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P4

  ..续本文上一页那是还是有的了,所以缘起的因果不可以说空,若现有离心而外在的境,这是遍计所执,离开心所现的外境才是遍计所执,那个才是要空的。如果不离心的外境不是遍计所执,那就不能空。注意,这个就有差别了,所以他为什么唯识讲唯识重点就是在这个“识”的认识作用上来讲,离开“识”产生的作用那都是假的,如果不离“识”而产生的现象那是不能说空的。注意,这个就是不一样的地方,甚至说离境而有实在的心,也是错乱的,空的。所以我们从唯识的三有性,三无性来看,他主要是先破外在的境,所以他建立唯识。今天没有“识”的作用外面的境界你根本看不出来,也不存在,所以唯识一切外境是唯心识的作用才显现的,那么这个就是在破外在的境界的实有。第二步才破这个心识,为什么?心识跟外境是相依相缘的,好,现在破了外界的境是非实,那这个相对的心是实在的吗?外境非实心识也非实,这个就是唯识的第二层。进入对空性的体会就是从这里,能所俱寂就体会空性的地方,但是最后他把这个空性就认为是圆成实是实有的不能没有,这个就是差别的地方。所以他还在有里面,他也能体证空性,只是把空性实有化。

  唯识者的空义,比起萨婆多部来,范围是更广大了。所空的内容,不但行相的错乱是空,即现起的境界,好像是有安定的、实在的、离心独立的自体不空,而实是惑业熏习的妄现。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唯识的空比萨婆多部就更深刻了,萨婆多部只是认为错乱的形相而已,但是唯识就进步多了,不但是错乱的形相是空,现起的一切法一切境界看起来很安定,实在的,好象是离心独立的,有他的自体的是不空的。但是唯识认为这些是什么,惑业熏染的妄现还是唯识所现的了,他认为这个更要空掉,这个是对萨婆多部来讲他就进一步的。

  此现似外境,萨婆多部以此为真实有的,唯识宗即不计为实。护法论师以七识的执着我法为遍计所执,是空的。其实,心生时似义显现,在心识中有实在境相显现,自然地如此显现,这即是遍计所执,非破除不能解脱。

  护法论师讲的重点是七识,执着我法为遍计所执是空的,七识就是唯识学里面讲的第七识,执着我法为遍计所执是空的,由于执着所以说他是遍计所执,这个是空的,其实心生执示意显现,只要心,心法生起的时候心识中自然就会有实在的境相来显现,他是自然的如此显现的,他说这个即是遍计所执。你如果不破除,你就不能解脱。

  唯识者说境空,或说离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别的,说境空即等于没有,而缘起的事实,使他不能不承认不离心的现境为不空。所以他说现似外境空,即同时承认唯心的内境不空;说是遍计执空,即说依他的心识不空。

  以唯识学,导师常常批判他们的论点是属于从小空经来的,小空经的思想就是一空一不空,我们进一步的去体会空义的时候是从一有一空的立场一层一层的破上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样,唯识者说境空或说离心的外境是空,那么这个等于空跟有是分开的是隔别的,你说他境空那等于外面是没有的,但是缘起的事相的事实里面使它不得不承认不离心的现境为不空,他认为有一个不空的东西。不离心的现境,就是离开心以外的当然是空了,不离心的现境是不空的。所以他说现似外境空,但是唯心的内境不空,这个就是唯识学的看法,说是遍计执空,即说依他的心识不空。这个就是唯识的思想。

  即使说,若执着唯识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对境而说的心,指别体的能取心,即行相错乱而妄执心为离境的心。这虽是空,而同时即承认虚妄分别有的心识是不可以空的。

  我们研究唯识的人,一定会被这些名相搞得很烦那,我以前我很不喜欢学唯识,我觉得这个名相太多要厘清这些名相好烦那,那我们这种急性子的人就没有心想要学唯识,所以我对唯识不太懂,但是后来研究导师的这个论着,导师在阐扬的空义是讲重点是在中观,但是我们慢慢慢慢把握了中观的思想以后,他在每一个重点,他会拿唯识来比较,拿真常来比较,拿小乘的某某法来比较,一次一次的这样谈,慢慢对唯识学就明白了,现在对唯识就不会讨厌了,就不会抗拒了,但是对唯识学我还是研究有限。不过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我们没有办法对每一宗派的思想很深入去了解,但是他的纲要重点导师都会提出来,都会点得很清楚,他用比较的方式让你明白,所以我觉得我们那要研究真正的法义,从导师这边去了解有很大的方便。当他在谈那个法要的时候,他会拿中观、唯识、真常、小乘、或者是部派那一个部派的思想,他会让你看清楚哦!他们主要的思想不同在哪里,从这样点点滴滴各各角度这样慢慢去了解,我们慢慢对整体佛法的每一个部派了,每个中间体系了,每个理论了,我们就很明白的把它分析出来。所以学导师的这个法有这样的好处,虽然我们不刻意的去用功在某一层某一个专门的主题,但是慢慢的你对这些内容你就会贯通,慢慢就会了解;那么你对每一宗每一派每一个体系的理论,他的纲要重点你就能把握他,回过头来再去看他的论着你就看懂了,重点你就会把握了,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大的收获。唯识者尽管说空,终于是此空彼不空,说此空而反显彼不空;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为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识学者是从来不曾理解过的。

  这个导师在说都点出重点!唯识学他不是承认究竟毕竟空是了义的,他认为有一部分是空的有一部分是不空的,所以他还是在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的立场,也就是假必依实的立场,这个主题大家要注意!唯识学者是从来不曾理解过的,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识学者是从来不曾理解过的。有的当下就是空,即有的当下自性就是空的,他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唯识学者从来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他一定要一空一不空才是的,这样大家了解吧。

  真常唯心论者,所讲的空更扩大了!执境、现似心外的境,固然是空的,即虚妄分别心也说是空的。虚妄分别心的所以是空,对清净的本体或真心说。

  真常唯心那他讲的空比前面几个更大更宽广,你执着外境当然是空,似现心外的境,故然是空,但是虚妄分别心也说是空的。因为他是相对的对清净的本体或真心来说,虚妄分别的心就是空的,那么真常心他主要他要显现的就是清净的本体,或者是真心,这个是不空的,其它离开这个以外的外境也好虚妄分别心生起的一切分别也好,那都是空的。

  真常心不与虚妄相应,即使有虚妄相显现而仍是不为妄心所染的。

  真常系的思想他认为我们有一个本体,清净的本体就是真心,这个真心不会被虚妄的外在一切条件被他污染的。因为他是不相应的,真心不被妄心所染。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讲的话,那我们要请问的是我们到底有几个心?那真心跟妄心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那我们不是有两个心吗?这是一个问题,真心不被妄心所染,那妄心由何而起?真心是不动的是不变的会起妄心吗,不会。那这妄心从哪里来?这个都是问题,那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妄心,那要回到真心那离妄心才能回到真心,那妄心跟真心是两个了,那如果妄心跟真心是两个,妄心怎么回不到真心那?注意听这个都是重点!

  无为本体不与妄染相应,有时也说他是空。空是离妄染的意义,实则真如法性心是诸法的本体,有一切真实功德,是不可说他是空的。

  那么就注意听了,真常,唯识认为真如的法性是不空的,这个是本体,一切法外在的条件是空的可以假的,但是这个真如心不能说他是空的跟圆成实是不空的意思是一样的。

  虚妄心是后起的,属于客,是可以没有的,故说妄心是空。

  那这个虚妄的心跟真实的心并不是同一个,他是后来才生起的,生起的从哪里起?当然不是从真如心起的,真如心他是不被外面所污染的怎么会起,那这个虚妄心是后起的属于客。我们在那个《楞严经》就有谈到,客跟主人哪里不一样,客是来来去去的,主人是在里面坐着不动的,就有这样的比喻,这个就是如来藏的思想,真常心的思想。

  虚妄唯识者,不能抹煞境相的缘起性,所以虽说境空而又立唯心的内境不空。照样的,真常唯心者,那里能抹煞缘起的心识事实?所以虽说妄心空而又立真心不空。依他说∶随境而转的虚妄心,从随缘而流散边说,虽不离真心,而是可以也是应该空掉的。

  所以我刚刚就讲虚妄心从哪里来的?从缘而流散边的在说,虽不离真心,他还是不离开真心的,所以他应该空掉。其实如果我们从真常心的理论,真常心是不随外缘转的是不变的,他会起虚妄心吗?不应该是从这里起的吧,真如心怎么会起虚妄心,那如果虚妄心跟真如心是没关系的,那我们现在有两个心,一个叫真如心,一个叫虚妄心。破了虚妄的才能够回到真如的,虚妄跟真如本来就没关系吗你破了虚妄跟真如又有何妨?不破他还是一样,所以这个理论上都有矛盾,在理论上都有矛盾。

  此心随染而不失自性的,即心与理冥而相应的,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真心,此不可以说空。

  所以真常心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他是空的,否则,缘起的心相、境相即无从说起。真常唯心论者与虚妄唯识论者所说虽不同,依此法不空而说彼空,并无差别。

  也就是说有一空一不空,这个理论,假必依实的这个理论没有差别,还是一样的。

  上来所列举的三家,对于空义的解释各有不同∶萨婆多部说执境为空。唯识者则不但以行相颠倒的执境为空,即现似所取,好像实有离心的所取境也是空的。这是进一步真常唯心论者,不但承认执境及似义显现的外境是空,即唯识不以为是空的虚妄杂染心,也说是空的。那么等于就是每一宗进一步的阐扬空义更深刻,真常者则说妄心也空而清净本体不空,所以都是讲什么,一空一不空,是不是都一样,三家的空义虽逐渐广大,然总觉有一不空者在,依实立假,依不空立空──「执异法是空,异法不空」。他们…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