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P2

  ..续本文上一页一直常讲常把握的,破有,有众生执为自性有就是实有感,永恒的不变的,那种主宰的,而佛陀所破的就是这种有的知见。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不是跟外道比了,是说同样的在我们佛法里面不同的论述尤其是分为大乘小乘的这个角度来看。

  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说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与前一对意义多少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说一切法空的,至于说空是了义或不了义,那是大乘学者对于一切法空进一步的抉择。

  大乘佛法一般来讲都认为跟小乘哪里不同,大乘认为是一切法皆空,那么小乘还有我空法有的思想,大乘是进一步的连一切法都空,所以一切法空的思想是大乘的特色特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说大乘是空宗,小乘是有宗,但是导师这里有点出一个重点!虽然说到空义空法的时候,就同样是大乘还有一点差别,为什么?因为有的对于空认为是了义,有的的认为空还是不了义,这个是从大乘佛法里面进一步对空义的一种抉择,这个是后来所谓的大乘三系所抉择对空义的,了不了义的抉择的差别也是在这里。

  但是导师这里就点出:大乘佛法的基本论题,是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性空寂,这是遍一切大乘经的。

  这个要让我们明白,只要是大乘经典差不多主题都在这里,讲无生一切法本来不生,就是无生,本性空寂就是讲空,空义,性空。

  声闻佛法对此说得很少,所说的也不大明显。

  我们讲阿含经好了,这个是声闻时代的,那么直接讲空义,讲法空,讲性空就很少,即使有点到也不明显。

  声闻的常道,是侧重于缘起的事相,多发挥缘起有而说无我的。

  这个地方大家要把握!我们在抉择法的时候就是重点,我们要把握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清楚。声闻的常道也就是说,声闻法普遍都是这样子的认同的,侧重于缘起的事相。他从法的事相上来说他是缘起的,发挥所谓的缘起有,只要是缘起有那表示是无我。重点是在这个地方,主要是让我们知道无我主题是在这个地方,从事相上去分别。

  有一分小乘学者,因此执法为实有。

  因为他注重在事相上,所以容易对一切法认为他是实有的,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但是外在的这些条件是实有的吧,这个就是法有的思想。比如说我们人,我们说五蕴和合,因为他是和合的所以无我,这一点我们很了解能认同,如果没有五蕴和合那怎么会说他是假合的而无我呢?但是和合的五蕴总是实在的吧,所以对这个法就有一部分认为他是实有的,我是没有了,五蕴是实有了就会有这样的分别,这个就是执法为实有,所以我无法有,就是会执着在这样的一个理论。

  故大体上,可说是小乘谈有,大乘说空。中观者不承认声闻乘执有,或决定不了法空,这里不过是依学派的各有偏重而说。

  这个空有的分别是从大小乘来分别的话就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了!大乘法里面的三大系中观、唯识、真常,如果站在中观者的立场来看,中观者不认为声闻乘是执有,中观是不会这样认同这个义,这种说法,中观学者不承认的。为什么?我们前面常常看导师有点出这个问题,我空法也空,我执破了法执也会破,不会一边存一边不存的。声闻学者他直接从自己的身心去观察体证无我就可以解脱了。以当时的社会形态来看,主要就是解脱,他并没有注重象大乘的广观万法。所以导师就点出如果能观察我空的人去广观万法一样可以体会到法空的,这是中观者的立场。所以他不认为声闻乘是执有,他不认为是这样子的,不可能执有的,我执都破了怎么会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这一点我们就要明白,所以导师这里就讲,这是依学派的各种偏重而说的,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分别,所以有不同的批判。

  唯识学者曾分小乘学派为六宗∶从我法俱有宗到第六诸法但名宗。即空义的逐渐增明,渐与大乘空义相邻近。唯识学把小乘分成六宗,我们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就有谈到这个六宗他如何分别的?就是对空义的抉择这个角度来分判的,每一宗对空义的体会越深刻,跟空义越接近的,那么慢慢的从不明到明这个过程来分别的。

  中国地论学者也分为四宗,说到毗昙有与成实空。这可见空有二义,单在小乘学派中也是存在的。阿毗昙是部派佛教的论,那么《成实论》这两本论的内涵就有一点差别,阿毗昙还在谈有的,那么成实论就重空,这可见空有二义,单在小乘学派中也是存在的。这只是点出让我们明白!对于空有这个论题在小乘学派还是有相对的问题,本来就有的不是大乘才有。

  此小乘六宗,不是渐次进化到如此的,是古代学者将发展的学派,从空义浅深的观点而组成如此次第的。

  所以唯识来分别这六宗,其实导师这里就点出我们就看出来了,他是站在对空义的观点深浅的这个角度来把它判摄的。

  这样,声闻乘对外道,声闻乘是空宗;若声闻乘对大乘说,则可称为有宗。

  导师对这个空有的观点是很客观的来批判的,如果今天声闻乘对外道来讲,那外道是有宗,声闻乘是空宗,但是声闻乘对大乘来讲,那声闻乘就变成有宗了,大乘就变成空宗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个角度来批判的话那是不是也一样呢,对空义的了解到空义的深度不同,也是这样抉择的,对外道来讲外道当然是谈有,声闻乘虽然也谈某一部分有,但是他必尽还是谈无我的,这样比较起来小乘,声闻乘是属于讲空的了是不是,比较属于空宗的部分,但是声闻乘对大乘法来看,大乘法空的更彻底,为什么?一切法空么,还没有在法有的这个程度里面,那这样比较起来大乘跟小乘就变成空有还是有差别的。

  在声闻佛法中,如法无去来宗对法有我无宗,空义增胜,但望于诸法但名宗,那仍是多说有。

  导师就用比喻么,在声闻乘的这个六宗里面拿来跟刚刚用这个思想来批判是一样的,法无去来宗对法有我无宗, 法无去来就是在谈空,法有我无,是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那这两个比起来那当然是法无去来宗对空义比较深刻。但是在如果从空义增胜的这个角度来看,诸法但名宗,一切法为假名都无实义,那这个就空的更彻底了。那诸法但名宗就比较更深的讲空,那前面这两宗说起来还是属于说有的部分,导师是用这样的比喻让我们也了解空有该怎么来判摄,怎么看,从什么角度来看,这样我们就会更清楚了,。

  这些,都是在相对的比较下,有此空有的阶段不同。

  相对的比较,外道跟声闻比较,声闻是比较说空的,声闻跟大乘比较大乘是空的更彻底了,意思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只是在相对的比较上来说空说有。

  在大乘一切空义中,又转出三大系统来∶或说遍计执无,依圆是有,如虚妄唯识宗。这个就在谈大乘三系了,导师就把这个三系的不同的重点把它点出来,遍计所执,其实是虚幻的非实的,本来就没有的,但是依圆,是有,依圆成实,他是实在的不能说没有的,这个就是虚妄唯识的说法,唯识宗的说法。

  以妄执是无,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执,比起声闻乘来广大得多。

  这个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跟声闻乘比较的话,那唯识的对于这个空义就体证的比较更深刻了。

  进一步,如真常唯心论者,则说一切事相都是虚妄的,虚妄即是空的,依他起法也空,较之唯识空义又增胜了。

  这个是从真常系的思想来看的,所有的事相,一切外在的条件都是虚幻的,为什么?真常心认为里面的法性,我们讲佛性,真如本性那是真的那是永远不会变的,所有这些外在都是真常心的显现而已,那这样子的话他否定了一切外在这些条件的实有,所以一切事相都是虚幻的,那这样子虚幻的就是空的,那依他起法只要缘起的也是空彻,那这样子如果比起唯识的看法,他的空义就更广大一点。

  世俗谛法,一切皆有,胜义谛中,一切皆空。说假有则一切无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

  看中观的说法是什么,世俗谛呀一切皆有但是这个有是什么有,是假有,不是实有,缘起的有如幻的有,那么如果从胜义来看,这如幻的有一切都是空非实,那么如果说假有一切都是假有么,那一法不假有,包括连涅槃都是如幻如化还是假有。

  胜义说空,则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义才臻于究极,也才算是空到家了。

  那么你们就知道了,中观是更彻底的了,只要是假有,一切法都是假有,哪一法不是假有,连涅槃都如幻如化了还是假有,那么从胜义的角度来看,他说是性空,那么一切法哪一法不空,这个就够彻底的吧,到此,空义才臻于究极,也才算是空到家了。那么中观比真常又进一步了,连那个真常认为实有的他都认为是如幻如化的,谈涅槃都如幻如化了,还有一个什么真心永远不变的吗?更彻底的空到底了。从唯识到真常到中观的大乘三系对空义的深入程度从这个角度来比较你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从空的角度来看真正彻底谈空的那就是中观。那么从唯识跟真常他是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的。彻底一切法皆空的只有中观,大家就要明白!如果站在这两种不同的比较来看,一部分是有一部分是空,那这样彻底不彻底,不彻底。一切法皆空那就彻底了,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比较,那中观就是空宗了,真常跟唯识就是有宗,这样知道意思吧。用相对的比较就是这样子。

  但在胜义空宗中,承认一切皆空而于世俗谛中许是实有的中观者,如清辨论师等,还带有有宗气息。

  这个大家就要注意了!中观学派里面后来还从这个西藏的角度,他们把它分成两宗不同,一个叫应承派就是月称法师这一部分的,那么清辩论师叫自序派。那么从这两派同样是中观论还有差别的。为什么?这里就要点出重点!因为清辩论师他还带有有宗的气息。为什么?如果我们有研究这一点就了解,因为清辩他受唯识的思想影响,他在谈因明,在辩论因明的时候,他认为如果站在应承派的思想他不立自宗,就是对方用什么方法建立什么自宗的时候就以他的论点来破他,所以自己是不自立自宗的,但是清辩认为这样不够圆满,应该自己要建立自宗,你不能说别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