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常講,上這個課不一定馬上能讓你解脫,馬上成八地菩薩、阿羅漢。但一定可以使大家建立一個非常穩固的佛法正知見基礎,這樣就可以選擇我們所要修的法門,就知道如何下手解決內在的問題?而且是在這一生解決,不是等死後。所以建立佛法正知見的基礎有多重要!我們這些老學員,十年來從不間斷熏習,因爲他們都得到了某部分的受用,所以對佛法堅信不疑,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擇法眼,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質,就有能力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知道什麼樣的法是可以解脫受用的正見,什麼樣的法只是方便帶我們進入門的。

  “﹝佛法從有情說起﹞ 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爲中心、爲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

  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研究法,有的探求宇宙第一因;有的從整個社會形態來談;再有從我們的身心來研究的,像唯物論就只重視物質;唯心論只重視心靈精神,這些都沒有把握重點。如果廣泛的探討宇宙的第一因,那是永遠不可得的。譬如要探討我們上一輩子,如果能看到上一輩子,那前面還有上上輩子,往前引申就永無止盡了,找不到第一因,那又如何能解決問題?科學也是一樣,直至今日還是找不到第一因。從物質上要素上已經發現了誇克,但還不是最微細的,誇克還是由于六個條件的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從宇宙的第一因去探討,那是永遠不可得的,最後的結果就是想象有一個創造萬物的第一因――上帝,但那是幻想的産物。

  導師點出了重點:研究佛法一定要從有情本身開始。從佛陀的出家悟道弘法到涅槃,就可以看出佛陀要解決的就是衆生生命的苦迫。每一個人一生都很苦,尤其是佛陀時代,每個人都很苦:物質條件不好、政治動亂、大國吃小國,特別是印度種姓階級的那種生活,每一個人真的都非常苦。人們想解脫,其實是要解決我們生命中的苦迫。生命的苦迫很廣泛,除了身心當下的種種痛苦煩惱以外,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死亡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了又變成什麼,面對死亡,沒有一個不恐懼、不害怕的!這是無限的大苦啊!佛法一定要回到我們有情即人類的本位來解決問題,回到主題來,回到根本立場來。佛法要解決的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有地位有錢的人有煩惱,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有煩惱,身體好與不好的人,感情好與不好的人,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憂悲惱苦,但共同的痛苦煩惱就是面對死亡問題時何去何從。所以一定要回到一個根本來,要解決就是我們當下身心的問題,要面對苦迫的問題,先從有情說起。如果不回到這個立場來,去探討宇宙的第一因有意義嗎?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如果認爲上帝是第一因,信仰上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了嗎?這都不是根本問題。

  導師點出了重點:學佛不是廣泛地探討宇宙的真理,查出第一因。就像現在有人問宇宙飛船上到底有幾顆螺絲釘?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物?請問,研究這個有意義嗎?多少顆螺絲釘與解除你的痛苦煩惱一點關系都沒有!有沒有生物能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嗎?注意聽,我們不是在探討那些問題,不是從社會學識去探討第一因,而是要從我們的身心去探討,回到一個根本來,人生的苦迫,生活的苦迫,精神的壓力,面對死亡的壓迫,這些如何解決?連身心當下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怎麼能解決我們死後的問題?所以雖然是從有情說起,並不是說只是關心我們當下的身心而已,是說從這裏下手去探討,從能明白、觀察、體會的近處去下手,最後比較深入證入時,也能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從有情說起,這一點是主要的。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于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製,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製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爲理想的歸依者。宗教于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于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爲幻想的統一,成爲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爲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裏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

  回溯曆史可看到人類的發展,剛開始知識還沒有很開,受製于大自然很多無形的力量,如氣候變化包括地震等天災,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所受的壓力很大,所以就産生了無奈感,感覺人類很渺小,個人很渺小,好象外在有一種力量在控製而無法抗拒。慢慢的,就以爲外在一定有一個大力者,所以就先降服了,而産生祭拜等信仰崇拜。但人類的思想會逐漸演變,開始是依賴感,後來發覺我們的力量也許可以超越控製外在的力量。拜拜就是祈他庇佑,那是一種依賴感。以後變成持咒,就是應用咒語的力量要控製、超越那個無形的所謂大力者。人類的意向就隨著這樣的因緣在變化,慢慢地就有理想化的東西了――理想的歸依者。

  一般的宗教都偏于依賴感。從比較大的基督教或回教來看,他們都認爲有一個造物主――上帝,你只要相信歸依他,依賴降服于他,好好侍奉他,死了就能到天堂得永生,在上帝的國度裏就永恒不滅了,這就是依賴感。這種依賴感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爲幻想的統一,成爲外在的神。”人類感到自然界的這些大力不是我們能抗衡的,內心自覺很渺小,覺得外面總有一個實在的大力的有主宰控製權的一位神――上帝。其實這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也就是內心的需求和理想化。由于自己的內心不能安住,所以想象成外在有這樣一個大力神的存在。這一種意向的客觀化,其實是依賴者和自己幻想的統一,而産生了所謂外在的神。如果說外面有神、上帝、大主宰者,其實那是我們心靈意向的幻相而産生的,是從自己意向的理想化而影射出來的。

  有人認爲,我們的自我、心或是靈魂上有神(主宰者),而我們這個人就是從神那裏分出來的一些質料原素或某一種靈而變成的。因此産生一個想象,我們是從神那裏來的,現在叫做“自我”,在裏面有一個叫“我”的東西,它是從神那裏來的。以本體論的理論是:我們是從本體分出某一點原素到這裏來的,死後就回到本來那個地方去,這個觀念就叫“我、心、靈魂、自性”。比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裏來的,中國人也說天命之謂性,就是藉這麼一點靈性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如果是婆羅門教,他們認爲是從大梵天來,死後就回大梵天去。注意啊,有些修行人的理念就與大梵天的合一理論很相似。

  “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

  注意聽!佛法與這個觀念根本不同!神教者的觀念認爲一切都是由神來控製主宰的,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唯有罪惡,那是無法補救的,只有依靠神的力量來恩賜,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神的救度。基督教說我們是羔羊,上帝就像牧羊人。所有神教的觀念就是只有依賴神,自己毫無辦法,因爲我們是罪惡的,內在是空虛的,只有靠神的救度,這是唯一的辦法,所以我們要侍奉神。注意聽!這就是神教者的觀念。爲什麼要先談這些?後面講到佛法的法義時,你才知道原來不是這樣,這個神教的觀念害得我們像哈巴狗一樣,除了永遠的臣服外,沒有一個人能自主覺醒,因爲你只是一個依賴者、被創造者、降服者,你無法真正的解脫自在。我們要先清楚其它宗教和神道者的觀念,再講到佛法特質時,你才了解:原來佛法的特質和這個是不一樣的,這樣就不會落入神教者的想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如果不糾正,就會與神教觀念混淆不清:我們業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解脫,只有靠佛菩薩的加被護持,死後就到哪裏去,其它沒有辦法,這樣豈非與神教者一樣?注意哦!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之處,這個重點後面還會詳加研究。

  “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爲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

  也許有人會驚疑:“爲什麼佛教是無神論,而不是崇拜一個外在的神?”佛教講的是開發智能,人人都有解脫成佛的可能,而不是要依賴上帝。而且佛教講無常無我,否定常而不變的主宰(上帝)。佛教講的是實際,也就是在我們當下的生命身心中,在生活的經驗中都可以體會到它的真相。在一個明白人的指導下,每一個人同樣可以體證真相而解脫,這不需依賴,不需他力加持。佛法的無神論是否認主宰的意思,不是否認六道中的天界和鬼神。佛教承認的六道,其中的鬼神和我們一樣是衆生,他不是大力者、操縱者、主宰者。這就是佛教的無神論思想。

  “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爲而決定。”

  佛陀說,衆生思想觀念的錯誤導致了行爲的錯誤,因而帶來痛苦煩惱。由于觀念的無知,對真相的不了解,于是對一切萬法産生貪愛執著。當你明白真相時,觀念正確了,行爲也就能導正,痛苦煩惱自然止息。所有問題都出自于錯誤思想而導致行爲的造作,因此必須探討法的真相,不再迷惑,不再有錯誤的知見,導正了觀念,行爲就會正確,那就不會再帶來後面的痛苦煩惱。從這裏也可以了解業力:我們的身體行爲(包括言語)會産生後面的作用,那就是業力。我們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處理事情的行爲不當而致,往前追溯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佛陀主要點醒我們這一點。衆生的痛苦煩惱生死輪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

《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