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直常講常把握的,破有,有衆生執爲自性有就是實有感,永恒的不變的,那種主宰的,而佛陀所破的就是這種有的知見。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不是跟外道比了,是說同樣的在我們佛法裏面不同的論述尤其是分爲大乘小乘的這個角度來看。
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說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與前一對意義多少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說一切法空的,至于說空是了義或不了義,那是大乘學者對于一切法空進一步的抉擇。
大乘佛法一般來講都認爲跟小乘哪裏不同,大乘認爲是一切法皆空,那麼小乘還有我空法有的思想,大乘是進一步的連一切法都空,所以一切法空的思想是大乘的特色特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以說大乘是空宗,小乘是有宗,但是導師這裏有點出一個重點!雖然說到空義空法的時候,就同樣是大乘還有一點差別,爲什麼?因爲有的對于空認爲是了義,有的的認爲空還是不了義,這個是從大乘佛法裏面進一步對空義的一種抉擇,這個是後來所謂的大乘叁系所抉擇對空義的,了不了義的抉擇的差別也是在這裏。
但是導師這裏就點出:大乘佛法的基本論題,是一切法本來不生,本性空寂,這是遍一切大乘經的。
這個要讓我們明白,只要是大乘經典差不多主題都在這裏,講無生一切法本來不生,就是無生,本性空寂就是講空,空義,性空。
聲聞佛法對此說得很少,所說的也不大明顯。
我們講阿含經好了,這個是聲聞時代的,那麼直接講空義,講法空,講性空就很少,即使有點到也不明顯。
聲聞的常道,是側重于緣起的事相,多發揮緣起有而說無我的。
這個地方大家要把握!我們在抉擇法的時候就是重點,我們要把握抉擇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清楚。聲聞的常道也就是說,聲聞法普遍都是這樣子的認同的,側重于緣起的事相。他從法的事相上來說他是緣起的,發揮所謂的緣起有,只要是緣起有那表示是無我。重點是在這個地方,主要是讓我們知道無我主題是在這個地方,從事相上去分別。
有一分小乘學者,因此執法爲實有。
因爲他注重在事相上,所以容易對一切法認爲他是實有的,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我,但是外在的這些條件是實有的吧,這個就是法有的思想。比如說我們人,我們說五蘊和合,因爲他是和合的所以無我,這一點我們很了解能認同,如果沒有五蘊和合那怎麼會說他是假合的而無我呢?但是和合的五蘊總是實在的吧,所以對這個法就有一部分認爲他是實有的,我是沒有了,五蘊是實有了就會有這樣的分別,這個就是執法爲實有,所以我無法有,就是會執著在這樣的一個理論。
故大體上,可說是小乘談有,大乘說空。中觀者不承認聲聞乘執有,或決定不了法空,這裏不過是依學派的各有偏重而說。
這個空有的分別是從大小乘來分別的話就是這樣子,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了!大乘法裏面的叁大系中觀、唯識、真常,如果站在中觀者的立場來看,中觀者不認爲聲聞乘是執有,中觀是不會這樣認同這個義,這種說法,中觀學者不承認的。爲什麼?我們前面常常看導師有點出這個問題,我空法也空,我執破了法執也會破,不會一邊存一邊不存的。聲聞學者他直接從自己的身心去觀察體證無我就可以解脫了。以當時的社會形態來看,主要就是解脫,他並沒有注重象大乘的廣觀萬法。所以導師就點出如果能觀察我空的人去廣觀萬法一樣可以體會到法空的,這是中觀者的立場。所以他不認爲聲聞乘是執有,他不認爲是這樣子的,不可能執有的,我執都破了怎麼會認爲一切法是實有的,這一點我們就要明白,所以導師這裏就講,這是依學派的各種偏重而說的,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分別,所以有不同的批判。
唯識學者曾分小乘學派爲六宗∶從我法俱有宗到第六諸法但名宗。即空義的逐漸增明,漸與大乘空義相鄰近。唯識學把小乘分成六宗,我們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就有談到這個六宗他如何分別的?就是對空義的抉擇這個角度來分判的,每一宗對空義的體會越深刻,跟空義越接近的,那麼慢慢的從不明到明這個過程來分別的。
中國地論學者也分爲四宗,說到毗昙有與成實空。這可見空有二義,單在小乘學派中也是存在的。阿毗昙是部派佛教的論,那麼《成實論》這兩本論的內涵就有一點差別,阿毗昙還在談有的,那麼成實論就重空,這可見空有二義,單在小乘學派中也是存在的。這只是點出讓我們明白!對于空有這個論題在小乘學派還是有相對的問題,本來就有的不是大乘才有。
此小乘六宗,不是漸次進化到如此的,是古代學者將發展的學派,從空義淺深的觀點而組成如此次第的。
所以唯識來分別這六宗,其實導師這裏就點出我們就看出來了,他是站在對空義的觀點深淺的這個角度來把它判攝的。
這樣,聲聞乘對外道,聲聞乘是空宗;若聲聞乘對大乘說,則可稱爲有宗。
導師對這個空有的觀點是很客觀的來批判的,如果今天聲聞乘對外道來講,那外道是有宗,聲聞乘是空宗,但是聲聞乘對大乘來講,那聲聞乘就變成有宗了,大乘就變成空宗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個角度來批判的話那是不是也一樣呢,對空義的了解到空義的深度不同,也是這樣抉擇的,對外道來講外道當然是談有,聲聞乘雖然也談某一部分有,但是他必盡還是談無我的,這樣比較起來小乘,聲聞乘是屬于講空的了是不是,比較屬于空宗的部分,但是聲聞乘對大乘法來看,大乘法空的更徹底,爲什麼?一切法空麼,還沒有在法有的這個程度裏面,那這樣比較起來大乘跟小乘就變成空有還是有差別的。
在聲聞佛法中,如法無去來宗對法有我無宗,空義增勝,但望于諸法但名宗,那仍是多說有。
導師就用比喻麼,在聲聞乘的這個六宗裏面拿來跟剛剛用這個思想來批判是一樣的,法無去來宗對法有我無宗, 法無去來就是在談空,法有我無,是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那這兩個比起來那當然是法無去來宗對空義比較深刻。但是在如果從空義增勝的這個角度來看,諸法但名宗,一切法爲假名都無實義,那這個就空的更徹底了。那諸法但名宗就比較更深的講空,那前面這兩宗說起來還是屬于說有的部分,導師是用這樣的比喻讓我們也了解空有該怎麼來判攝,怎麼看,從什麼角度來看,這樣我們就會更清楚了,。
這些,都是在相對的比較下,有此空有的階段不同。
相對的比較,外道跟聲聞比較,聲聞是比較說空的,聲聞跟大乘比較大乘是空的更徹底了,意思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只是在相對的比較上來說空說有。
在大乘一切空義中,又轉出叁大系統來∶或說遍計執無,依圓是有,如虛妄唯識宗。這個就在談大乘叁系了,導師就把這個叁系的不同的重點把它點出來,遍計所執,其實是虛幻的非實的,本來就沒有的,但是依圓,是有,依圓成實,他是實在的不能說沒有的,這個就是虛妄唯識的說法,唯識宗的說法。
以妄執是無,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執,比起聲聞乘來廣大得多。
這個是從唯識的角度來跟聲聞乘比較的話,那唯識的對于這個空義就體證的比較更深刻了。
進一步,如真常唯心論者,則說一切事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即是空的,依他起法也空,較之唯識空義又增勝了。
這個是從真常系的思想來看的,所有的事相,一切外在的條件都是虛幻的,爲什麼?真常心認爲裏面的法性,我們講佛性,真如本性那是真的那是永遠不會變的,所有這些外在都是真常心的顯現而已,那這樣子的話他否定了一切外在這些條件的實有,所以一切事相都是虛幻的,那這樣子虛幻的就是空的,那依他起法只要緣起的也是空徹,那這樣子如果比起唯識的看法,他的空義就更廣大一點。
世俗谛法,一切皆有,勝義谛中,一切皆空。說假有則一切無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
看中觀的說法是什麼,世俗谛呀一切皆有但是這個有是什麼有,是假有,不是實有,緣起的有如幻的有,那麼如果從勝義來看,這如幻的有一切都是空非實,那麼如果說假有一切都是假有麼,那一法不假有,包括連涅槃都是如幻如化還是假有。
勝義說空,則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義才臻于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
那麼你們就知道了,中觀是更徹底的了,只要是假有,一切法都是假有,哪一法不是假有,連涅槃都如幻如化了還是假有,那麼從勝義的角度來看,他說是性空,那麼一切法哪一法不空,這個就夠徹底的吧,到此,空義才臻于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那麼中觀比真常又進一步了,連那個真常認爲實有的他都認爲是如幻如化的,談涅槃都如幻如化了,還有一個什麼真心永遠不變的嗎?更徹底的空到底了。從唯識到真常到中觀的大乘叁系對空義的深入程度從這個角度來比較你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從空的角度來看真正徹底談空的那就是中觀。那麼從唯識跟真常他是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的。徹底一切法皆空的只有中觀,大家就要明白!如果站在這兩種不同的比較來看,一部分是有一部分是空,那這樣徹底不徹底,不徹底。一切法皆空那就徹底了,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比較,那中觀就是空宗了,真常跟唯識就是有宗,這樣知道意思吧。用相對的比較就是這樣子。
但在勝義空宗中,承認一切皆空而于世俗谛中許是實有的中觀者,如清辨論師等,還帶有有宗氣息。
這個大家就要注意了!中觀學派裏面後來還從這個西藏的角度,他們把它分成兩宗不同,一個叫應承派就是月稱法師這一部分的,那麼清辯論師叫自序派。那麼從這兩派同樣是中觀論還有差別的。爲什麼?這裏就要點出重點!因爲清辯論師他還帶有有宗的氣息。爲什麼?如果我們有研究這一點就了解,因爲清辯他受唯識的思想影響,他在談因明,在辯論因明的時候,他認爲如果站在應承派的思想他不立自宗,就是對方用什麼方法建立什麼自宗的時候就以他的論點來破他,所以自己是不自立自宗的,但是清辯認爲這樣不夠圓滿,應該自己要建立自宗,你不能說別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