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P3

  ..续本文上一页错,别人都不对那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你自己不是没角度吗,所以我们自己应该要说别人错,你要对在什么地方你要站立的稳的话要讲你对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建立自宗,这个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应承派的思想是不立自宗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所有的外道一定会建立自己的思想根本思想,他是站在一个什么根本思想,但是在应承派的思想来讲,他不建立自宗,唯有对方建立什么思想,什么论点,他就用他的思想用他的论点自己破自己就够了。只要你建立自宗人家也可以破你,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要跟大家谈这个,如果你们今天对法在辩论在探讨有深入的一定发现问题,你如果先建立自己认为应该怎么样才对,我认为怎么样,你只要有认为怎么样,人家就可以破你,只要有法就可以破了,而真正的中观是不立于法的,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必须说世俗一切假有,这才是彻底的空宗。依此差降层次,相对的安立有空二宗。但真正彻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观者,唯有确立二谛都无自性的中观者。

  所以大家要注意!谈空有就是依这个差别的层次不同,然后以相对的比较来安立所谓的空跟有二宗的内涵,最后是结论,但真正彻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观者,唯有确立二谛都无自性的中观者。所以不管从外道到大小乘,到大乘三系的差别论,真正彻底站在空的只有中观。唯识也谈空,真常的也谈空,但是一部分空最后都有一个不空的,那这样子就不彻底,这个都还属于有,所以下面就讲有宗,也还是说空。

  有宗,也还是说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义,不合于中观的了义,这可以从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们口口说空,而实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

  导师就告诉我们,可以从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每一派的学说在阐扬空义的这个方法,从这个角度去了解他即可以看出他们口口说空,而实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这个很重要!大乘唯一的特色就是一个空字,讲空性讲法空。其实有宗的思想表面上是嘴巴口口都在说空,其实在内心中念念不空的思想一直存在,一切法都空,什么都可以空,我们的佛性不能空,这一空不就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么,我们的真常这个心也不能空,一空不就什么都没有。唯识是讲空的,讲三自性三无性,他用三无性来破三自性,可以达到性空的思想,也可以体会到空性的,但是他最后说空性性空不能没有,要实有,叫圆成实,唯识也够彻底了,但是最后这个圆成实是不空的。

  简单的讲他有一个观念,一切万法虽然是虚幻的是缘起的,但总是背后有个实在的吧,如果圆成实性是空了,那如何能产生万法,他认为万法是从这个圆成实性而有的。真常心也是一样,一切法都是空的佛性不能空,如来藏不能空,这个真常心不能空,空了那一切法怎么形成,他好象一切法必须从这个不空的地方来的,那这样子的话,就是导师在讲的假必依实,一切是假的。但是假的从实在的来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怎么会产生假的,这都是这个观念,所以这个观念还在,所以他都属于有宗没有彻底的空,这个大家都要明白!所以导师这里讲,表面讲空,实在念念不空。

  今举例说明∶如萨婆多部是法有我无宗,何以我是无而法是有?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里面的一切有部,里面的法有我无,我是空了法是有的了,所以导师就问了何以我是无而法是有?

  所以说有或说无的理,是依于认识论而说的。凡是事相与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面的如不生不灭的涅槃等法),或心与境,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实有的,确实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

  只要可以知道的,你能认知的所以这个叫认识论的这个角度,只要认识论的角度认为是可以知道的,那他一定是实有的,你怎么把它分析最后一定还是什么,还是实有自相不失的。所以我常常讲一如果是实在的除以二除不尽,那除不尽就是一定是有吗是不是这样子,这个就是一切有部的观念那,我们认定一切法,为什么会组成一切法,因为有一些条件来组成这一切法么,那这些条件的本身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时候就是实有了,那我们现在认为时间最少的单位叫刹那么,是不是,那这个时间也是实有的了,因为他是刹那的累积。其实刹那是实有的吗?有没有刹那这个东西,这个都是问题,那物质呢,分析到不能分的他就最小的元素是不是,叫零虚,虚就没有了,在虚的隔壁还有一点点,那个最小的单位,这个就是实有见的观念。但是如果从中观的角度还会破,这个零虚到底有没有六方向,有,那还可以分,那不叫零虚,如果连六方向都没有那怎么还叫是实有呢,那根本就不能成为有,零虚也不能成立。所以注意呀,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知道,一切有部的观念他们的分析是从实有的角度,从一个整体性把它分分分到最后零虚还是有,所以他在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那个就是实在的。所以从有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来除以二,怎么分,分到最后还是有,那他这个就有实有论的感觉。

  故事理、心境等,一切皆是实有的,即胜义有。依胜义有而相续、和合有的,是世俗有。这都是有的,不能说空。但在认识这有为、无为的一切法时,有因为认识错误,有错乱的行相现起,于此错乱行相的执着为如何如何,这是没有的,是空的。如萨婆多部以色、香、味、触、地、水、火、风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为能成瓶等,八微是真实有,八微所现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柱,也不应是空,因为假是依实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离体的,所以胜义是有,世俗也是有。

  所以一切有部就是这个思想,一切都有三世都有,他建立的观念就是这样子,这个根本上还是假必依实了,导师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用比喻么,我们一个瓶子或者是一个柱子他是依据什么?色、香、味、触、地、水、火、风八微和合的,既然是和合的,好他本身这个瓶柱是假的没有错,但是这八微是真的吧,就是建立在这个观念,所以这样讲起来呀八微和合的瓶跟柱也应该作为他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八微是真的么,和合起来的你也不能说他是假。

  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续的,将瓶等看作是整个的,不变的,这是认识的错误──行相错乱,此行相错乱所执的,才是没有的。

  今天如果不知道这个瓶子是因缘和合假有,好你把它当作实在的,这个就是颠倒错误了,为什么?他是和合的你把它当作实在的,你不知道他是假有的,他说这个就是行相错乱,这种行相错乱所执着的才是空,才是没有。

  如说我是五蕴和合而有的,五蕴是胜义有,依胜义的五蕴而建立假有的补特伽罗我。若于补特伽罗的假有法,执为常、一、实在的我,这种错误认识的我,才是应该破除的。

  这个就是一切有部,破除这个我的观念的内容,方法,大家要注意!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在说小乘佛法,破我执,大家还是一样可以破我执,也就站在这里,他也认为这个我执要破,为什么?五蕴是和合的,这个五蕴和合所建立的假我叫补特伽罗的我,这个是假有法,你把这个假有的我当作是实在的我,是永恒的我,常、一、实在的我,他说这一种是认识的错误了,对于这个假我当作实在的我,这个才是认识错误了,他说我们要破的是这个我。

  这种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执着。故萨婆多部所说实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仅是主观认识的错误。这样的空,仅是心理的误觉,而与心境事理无关。

  这样大家应该会比较明白一点,萨婆多部他破斥的我执只是认识主观认识上的错误的这个错误的观念要破掉。这个就是他的明空方法,这种方法能破除的我执只有小部分,如果站在中观的立场,他说我们的自性见实有感一切万法中只要有一点实有的感觉我执就有安立处,他这样破除的只是认识主观认识错误的那一部分而已,对一切法的执着性还是存在。

  唯识的空

  进一步,如唯识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于依他有法远离遍计所执而显的,此空性是胜义有。

  意思是说唯识中讲空他也知道一切法都是法性空的,但他认为这个空性呢是什么?是在一切缘起的万法叫依他有,在依他有中你起了遍计所执,是把那个遍计所执离开以后才显出来的真相,这个叫空性。他认为这个是胜义有,那么注意听哦!依他起的有法,如果没有起遍计所执,那这个依他起法还是实有的还是实在的吧,只是在缘起法的依他有法里面起了遍计执,把这个遍计执远离以后你就显出空性来。

  唯识者是不同于小乘的。有为法的心、境中,如萨婆多部所说,于境上所起的错乱行相,当然是没有的。认识上的境相,如不了解心境的关连,不知道境不是离心而独立的客观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现的,这种现似外境,也是空的。

  他进一步比如说我们从萨婆多部来看,外境一切现象他是组合的,你把组合的以为是实在的,要离开这个认识的错误,那么唯识是进一步,他认为外在的境界并不是单独存在,他不能离开我们心境上的认识产生的作用,也就是点出了外在的一切万法的现象是不能离开我们的心而独立的,他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有此心生有此境现,因为我们心的生起认知外面的境相就会现出来的,这一种似现外境也是空的,大家要注意!从心上显出外在的境界,心上所显的外在的境界是虚幻的,本来就不实在。

  唯识家的意思,不单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虚妄分别心为自性的,这种不离心的境,也是有的,属于缘起的因果,不可说空。若现有离心而外在的境,这是遍计所执,是应该空的。不单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虚妄分别的心为自性,所以缘起的因果不可以说空,若现有离心而外在的境,这是遍计所执,甚至说离境而有实在的心,也是错乱的,空的。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了!唯识讲的空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也就是说你虚妄分别心显现的外在的境那才是假的的了,如果心不离心的境…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