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是還是有的了,所以緣起的因果不可以說空,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離開心所現的外境才是遍計所執,那個才是要空的。如果不離心的外境不是遍計所執,那就不能空。注意,這個就有差別了,所以他爲什麼唯識講唯識重點就是在這個“識”的認識作用上來講,離開“識”産生的作用那都是假的,如果不離“識”而産生的現象那是不能說空的。注意,這個就是不一樣的地方,甚至說離境而有實在的心,也是錯亂的,空的。所以我們從唯識的叁有性,叁無性來看,他主要是先破外在的境,所以他建立唯識。今天沒有“識”的作用外面的境界你根本看不出來,也不存在,所以唯識一切外境是唯心識的作用才顯現的,那麼這個就是在破外在的境界的實有。第二步才破這個心識,爲什麼?心識跟外境是相依相緣的,好,現在破了外界的境是非實,那這個相對的心是實在的嗎?外境非實心識也非實,這個就是唯識的第二層。進入對空性的體會就是從這裏,能所俱寂就體會空性的地方,但是最後他把這個空性就認爲是圓成實是實有的不能沒有,這個就是差別的地方。所以他還在有裏面,他也能體證空性,只是把空性實有化。
唯識者的空義,比起薩婆多部來,範圍是更廣大了。所空的內容,不但行相的錯亂是空,即現起的境界,好像是有安定的、實在的、離心獨立的自體不空,而實是惑業熏習的妄現。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唯識的空比薩婆多部就更深刻了,薩婆多部只是認爲錯亂的形相而已,但是唯識就進步多了,不但是錯亂的形相是空,現起的一切法一切境界看起來很安定,實在的,好象是離心獨立的,有他的自體的是不空的。但是唯識認爲這些是什麼,惑業熏染的妄現還是唯識所現的了,他認爲這個更要空掉,這個是對薩婆多部來講他就進一步的。
此現似外境,薩婆多部以此爲真實有的,唯識宗即不計爲實。護法論師以七識的執著我法爲遍計所執,是空的。其實,心生時似義顯現,在心識中有實在境相顯現,自然地如此顯現,這即是遍計所執,非破除不能解脫。
護法論師講的重點是七識,執著我法爲遍計所執是空的,七識就是唯識學裏面講的第七識,執著我法爲遍計所執是空的,由于執著所以說他是遍計所執,這個是空的,其實心生執示意顯現,只要心,心法生起的時候心識中自然就會有實在的境相來顯現,他是自然的如此顯現的,他說這個即是遍計所執。你如果不破除,你就不能解脫。
唯識者說境空,或說離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別的,說境空即等于沒有,而緣起的事實,使他不能不承認不離心的現境爲不空。所以他說現似外境空,即同時承認唯心的內境不空;說是遍計執空,即說依他的心識不空。
以唯識學,導師常常批判他們的論點是屬于從小空經來的,小空經的思想就是一空一不空,我們進一步的去體會空義的時候是從一有一空的立場一層一層的破上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樣,唯識者說境空或說離心的外境是空,那麼這個等于空跟有是分開的是隔別的,你說他境空那等于外面是沒有的,但是緣起的事相的事實裏面使它不得不承認不離心的現境爲不空,他認爲有一個不空的東西。不離心的現境,就是離開心以外的當然是空了,不離心的現境是不空的。所以他說現似外境空,但是唯心的內境不空,這個就是唯識學的看法,說是遍計執空,即說依他的心識不空。這個就是唯識的思想。
即使說,若執著唯識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對境而說的心,指別體的能取心,即行相錯亂而妄執心爲離境的心。這雖是空,而同時即承認虛妄分別有的心識是不可以空的。
我們研究唯識的人,一定會被這些名相搞得很煩那,我以前我很不喜歡學唯識,我覺得這個名相太多要厘清這些名相好煩那,那我們這種急性子的人就沒有心想要學唯識,所以我對唯識不太懂,但是後來研究導師的這個論著,導師在闡揚的空義是講重點是在中觀,但是我們慢慢慢慢把握了中觀的思想以後,他在每一個重點,他會拿唯識來比較,拿真常來比較,拿小乘的某某法來比較,一次一次的這樣談,慢慢對唯識學就明白了,現在對唯識就不會討厭了,就不會抗拒了,但是對唯識學我還是研究有限。不過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抓住重點,我們沒有辦法對每一宗派的思想很深入去了解,但是他的綱要重點導師都會提出來,都會點得很清楚,他用比較的方式讓你明白,所以我覺得我們那要研究真正的法義,從導師這邊去了解有很大的方便。當他在談那個法要的時候,他會拿中觀、唯識、真常、小乘、或者是部派那一個部派的思想,他會讓你看清楚哦!他們主要的思想不同在哪裏,從這樣點點滴滴各各角度這樣慢慢去了解,我們慢慢對整體佛法的每一個部派了,每個中間體系了,每個理論了,我們就很明白的把它分析出來。所以學導師的這個法有這樣的好處,雖然我們不刻意的去用功在某一層某一個專門的主題,但是慢慢的你對這些內容你就會貫通,慢慢就會了解;那麼你對每一宗每一派每一個體系的理論,他的綱要重點你就能把握他,回過頭來再去看他的論著你就看懂了,重點你就會把握了,這一點我覺得是最大的收獲。唯識者盡管說空,終于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爲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
這個導師在說都點出重點!唯識學他不是承認究竟畢竟空是了義的,他認爲有一部分是空的有一部分是不空的,所以他還是在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的立場,也就是假必依實的立場,這個主題大家要注意!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有的當下就是空,即有的當下自性就是空的,他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唯識學者從來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他一定要一空一不空才是的,這樣大家了解吧。
真常唯心論者,所講的空更擴大了!執境、現似心外的境,固然是空的,即虛妄分別心也說是空的。虛妄分別心的所以是空,對清淨的本體或真心說。
真常唯心那他講的空比前面幾個更大更寬廣,你執著外境當然是空,似現心外的境,故然是空,但是虛妄分別心也說是空的。因爲他是相對的對清淨的本體或真心來說,虛妄分別的心就是空的,那麼真常心他主要他要顯現的就是清淨的本體,或者是真心,這個是不空的,其它離開這個以外的外境也好虛妄分別心生起的一切分別也好,那都是空的。
真常心不與虛妄相應,即使有虛妄相顯現而仍是不爲妄心所染的。
真常系的思想他認爲我們有一個本體,清淨的本體就是真心,這個真心不會被虛妄的外在一切條件被他汙染的。因爲他是不相應的,真心不被妄心所染。但是如果我們這樣來講的話,那我們要請問的是我們到底有幾個心?那真心跟妄心的關系是什麼關系?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那我們不是有兩個心嗎?這是一個問題,真心不被妄心所染,那妄心由何而起?真心是不動的是不變的會起妄心嗎,不會。那這妄心從哪裏來?這個都是問題,那我們現在用的都是妄心,那要回到真心那離妄心才能回到真心,那妄心跟真心是兩個了,那如果妄心跟真心是兩個,妄心怎麼回不到真心那?注意聽這個都是重點!
無爲本體不與妄染相應,有時也說他是空。空是離妄染的意義,實則真如法性心是諸法的本體,有一切真實功德,是不可說他是空的。
那麼就注意聽了,真常,唯識認爲真如的法性是不空的,這個是本體,一切法外在的條件是空的可以假的,但是這個真如心不能說他是空的跟圓成實是不空的意思是一樣的。
虛妄心是後起的,屬于客,是可以沒有的,故說妄心是空。
那這個虛妄的心跟真實的心並不是同一個,他是後來才生起的,生起的從哪裏起?當然不是從真如心起的,真如心他是不被外面所汙染的怎麼會起,那這個虛妄心是後起的屬于客。我們在那個《楞嚴經》就有談到,客跟主人哪裏不一樣,客是來來去去的,主人是在裏面坐著不動的,就有這樣的比喻,這個就是如來藏的思想,真常心的思想。
虛妄唯識者,不能抹煞境相的緣起性,所以雖說境空而又立唯心的內境不空。照樣的,真常唯心者,那裏能抹煞緣起的心識事實?所以雖說妄心空而又立真心不空。依他說∶隨境而轉的虛妄心,從隨緣而流散邊說,雖不離真心,而是可以也是應該空掉的。
所以我剛剛就講虛妄心從哪裏來的?從緣而流散邊的在說,雖不離真心,他還是不離開真心的,所以他應該空掉。其實如果我們從真常心的理論,真常心是不隨外緣轉的是不變的,他會起虛妄心嗎?不應該是從這裏起的吧,真如心怎麼會起虛妄心,那如果虛妄心跟真如心是沒關系的,那我們現在有兩個心,一個叫真如心,一個叫虛妄心。破了虛妄的才能夠回到真如的,虛妄跟真如本來就沒關系嗎你破了虛妄跟真如又有何妨?不破他還是一樣,所以這個理論上都有矛盾,在理論上都有矛盾。
此心隨染而不失自性的,即心與理冥而相應的,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真心,此不可以說空。
所以真常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他是空的,否則,緣起的心相、境相即無從說起。真常唯心論者與虛妄唯識論者所說雖不同,依此法不空而說彼空,並無差別。
也就是說有一空一不空,這個理論,假必依實的這個理論沒有差別,還是一樣的。
上來所列舉的叁家,對于空義的解釋各有不同∶薩婆多部說執境爲空。唯識者則不但以行相顛倒的執境爲空,即現似所取,好像實有離心的所取境也是空的。這是進一步真常唯心論者,不但承認執境及似義顯現的外境是空,即唯識不以爲是空的虛妄雜染心,也說是空的。那麼等于就是每一宗進一步的闡揚空義更深刻,真常者則說妄心也空而清淨本體不空,所以都是講什麼,一空一不空,是不是都一樣,叁家的空義雖逐漸廣大,然總覺有一不空者在,依實立假,依不空立空──「執異法是空,異法不空」。他們…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