摸摸索索,一定要有依,如果沒有所依,就覺得很難受用。現在有些人引進南傳的禅觀,大家就覺得很歡喜,因爲有次第有方法地一步一步來,從所緣境一步一步體會身心的變化,循十六個境界一個一個去體會,這樣你就有所依。其實導師這裏寫得很重要:真正大乘的慧觀是直入諸法空寂門,與二乘的觀境顯然不一樣。到底不一樣在何處?很少有人在談。所以我覺得導師很了不起,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經說苦等不可得,即是約此究竟法性而說。”

  注意聽,現在點出一個重點,一般都說衆生苦,要先體證苦,然後再來滅苦。而大乘的不同處是觀察苦不可得。注意聽!一個是先體證苦,然後再來滅苦;而另一個是直接觀察苦性不可得,既然苦性不可得,那還有苦可滅嗎?苦不可得的當下就是寂滅法性。但這個很少有人談,也很少有人體會。我們都要“斷煩惱,證菩提,斷生死,入涅槃,有一個煩惱可斷,有一個生死可了。”我卻常說,如果煩惱是真實的,你斷得了嗎?所謂真實就是永遠存在的,如何斷得了?看清楚煩惱是緣起的,無自性非實,還要不要斷?但是我們不清楚煩惱到底是真還是如幻,在無明衆生的體驗中,真的很苦,所以認爲有真實的煩惱。但菩薩真能了解煩惱痛苦的真相,教我們直接契入空寂門的方法,就是使我們看到煩惱痛苦的不可得,當下契入的就是寂滅法性。注意聽!這樣的理論及體證下手的方法確實不一樣哦!但是兩個都對:一個是次第的,要轉很遠很久,有的還會走入岔路;而一個是直入的,直接契入體證一切。當然,直接契入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必須先建立緣起正見,沒有正見也無法契入。佛陀時代,那麼多聖弟子包括居士及外道去問法請法,有的一次見面,幾句話就能見法悟道。現在爲什麼不能?佛陀的指導是直接在你生命的當下點醒你,讓你看清楚真相而已。但是我們現在很麻煩,要沖出重圍,因爲宗派理論太多,宗教的觀念太多,對錯無法抉擇。得先把這些厘清,才能找出一條正確的路,所以很辛苦很辛苦。現在我們能看到導師的引導,真是太重要太幸福了!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和迂回的路。

  “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即理,從俗入真,不使事理脫節,真俗隔礙,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必達理事圓融、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

  這幾句話好重要好重要!一般人總把事(世俗)、理(真理)分成兩截。但大乘的空慧不是這樣,大乘的可貴就在事上去了解理。因爲事是理所顯,理是事的內涵,事理本身就不是兩件事。大乘能直接引導你在事上去見理,理的體會能在生命的事上而展現,事理不是脫節的,而是相依相緣的,真俗沒有隔閡。

  如果從根本佛法來看,人間是五濁惡世,是痛苦煩惱汙穢的,我們要厭離它,到一個清淨的地方。但是大乘慧不一樣,就在事的當下即世俗去體會真理,事理相依相緣不會隔閡。內在的理顯出事,事是理的展現,理與事不是兩回事。明白了事與理不二,就不會偏于一邊,這叫事理圓融,真實平等無礙,就是大乘慧可貴超越的地方。

  “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因爲圓融無礙,不是衆生的、初學的心境。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法法圓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菩薩行願、佛果功德下手,然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此後乃能即理融事,從真出俗,漸達理性與事相,真谛與俗谛的統一。”

  大乘菩薩有很深的智能,了解真相事理圓融無礙。但這不是我們初學的衆生心境,初學的人無法一下子就明白。盡管我們不能像大菩薩一樣事理圓融無礙,也應該從聞思下手,建立好理念知見,明白後就有機會了。所以我們重上課,先明白生死大事的根由,明白方法理念方向,只要有善巧的方法,每一個人很快就能體會。這就是打基礎,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禅修辦得少,上課辦得多。我跟人家不同,一般人都是重禅修,不講理論。像南傳的法師來臺灣教禅觀也是一樣,他沒有幫學員先打理好正見的基礎,一下子就修禅觀,有幾個人能上路?不容易的,即使有,也是禅定的境界多。但是我們不一樣,理路清楚了,就像我把你們的軟件程序修正了,再帶領你們去觀照時就很容易體會得到,這個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大乘的慧觀與二乘的修法確有點差別,要明白。只要大家能逐漸明白這個理論,然後用我教你們的如實觀照方法,平時就可以在事上去體證,就在法法之中去證入。

  

  

《解脫之道講記 c15 慧之觀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