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18 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 對于「苦」的看法,佛不以「無快樂」爲苦,也不以肉體或物質爲苦因,佛認爲「苦」的原因,在于我們精神的主觀,並不在客觀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條件形成的現象,並非實在的東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歸納成叁種觀念――修定、苦行、享樂。

  佛陀並不以爲沒有快樂是苦,也否認物質和肉體是痛苦煩惱的原因。他認爲痛苦的産生是我們心靈意識對一切物質(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別貪愛執取所致,由于錯誤的觀念導致了精神上主觀的錯誤分別,才産生了執著愛染貪取占有。當不能達到這個欲望時就産生痛苦,所以這一種痛苦反倒是由于我們精神的主觀而引起,並不是在客觀的事物上。

  在《雜阿含經》裏,外道問佛陀苦樂是從哪裏來的?是不是本來就有或是真實存在于什麼地方的?佛陀回答說“苦樂從緣起”,是緣起條件來組合的。由某些因緣條件才産生苦或樂,所以並不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存在的東西,這就叫緣起。比如說當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欲望想象和習性,就認爲很棒,然後又得到了,就很滿足覺得很快樂。這就是有這些條件的組合,才使你感到滿足而産生樂的感覺;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會瞋恨而産生苦的感覺;或者是你得到了很愛的東西,還想永遠保留,但忽然間又失去了,于是就産生了痛苦。所以苦樂的感覺是由于種種條件因緣而造成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也不是誰給你的,或是從哪裏忽然間産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佛法不會把苦樂當作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有的,這是重點所在――苦樂從緣起,並非實在的東西。

  “所謂條件,即是我們主觀上一種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狀態。苦的發生,有「外緣」和「內因」,「外緣」是老、病、死、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無常等人生必然現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對于生,我們沒有很深刻的感覺,但人人面對的最大的苦確實是老病死。也許有的還很年輕,身體也健康,還不至于感覺那麼深刻。但是如果到我們這個年紀以上的慢慢就體會到了,眼睛開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齒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渾身酸痛,那還只是剛開始的訊息而已。等到醫生宣布:噢,剩下叁個月了。苦啊!不知道怎麼辦了!這是每個人一定要面對的,誰都逃不掉。

  “怨憎會”也是一個苦,討厭的人偏偏每天要看著他;“愛別離”更苦,最喜歡的愛人、父母子女、親戚好友,卻偏偏要生離死別。因爲人是無常的麼,一定會跟親人離別的,而且越親越愛的人,到離別時更是不得了的苦!還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卻得不到,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最大的苦就是無常,無法固定在圓滿幸福的狀態,因爲一切無常變化故,人人都逃脫不了無常法則。衆生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肉體,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謂“我”就是常恒不變主宰之意,可是事實上不可能讓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個人都一定要死的。無常是宇宙本來如此的真理法則,我們都活在無常的法則中,誰也逃不掉!前面雖說有七種苦,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無常”二字。

  “「內因」是潛伏在人的心底,以享樂主義爲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會恩愛不別、所欲可得和常恒不變等「欲望」。”

   只要內心潛伏著永恒不變生存並保持快樂幸福的那種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爲一切法無常,不可能保持恒常。所以只要你想永恒存在、永遠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會失去的,這就是內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實這裏已經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永恒存在的意欲。宗教說天國是永生的,道家煉法要長生不老,佛教也有說到往生到那一個地方去是無量壽(等于是永生),而且永遠沒有煩惱,人人都非常幸福快樂自在。爲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如果天國不是永生的,誰要去?如果極樂世界不是永恒的,誰願去?我們都要求那個永恒的,到底是爲什麼?其實在我們內心,不管有意無意都潛伏著這個觀念――我見、我執,這叫俱生我執。這個我見我執是生下來就有的,不但人類有,連貓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話就講透了,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如果沒有永恒生存的意欲(我執),哪裏會有一切的鬥爭和占有?從哪裏産生造業的因緣?

  佛法完全否定這個東西――我、永恒存在的靈魂、不變的主宰本體!這是事實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則。然而衆生不明白本來如是的真理,卻每天修練想到某個地方去安住,死後到那裏長生不滅。佛陀悟道後告訴我們,那個欲望就是我執我見,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師外道、婆羅門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個靈魂上,投射到外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實那是人們求不到內在的永恒,于是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上帝了。在這裏得不到永恒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後去一個永恒的地方。基督教說上帝創造萬物,其實是人創造了上帝。人們不能滿足內在永恒存在的意欲,于是就投射到外面,想象有一個上帝。現在西方人說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怎麼還會死?這裏點出了重點,外在的因緣還不是直接引起痛苦的條件,最直接的內因條件是潛伏在人們心底,以爲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的欲望,這就叫我執我見,才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換言之,苦不是客觀的實在,而是主觀上的觀念罷了。”

  都說“痛苦”二字,把“痛”和“苦”連在一起,其實,痛也可以不苦的,那些變態的被虐待狂,雖然痛卻不苦;還有家裏可愛的幼童與你玩,打你一巴掌,你雖痛也不苦呀,還說好可愛。世間還有把“痛”與“快”連在一起的――痛快。

  苦不是客觀的存在,雖然人生是苦,但知道了苦的內涵,明白了身心的作用,能悟到法的實相,馬上就可以超越出來,就是在這裏超越解脫的。阿羅漢體會實相後,身苦心不苦,身體有病甚至癌症,身體的功能會感覺到痛,但心靈卻不苦,那是阿羅漢的大解脫。很多人不了解,以爲阿羅漢或佛等聖者,不會生病,不會痛,那是錯誤的觀念。身體五蘊功能的感覺還是一樣的,只是聖者的心靈超越了束縛,他知道苦的內涵和原因條件,明白苦的心靈作用後就超越出來了,雖然痛卻不苦。

  如果苦是客觀的存在,誰都不能避免也不能超越了。因爲它是緣起的條件組合,只要變更調整那些條件,就可以超越苦,這是絕對可以辦到的,否則佛法所說的解脫離苦得樂不是唱高調嗎?學佛法確實有其內容和實踐體驗的方法,的確可以超越生死的苦迫,自有其內涵。也絕對不是拜一拜求一求就可以得到的。

  “苦的根源,在于「無明」和「愛」。”

  這就是緣起的最主要的兩個重點。對一切法執著産生愛染是産生痛苦的因緣。追溯愛染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無明用現代語來說就是無知,對宇宙真理、身心的苦、生死輪回的實相的不了解。由于無明無知産生顛倒執著才會産生愛染,錯誤的觀念造成了人們錯誤的行爲。

  “「無明」是對人生現實,缺乏正確的認識,一種盲目的意志。”

   比如不了解我們身體的功能以及觀念形成的原因,不明白形成痛苦煩惱的原因,如何能超越?爲什麼有人幸福有人痛苦?爲什麼有人解脫有人卻依然生死輪回?差別就在于明與無明:“明”是對真理的清楚探討和相應;無明就是不清楚真理(尤其是我們的身心功能),憑自己主觀意念和社會風俗習慣,帶來的就是傳統的觀念,每天都在拼鬥,爲的是愛取有。所以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我們身心五蘊的功能。

  “「愛」是觀念上的一種期待和欲求,求什麼呢?求常恒的滿足,永久想支配一切的一種欲望。”愛的背後,已預期有「不變的實體」或「常一主宰的我」了。如沒有此預期,就沒有「愛」的發生,也就沒有「苦 」了。”

   愛是觀念上的一種期待與欲求。求常恒的滿足,是一種永遠想支配一切的欲望和期待,希望控製支配一切而不希望失去。這裏就點出一個重點:愛的背後已經預期有不變的實體或常一主宰的我了。我們欲求占有並希望永恒存在,在這樣的愛染後面就是希望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能控製主宰,那就是“我”的本質(“我”的意思就是主宰)。在社會上我們即使不能當總統,在公司當董事長也是主宰,在社會上實在沒機會,回到家裏做老大或對兒子也是主宰,反正任何場合找個機會做主宰,再不行對自己養的動物也要主宰,世俗的人類要離開這個主宰欲真是很不容易啊!我們只要時時刻刻反觀一下,就知道自己一直落在主宰的觀念中,都認爲我比你強,比你高,我要主宰控製你,你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生氣。其實這個主宰欲就是我執我見。我們很少了解佛法所講的緣起法的內容,不知道緣起的一切萬法都是平等的,是相依相緣的存在。

  當我們與明相應,體悟了真相,那個我執就消失了。就明白萬法(包括人)都是緣起的,一切人事物之間都是相依相緣的存在,絕對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是互動的關系,而不是獨自高高在上不依靠別人。譬如農民種稻,工人製造車子做衣服等,每一個行業合起來,大家才能共享互助和樂。如果人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企業家,沒有清道夫,城市的垃圾誰來處理?所以清道夫也很重要,他們和我們是平等的。現在的廁所都是抽水馬桶,過去是挑肥的,還要去作肥料,我們在小時候看到挑肥的來了,都會捂著鼻子跑到旁邊去。懂緣起,就知道任何一個職業都是平等的,社會國家不能缺少某一種人,如果每一個人都當總統,那就不像國家了;每一個都當董事長,誰來做職員?每一個都當老師,誰做學生?每一個人都是出家人,天下成何體統!

  當我們了解一切都是相依相緣的緣起條件的組合時,自他間就沒有隔閡,就不會有優越感和主宰欲了,對一切法就懂得尊重,唯有彼此尊重和合,人間才有真正的極樂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是自我永恒存在的主宰欲(即我見我執),帶來的不僅僅是自己…

《解脫之道講記 a18 佛陀的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