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真理的軌律,有叁:一、〔諸行無常〕「行」是運行或存在。”
行,就是遷流變化或造作運行,萬物存在的當下就在遷流變化中,所以都叫行。從大的格局來看,千古以來就是一個大的遷流運行的過程,所以叫行;我們身心的當下在剎那變化叫行;身心的造作産生的業力也叫行(業)。行的解釋可以很深廣,千古以來有宇宙的運行都叫行——大用流行。有時觀察萬法要從千古以來宇宙大用流行的角度來看——大期生滅;從生命一生過程的變化來看也是行——一期生滅;起心動念剎那間的起滅變化也是行——剎那生滅。行就是運行或存在,存在可以從遠古來的運行變化直至當下的刹那生滅來看。
“從前後延續的時間上,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時時刻刻都在不斷的遷流變化。”
佛法的觀察要從遷流變化的活動中來看,而不是靜止的、解剖的橫切面。
“在這千變萬化、動轉不停的現象,其中沒有什麼永恒不變的東西,沒有任何固定不變的存在,就是「無常」。”
佛陀談的無常,是觀察存在的現象(包括身心),不離開遷流變化的萬象來談無常,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遷流轉動變化。佛陀確實發現了無常的法則,萬法就是剎那剎那變化而沒有一刹那停止過。這就揭示了沒有任何永恒不變的存在,從宇宙的運行直至小小念頭的變化,都是無常不住的。故而無常性是根本的,也是必然的,這就是真理法則之一。否定永恒不變性和單一性,可以破除常見我見的實有感。
衆生沒有智能去深觀,總是覺得一切的存在都是那樣真實固定不變。即使宗教也知道,人與一切事物不可能永恒不變,但人們往往推想並希望事物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否則不得安心。所以人人都在說:“我、我、我”,這個“我”,在印度佛教或宗教界所代表的就是永恒不變、獨存、不生不滅(也叫自性)。佛陀觀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剎那遷流變化不停,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他原先苦行了六年,也修了甚深的禅定,仍然不能安心。因爲當時他是根據印度所有宗教(包括婆羅門六師外道)有永恒不變的自性“我”的理論而修的。後來才發現所有衆生妄執“我”而造成憂悲苦惱、造業生死輪回。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到緣起法,徹底破除了所有宗教妄執的“我見”(自性見),而宣說無我!這就是佛法與一切世俗觀念乃至宗教不同處,也就是佛法的特質——叁法印。從無常的觀察中知道無我。佛陀依據我們身心的體會,不是想象有一個神的存在,有一個外在的他力控製。佛法是建立在緣起的無常上來觀察,才了解沒有永恒不變性(常性不可得),沒有單一性(我性不可得),都是因緣和合的聚散而已。聚——生,散——滅,中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但是在因緣條件聚散之間,衆生産生了執著的業力。業力其實屬于一種能量,這一種執取不斷,在這一生結束時,條件還會相續,必然會執取未來的新生命。因此會産生所謂輪回不停的現象,但不是有一個不生不滅永恒的東西(我)在輪回。佛法雖然講無常無我,沒有永恒不變性,但不否認因緣聚合産生的遷流變化,産生千差萬別的現象,而成立一切法,成立六道的生死相續因果不斷。但是外道的觀念卻認爲如果沒有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我,就不能成立輪回。其實在佛法中並不需要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才能産生輪回的現象,因爲緣起故。六道的産生只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並不需要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反之,如果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又如何産生六道的變化與生死輪回呢?恰恰是由于沒有自性,才能産生變化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雖然似乎世間有暫住或安定的狀態,但從深智能去觀察時,即使是一剎那,也還是在變異中。”
從我們的認識觀念來看這個世間,人大約存在百年左右,事事物物也有一期的安定性,有的樹木還可以活千年,地球可以存在幾十億年。我們會覺得有暫時的安住或安定的狀態。但是如果用深智能去觀察,看起來靜止不動常住的東西,其實內在還是剎那剎那地在變化著。現在的科學比較進步,過去研究物質到原子,現在已經微細到誇克了,不過又進一步深入知道誇克還是緣起的組合。科學發現一切都在剎那變化,只是能量的一種轉換而已。現代科學的進步,也使我們能容易了解一切法確實是剎那生滅的,我們身體的細胞在一剎那(不到一秒鍾)中有十萬個細胞在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生滅。
“萬象只是流動的過程而已,無始也無終。”
萬法(包括身心)都是流動的過程而已,這句話很重要很重要!如果確實知道身心是遷流變化剎那不住的,還有誰能讓“我”或“我的身體”安住不動、不老不死?色身的任何一處乃至心靈的感受觀念等,哪裏能永恒不變?無常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真理,但我們從來沒有深思過,往往被忽視了,所以無法發覺生命的真相。我們的觀念及造作都違背了這個真相,大家都在求永恒不變,求永遠的擁有和主宰。事實的真理是不能改變的,癡迷的衆生與真理相違背的結果,就是思想觀念的顛倒及所帶來的痛苦煩惱造業而生死不斷!宇宙的無常真理是一個事實,我們不了解,內心時時希望一切美好的都永遠不變,我能主宰控製,得而不失。其實越有這樣的欲望就越痛苦煩惱,因爲無常的真理法則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只有順著無常無我的真理法則,不強求不主宰,那就不會造作,愛取執著斷了,執著的意識就不再起,也就不會起有取識了,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所以,「無常」是一個事實:個人的生老病死,社會國家的興亡乃至日月星宿的成、住、壞、滅,都是無常。”
大至宇宙的山河大地,小至我們自己的身心都沒有離開無常法則,一切就在遷流變化中。“行”就是變化遷流,萬物都在變化中。
“〔無常的理由〕:本來,一切法都在變動,一般人多少也可以知道。但是,人們總不能徹底,總想要有個常性才好,或以爲生滅無常現象的背後有個常住的實體,或以爲某分是無常,某分是常(如唯心論者之心)。以佛法看,不管內心外物,一切都是無常的。”
外道與衆生都覺得無常不能滿足“我”的存在,誤會死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心不願承認無常,也不願了解無常,總是希望我們能永存,這叫我執。希望永遠生存的意欲就是我執我見的根本。觀察宇宙山河大地到我們的身心,明明沒有一點常住的地方,但我們偏偏不情願,總是希望有一個常性才好:“如果一切都無常,不是太可惜了嗎?”死了就沒有了,感到一種斷滅的感覺。所以希望在這無常生滅的背後有一個主宰的常,一切是由常來變成無常的。佛教的真常系理論就不承認一切是無常的,說一部分是常,一部分是無常的,無常的是現象物品,常的是心。而根本佛法說的卻是五蘊身心都無常,而不是一分常,一分無常。
《雜阿含經》裏,佛陀就說,衆生最執著顛倒就在這裏。如果認爲山河大地存在的時間很長,比如一棵樹有的活二叁千年,你執著它常還有道理,因爲沒有出生,它就存在了,直至你臨死前,它還存在,這樣的執著常還情有可原。但是我們的心靈哪一剎那不像猿猴一樣跳來跳去變化無常?哪一剎那的心靈是常住的?這是每一個人當下都可以體會到的。所以最顛倒的就是把外相當無常,把內心當常,這是佛陀親口對弟子們開示的道理。然而後來的人還是認爲身體是無常的,有一個靈魂本性或真心是常的,這都違背了法的根本。只要有一點點希望永恒存在的影子,那個“我”就有安立處,就會産生我執。佛法徹底破除常恒不變的實在性,絕對沒有一點空間讓你申辯,無常就是無常,無我就是無我,一點都不可含糊,這是佛法的根本,本來就是這樣的,絕對不可討價還價。不可因不甘心而來一半常,一半無常,真理法則絕對不是這樣的!真理法則不是講價的,也不是你自己去想象摹擬的。
有人和我說過他的一個朋友的經驗,有一次車禍時發現自己死了,當時懸在空中看著自己的屍體就躺在那邊。他就問我:那不是靈魂嗎?我回複他:如果你的朋友真的死了,他過後不會和你講這些話的。正因爲沒有死,才會和你說起當時的感覺。其實當時的感覺還是五蘊身心的作用,因爲沒有死,才會起作用,還是不離身心而有的現象。注意聽!不是超越了身體,另外有一個什麼存在。有些人說自己在醫院停止了心跳呼吸,他覺得浮在空中看醫生在急救。如果真的死了,這個作用也不會存在。你今天能把當時的情況說出來,表示當時根本沒有死,意識還在作用中,怎麼能講這是不變的靈魂呢?只能講心靈的作用。還有人說到神通,說打坐入定時,想到哪就到哪,想到美國就看見美國,想到自己的家就看到了,其實那時還是沒有離開身心的作用。如果肉體壞了絕對不會有那個作用的,注意啊,那個還是五蘊的作用。所以不要以爲有一分常,有一分無常,這個很重要!
“1、以時間顯示無常:「雜含」說:「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佛法上過、現、未之分別是:已生已滅的叫過去,未生未滅的叫未來;現在只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過程;離過、未,現在不能成立。”
什麼叫過去?佛法的定義是已生又滅的;什麼叫未來?未生未滅的;什麼叫現在?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離卻過去與未來,現在就不能成立了,說明沒有一個單獨的現在。要相依相緣才展現所謂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這都只是從時間的遷流中産生的名詞罷了。
“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息息流變,根本沒有一個單獨性的現在,表示常性的不可得。”
從遷流變化的時間感覺裏就可以知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現在。一秒鍾前剎那過去的就已經不存在了,當我們說“現在”時,現在又刹那過去了,所以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現在,沒有一個叫常的東西,常就是永恒不變的單一性。從時間的觀念就知道——常不可得,無常的深義就是常不可得。
“2、以因緣顯示無常:…
《解脫之道講記 b14 叁法印 一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