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b18 叁法印的統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空、本來寂滅”內容的一致性。建立緣起的正見有多重要!所以我常講,我今天上的課是佛法中最基礎、最根本、最淺顯的,但是要注意,這個明白了,你就真正能解脫證涅槃。看起來最簡單、最基礎、最不起眼的,恰恰是最究竟的!我們不好玄談,也不好高骛遠,而是很紮實地把基礎打好,後面的相應就是一貫的。這個地基(正見)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從不唱高調,但一旦打好了基礎,一定可以建立高樓大廈。

  “所以,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無我,就貫徹叁印了。”

  從觀察生滅無常知道空無我,而空無我即非實生、非實滅(不生不滅),從無常到不生不滅是一個過程;反過頭來,也就知道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最要緊了:我們要在哪裏體會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就在生滅無常中!注意聽!所以不是離生滅無常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而是從不生不滅的體會就知道生滅的當下是空如幻,所以不生不滅就是生生滅滅的現象展現出來的。這樣,無常的生滅與涅槃的不生滅才真正貫通統一而無矛盾了,也才能理解體會大乘所說的“煩惱即涅槃”,明白清楚煩惱本質的當下就是菩提。如果不能貫通,那就一定要“斷煩惱,證菩提”,把煩惱和菩提打成兩截子了。

  導師在金剛經講義裏有巧慧與拙慧之喻:海水結冰,一般要鑿開冰層取水,這如拙慧;有智能者知道冰就是水,用不著去冰得水,把冰融化了就是水,這如巧慧。冰就像煩惱,拙慧者要斷煩惱才證菩提;而巧慧者當下明白煩惱的本質就解脫證菩提。這一點何其重要!巧慧就是般若空的智能,我們要到哪裏求智能?就在煩惱中;在哪裏求解脫?就在生死中。一定要明白!否則在哪裏下手用功解脫?太重要了!

  “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

  這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何觀?從緣起法去觀。緣起是條件的組合故無自性,真正體會到像夢幻泡影,就明白萬法雖然有生起,卻是如幻的緣起非實。生起是如幻的,滅自然也是如幻,而無真正的生滅,這樣就體會到本來就是空寂的寂滅性即無生。

  “所以佛弟子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 叁法印,哪裏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

  這幾句話太重要了!身爲佛弟子的我們,如果有一天真的見法或證入涅槃解脫了,其實也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它個本來面目而已。什麼叫本來面目?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寂滅的真相。既然只是還它 個本來,那就不是修來的,是法爾如是的,只是了解它的實相本來如此而已。“一切法本自清淨,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法本無生滅,”其實就是立足于實相的空寂性而說的。所以在證悟解脫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什麼,只是本來如此。《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就是涅槃法性空寂。明白這個,見法悟道的人哪裏還有什麼可得?有所得,就有增;有所失,就有減,不過是還它個本來而已。每一個人生命的當下都在本來裏,由于不知道,所以叫無明。經過聽聞正法的熏習以及如理思惟,再在自己身心中慢慢體驗,當下明白時:啊,原來不過如此!禅宗有人悟道:“原來鼻子是向下的。”鼻子向下就是本來,哪裏有朝天的?就是這麼簡單而已。其實這是比喻法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本來就在法裏面,但由于無知迷惑不了解實相,于是在無我中起我見而造業,這才輪回生死痛苦煩惱不已。明白了就不再顛倒,好比打開燈,黑暗就不存在了,還要修什麼?有何得失?我曾說: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貌似修行,其實都是在無明中的有爲造作中,與法是不相應的。不得法,沒有正見,怎麼修都無法解脫。外道爲何不能解脫?沒有緣起正見故,盡管苦行、虐待自己、窮得裸體……這一切都沒效,無智能故。“菩提心,大悲願,般若空慧”是大乘叁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而且般若智能是一切法的根本,沒有般若就不能解脫。外道發心修苦行,但沒有般若的空慧,還是無法解脫的。這個很重要。

  佛陀出家後修禅定是一流功夫,知道沒有究竟,接著苦行六年,瘦得皮包骨也不能究竟解脫,最後在菩提樹下,體會緣起法而悟道時,剎那間整個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我才問各位:悟後的一剎那與悟前的一剎哪裏不同?是修來的嗎?怎麼個修法?只是那一分明白,看到真相:啊,原來如此!還它個本來而已。那一剎沒有任何的造作,沒有“修”到什麼,只是明白清楚了,覺悟真相了,不再顛倒而已。爲何要講這個?因爲很重要!不明白的人都在盲修瞎煉,包括外道的苦行、非因計因以及佛門中的貪因貪果貪功德等,都不是正見的産物,所以不能解脫。我執不破,煩惱絕對不會斷,煩惱不斷,又如何解脫?而要斷煩惱破我執,就先要破無明,也就是要明白真相,沒有看到真相,我執是不會破的,要明白!我們都活在過去錯誤的觀念慣性裏而不自知。如果沒有善知識的真正引導,就無法建立正見,那怎麼破無明?所以要感激導師把這些正見抉擇出來,我們才明白這條是正路,再不會盲修瞎煉,不會迷惑在迷信崇拜他力救度裏了。導師的偉大及智能的貢獻對我們衆生有多重要!

  “二、〔一實相印貫穿叁法印〕

  因人的根性不同,故通達真理的過程也有點不同。聲聞乘依無常、無我而體證涅槃。大乘菩薩,只一「空」字,就把叁法印統攝起來。大乘學者,立足于空相應緣起,”

  法是一,只是衆生根性有差別。每一個人由于過去久遠劫的生死導致習性很深,因緣(即根性)都不同。譬如有人上課成績名列前茅,老師的課他一聽就懂,感到很簡單;而有些人用功拚死也考不上;有人生下來就很善良,有人生出來特別壞,這都與過去的習性條件有關。

  大乘佛法確有其超越處、不共處,就是從緣起的立場,直接以空義貫穿叁法印,也就是“空”含蓋了無常無我涅槃叁法印,直接契入寂滅的法性空寂,下面就是空的內容。

  “所以知:

   (1)一切法是千變萬化的幻有,沒有不變性的東西,沒有常性可得,則知「諸行無常」。從「否定不變性」說,即是空。”

   叁法印的“諸行無常”印,常就是不變性,無常就是“常性不可得”,既然是常性不可得,就是否定(不可得)其不變性(常性)。大乘的“否定不變性”即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就是空,所以從“否定不變性”而直接契入空性。

  “(2)一切法是相互依存、衆緣假合的,故沒有獨存性的東西,則知「諸法無我」。從「否定獨存性」說,即是空。”

  “諸法無我”印,是從否定獨存性而體會空的。緣起的法必是很多條件相依相緣的組合,而不是單一獨存的,故否定獨存性。否定即“無”,獨存性即“我”,否定獨存性即是無我,無我就是空。所以大乘從“否定獨存性”而直接契入空性。

  “(3)涅槃,即生滅自性不可得,沒有實生實滅的東西,從「否定實在性」說,即是空。叁法印從否定方面說,即是顯示空義,”

   “涅槃寂靜”印,否定自性,沒有實生實滅的東西,從否定實在性即是空,叁法印所否定的部分其實就是在講空。大乘把握住了這一點,把無常、無我、涅槃統合起來,是“沒有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叁個內容其實都是空的本質。空是寂滅,寂滅就是沒有永恒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用一個“空”字就把這叁個法則都涵蓋了。如果從叁法印會覺得有不同的次第而不能貫穿,執著實有生滅的就不能體證涅槃,以爲涅槃與生滅是相對的。但用“空”字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無常否定了不變性,無我否定了獨存性,涅槃否定了實在性,叁個法印用一個“空”字(否定)就都貫穿了。通過這樣的闡述就明白大乘的空義涵蓋了叁法印。學大乘的空義,從般若經的立場,從緣起的立場,從中觀的立場,都同樣可以建立這樣的體會——六度的般若空慧。了解空慧就貫穿了叁法印,大乘的空慧太重要了!沒有真正了解大乘空義的人就不知道大乘的深妙。要注意:只要談到大乘的空,與叁法印沒有差別,因爲空的本質是在否定不變性,否定獨存性,否定實有性,所以“空”與叁法印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很多學大乘的卻把空義講成不空,說有一個實體的自性不變,要注意!解釋大乘的空義一定不能違背根本叁法印的本質——否定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如果違背了那還是真正的般若空義嗎?藉這個機會使大家明白,真正的大乘空慧是不違背叁法印本質的,是一致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爲什麼要講這個?大家要注意!在印度發揚大乘開始是中觀,以後是唯識,接下來是真常系的如來藏。這叁個大系內容有所差別,而中觀的思想才真正與般若經的空一致,與阿含經叁法印的根本一致。不把這個根本抉擇出來,就無法抉擇大乘叁系,那會被搞得很辛苦。尤其是我們中國普遍流傳接受的都是真常系的思想,中觀與唯識比較少。那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沒有能力抉擇的話,你以爲這樣就是了。所以只有明白空義的真正本質,才有能力來抉擇大乘叁系的同異。

  導師把握住了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的空義,往上追溯到般若經的空義,再往上追溯部派佛教裏的理論,最後發現龍樹菩薩是從《雜阿含經》中發掘到緣起的真意,也就是初期大乘的緣起無自性空義與阿含經的精神根本意趣是一致一貫的。導師把握住了這一點,把握到龍樹菩薩的精神,所以他也是站在這個立場來抉擇大乘叁系。不知道這個重點的人就會覺得奇怪:導師根據什麼來評判了義不了義?其實就是根據這個。所以這個很重要!不明白的人對這個法的抉擇就很困擾,緣起原本應該是無自性的,但流變到後來卻講成“自性緣起”了!所以我們會感到無所適從而産生了矛盾懷疑。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大乘空義,很容易混雜入外道…

《解脫之道講記 b18 叁法印的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