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法印的統一﹞
一、〔從無我貫通(緣起的無實性)〕:
凡是無常的,即有爲法,即生、住、異、滅的。涅槃是無爲法,無爲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
叁法印雖然是叁,是各別次第的,其實最後只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故可以從緣起法無我的角度來統一貫穿叁法印。
一般沒有見法的人把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打成了兩截,所以會産生疑惑:有爲的一切萬法都是生生滅滅的,涅槃是無爲法的不生不滅,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是不一樣的,怎麼能統一呢?
“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爲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
注意聽,這點很重要!一些學派執著在現象的無常,以爲真的在生滅無常變化,將生滅與無常實有化了。這樣就把生滅法與涅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誤認爲涅槃是無常現象外一個實在的無爲法。
“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
而另一些學派則重視直接契入一切法的涅槃寂滅,對無常的生滅現象不重視,其實與上述重視無常現象的學派都是同樣的理念——認爲無常與涅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就被破壞了。無常現象看起來是生住異滅,但在遷流變化的當下即是常不可得(沒有永恒不變性),也就是沒有一個實在的無常,連剎那的無常都不住而無所得,在這無常不住的當下就體證到其涅槃空寂性。所以無常與涅槃譬喻成一體兩面,但不是兩個截然不同不相關的東西。一般修行者說:“斷煩惱,證菩提;斷生死,得涅槃”,也就是說,一邊要消失時,一邊才能成立,這樣兩個就不能同時存在了。但是如果統一的話就不一樣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兩邊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覺悟煩惱的實相本質的當下就是真如清淨法性涅槃。不一樣哦!一個是那邊要斷,這邊才能成立,兩邊不相幹;而另一個是不用斷,明白當體即空的本質當下就進入涅槃。大乘之所以批評小乘法也在這一點:小乘要厭離,那邊壞了,這邊才能成立。其實萬法的當體即空,在煩惱的當下照見其本質,當下就看到清淨而沒有煩惱了。這是觀照的重點,也是師父講的如實觀照的重點:“觀念念即住”,當你觀察到那個念時,念當下就不再外放而止息了;“覺妄妄即真”,覺察到妄的本質,當下就知道它的不生滅的真如本性,而不是生滅動亂的妄相。這樣無常與涅槃就統一了,原來不是兩回事。
“其實叁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叁者的,即著重于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于有爲與無爲,從有爲無爲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
“從有爲無爲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這幾句話要用心一點。這裏的“常”是指不生滅的空寂法性,“無常”是指生滅的幻有法相。佛法說一切法(包括衆生)皆平等無差別。萬法明明是千差萬別的,爲什麼說是平等無分別的?這要從哪裏去看?因爲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緣起無自性空的,都是法性寂滅,而且是本來如此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平等無二的。觀察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是緣起的組合而即生即滅無實性的,只是隨著因緣條件的轉化而無常變化,而且都同樣必歸于滅。體悟到這點即體證到寂滅法性,也就是自性的空寂,每一法都是寂滅空性,在法性上都是一樣的,這就叫平等平等。法性上確是一律平等,所以一切無分別只是站在法性上來講的,不是在現象上來講,現象上允許千差萬別。將法相的千差萬別歸于平等的法性,這就是無常與涅槃的統一。
如果著相就會産生分別心。如果體會了萬法的法性平等,就不再執著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不了解一切法的實相就是法性空寂,了解了法性空寂的實相,看待萬法就會從法性平等上去觀察,而不再起分別心了。從法性的角度知道其平等性,對于現象的千差萬別不再奇怪,對好壞美醜也不會有喜歡和厭惡的分別心,真正能隨緣安住了,因爲知道美也如幻,醜也如幻。衆生沒有體會到法性的平等,所以在差別相上執著,以爲好壞美醜是真的,這才執著真假善惡好壞美醜。當看到一切法的實相平等性,好的美的如幻,壞的醜的也如幻,因爲一切皆緣起無自性故。只有真正從法性上去明白一切真相,才不會執取法相的差別,而做到法法平等無差別心,所以一個真正見法的人才能自在不分別,這一種不分別只有明白法性平等的人才能做到。
現在很多人誤解爲起心動念就叫分別心,以爲不要起心動念才叫不分別,那是大錯特錯了!桌子椅子不分別,難道它們解脫了?這個不分別指的是體證萬法的本來面目——法性空寂,而不是念頭不起的不分別。如果念頭怎麼起怎麼分別都與法相應,與空相應,都是清淨的與明相應,也不造業,這樣的分別又有什麼關系?很多人在責備別人:“你在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心。”難道現象上的好壞、是非、恩怨都沒有了嗎?在現象上一定是千差萬別的,法性上才能不分別。不要錯認爲全部東西混雜一起就叫沒有分別心。這樣的話,器世間的一切無情不都是沒有分別的嗎?要明白!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這裏就更要注意了:諸法的無我性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而無我一定要從緣起法來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一邊是因果的流轉生滅,另一邊是還滅的寂滅涅槃。既然緣起法通生滅與涅槃,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就貫串了生滅與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生滅與涅槃這兩端。
懂緣起的人就明白因果循環生滅相續的這一端,也明白一切法必歸于滅的另一端,知道必歸于滅的無常性,就可以知道無我,也可以體證到涅槃的空寂性,這樣就可以看出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都是基于緣起的無我而明白的。所以了解緣起才能真正的究竟解脫,也才能將常與無常、生滅與涅槃貫通無礙。緣起何其重要!所以我上課一直在強調緣起正見,佛法就是站在緣起論而建立的一切學說。如果不是站在緣起的立場,漸漸就會與外道的觀念相應。什麼是正見?緣起就是正見,緣起就在展現正見。所以緣起正見,正見緣起,不懂得緣起,就不可能有正見。現在一般的宗派法門都認爲自己講的才是正知正見,那就要看是否根據緣起所說呢!如何去抉擇?看他所講的內容是否符合佛陀的緣起無自性的真正緣起論——緣起無自性,自性非緣起。佛法的真正緣起論是無自性的,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有些佛門中人卻大講“自性緣起”,還自說是真正的正見。所以從正見的緣起就可以理解並抉擇一切宗派是究竟義還是方便義,可見緣起太重要了!離開緣起就分不清外道與佛法的差別,離開緣起我們就無法解脫受用。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來理解: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于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裏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就不能生,也不會滅了。”
所謂“實有”就是真實不變之存在,又如何能現出變化的生滅相?正因爲無自性的空寂非實,所以才能依據因緣而聚合離散,條件組合時現出生相,條件散就現出滅相。這樣的幻相被執著的衆生看起來好象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生滅。所以導師就點醒告訴我們:其間並沒有實在的自性生滅,如果是真的實在的有,就不會變了,不會變就不能生,也不能滅,證實了沒有自性,即自性空寂(法性空)。
“故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了知它本來無我、無自性。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無真實性,故生非實生,滅非實滅。”
這個重點一定要先把握:一切法看起來是在生滅,其實並沒有自性的生滅,法法無自性,因爲緣起故。“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無真實性,故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明白這幾句話就體會無生了。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一定是剎那變化不住的,既然剎那變化不住,緣起的生是實在的生嗎?緣起的滅是實在的滅嗎?體會到緣起法的生非實生,滅非實滅,那不就是無生嗎?這即是大乘直接契入之處——直接體證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真實的“生”,很重要!
“緣起法的歸于滅,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當諸法生起存在時,由于了無自性可得,當下即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
這個重點都在談大乘的不共慧。一切法都是因緣起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生,所以不是實生,也不是實滅。再進一步,緣起法歸于滅,也不是東西壞了才滅,這是很重要的理念。當緣起的任何一法生起時就了解它沒有實在性,它是剎那刹那在遷流變化的,也就是無自性可得,當下就可明白它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無實在的生滅。象這樣當下體會而直接契入涅槃寂滅就是大乘的不共慧。
如果執著生是實生,滅是實滅,那麼生就不能滅,滅就不能生。正因爲了解緣起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生可以滅,滅可以生。注意聽,這個很重要!這樣就不會落在斷滅或常見的兩邊了。說實在的,學法如果不能當下體證本性空寂,一定會執著在實有的境界實有法裏,縱然苦修也難以見道!這裏相當重要,大家要深刻體會。不要誤會修行見法有真正的階段,譬如今天爬到第八個階段,明天爬到第九階,接下來就是第十個階段叫見法,沒有這樣的階段,那只是在形容境界而已。生都非實生,滅都非實滅了,當體即空,還有一個實有的境界嗎?所以只是譬喻而已。當下如果不能體證一切法的生滅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的,而感覺實有生滅、實有次第、實有所得所證的境界,那是永遠也不可能見法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不了解緣起就不明白如幻如化,不知道本無自性、本來空、本來寂滅,這些內容都是一致的。只有建立真正的緣起正見,才能知道“本無自性…
《解脫之道講記 b18 叁法印的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