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立足點、歸宿處,是實有、真有,所以這叁家稱之爲有宗。
這個就是導師在評論空有二宗的判攝重點,把握的地方就在這裏,前面分析到叁家,不管是薩婆多部、唯識到真常他們有個共同的地方,都是一空一不空,依實立假,依不空來立空,也就是一般在論上講的,執一法是空一法不空,就是講這個重點。所以導師給他歸納起來就說他們立足點歸宿在哪裏?都還是在有了,不空的部分永遠空不掉的部分,都實在,最後他要展現的就是有的部分。不管破外在的虛幻,最後有個圓成實,這是不空的,真常的呢最後有一個真常心是不空的清淨本體是不空的。這個最後是他的歸宿,所以大家要注意哦!不管怎麼說空到最後有個實在不空的歸宿點是不空的,這個叫有宗。不管說空說有到最後歸于畢竟的空,這個才叫空宗。所以從古印度的時代到中國的八大宗都一樣,沒有一宗不說空,也沒有一宗不說有,但最後歸宿是什麼,那最後的歸宿才拿來做爲判攝的重點,這樣大家知道意思吧。不是說某一宗他有說空他就是空宗,某一宗他有說有所以他是有宗,不是的,不管說空說有最後他的歸于有,那就是有宗,最後歸于畢竟空那才是真正的空宗。這個大家要知道,不要說因爲某某人說空,但是他最後說不空才是實在的,那前面說的空只是方便,真正他要表達的還是不空的部分。
空宗與有宗不同,在說此空時,即說此是有,並不以爲另有什麼不空的存在。
這幾句話最重要!空宗跟有宗哪裏不同?空宗在說空的時候,說這個法的當下就是有,他不是離開“有”有一個“空”。以爲離開這個“有”以外另外有一個什麼不空,都不是在談這個,說空的當下就是有,有的當下就是空,空有不二,不是離開“有”以外另外有一個實在不空的東西,那個就是什麼,形而上的實在論,這個大家要明白!
這種思想,源于如來的自性空,在小乘學派中早就有了,不過不貫徹不圓滿罷了!
所以導師他爲什麼要溯源,《性空學探源》探源是探他的最早的源頭,他要找出這個道理,中觀說空,畢竟空這個思想是憑空來的嗎?不是,他有來源,所以導師就點出來,這種思想原至于哪裏?一切法的本來就是自性空,這個在《阿含經》裏面早就有了,這是最早的如來的思想,所以在小乘學派裏面就有了,一切法法性自爾,這個叫自性空,叫本來就是空。我們在研究《阿含經》那中間我談到法性自爾,談法的部分有幾經我就點出一直告訴大家,法性自爾在講什麼?是法本來就這樣子的,不是我們說他空他才空,說他不空他就不空,其實一切法的當下本來就是空。這個是法性本來就這樣子的,不是我們說,我說他空,他才空,有我把它空掉變成沒有才叫空,不是的,空性的思想是在《阿含經》佛陀的思想本來就講的很清楚,這個法他本來就這樣子,這個叫法性自爾,這個叫自性空。所以在小乘學派雖然有了不過不貫徹不圓滿罷了!在當時就有這種思想,但是在當時的人他能體會的吸收的闡揚的不徹底而已,沒有很明顯的彰顯出來而已。
如大衆部、經部等,說過去、未來法是無,幻化無,影像無等。他們所說的「無」,不是說沒有這回事。作夢是一種事實,不能說他沒有,但夢中所現的一切事,不是實在的一回事。說夢中沒有實在的自性事,不是說夢事也沒有。
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我們作了夢裏面喜怒哀樂好象都很真,都是實在的,但是你醒過來就知道了原來是夢,那夢是實在的嗎?我們就知道他非實,但是我們說夢中的亊非實是沒有實在性的意思,但是並不是說夢也沒有,我們不會承認說夢是實在的,但是不會否認夢是沒有的,這樣知道意思吧。
薩婆多部以爲假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的。
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的,那麼這樣的話,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就是一切我們講的有、現象,並沒有否認現象,沒有否認假有,但是假有的必是無自性,沒有實在性這個就是講空,所以空不是離開這個來講的,離開現象跟一切有來講的,現象一切的假有就是空,所以空就在講一切現象的無自性。那這樣子的話空跟有是矛盾是相對是分開的嗎?都不是,所以絕對不是一個是假的其它有一個真的,離開現象離開有以外有一個實在的存在,不是在講這個;現象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有不二。這個才是真正的明白真相,而不是離開現象的一切另外還有一個形而上的實在,這形而上的實在不就變成跟上帝靈魂一樣,那這跟外道思想是一樣的,還叫佛 法嗎?這個大家要注意就是在這一點!
以爲假有法無有自性,但假有必有一實有爲依,才有假有的呈現。
必須依據有一個實在有的才能夠有依據吧,才有假有的呈現,這個就是有部的思想,唯識也是根據這個,真常系也是根據這個,假有法必須有一個實有爲依吧,才有假有的呈現吧,這個叫假必依實了。這個就是這個觀念那
如勝義有與世俗有,薩婆多部也主張不是截然的兩體。因此,他說夢是實有的,如見人首有角,人與牛馬等角是真實的,不過行相錯亂,以爲人首有角而已。經部師等,說夢幻假有無實,即承認此是無實性的假有,如夢中人首有角,那裏有有角的人,這是無的。但夢事非都無,不過是無自性的假有罷了!經部師們,在某些事象上,雖也達到無自性而假有的理論,但不能擴充到一切法上去。經部師是在所有的部派佛教裏面最進步的,對空義最相應的,所以導師就講,雖然能達到無自性的假有這樣的理論他可以體會到,但問題是他沒有擴充到一切萬法上面去。
大乘根本中觀宗等,從空相應的緣起義,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而緣起法還是可以建立的。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在探討這個法最要把握的地方,如果有自性,自性是不變的,你說不變的來産生變的這個有時候是很難解釋的,比如說,我們本來就是有佛性麼,本來就是清淨麼,本來就是佛了,由于一念不覺迷惑了,好了清淨的自性會一念不覺,好啊,你現在修啊修啊修到又恢複到清淨的本體了,那將來會不會又一念不覺,注意聽!這個觀念要明白!如果我們本來就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一念不覺來輪回了,來造業了,那現在又要修啊修,修到回來本來清淨的地方,那有一天忽然又不會來一念不覺,如果會那我們修行還有用嗎?如果不會前面爲什麼會一念不覺?這個理論不能成立,你知道意思吧。所以要慢慢去體會,很多理論講起來我們很歡喜,覺得有道理,其實你從辯證法去辯證這個都有矛盾的,很難之源其說的地方不能圓滿的地方還有的,所以導師就告訴我們,我們無始以來從來沒有覺醒過了,那理論就不一樣了,是不是這樣子,所以重點就在談這個。
雖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而緣起法還是可以建立的,無性而可得可見的幻有,徹底的通達了現相與本性的中道。
因爲無自性所以才能緣起萬法,實有的自性怎麼能變能夠緣起?不能緣起的,因爲無自性才能緣起才能組合,衆生才能成佛啊!如果衆生是永遠是衆生你還有機會嗎?如果佛會變成衆生衆生再變成佛,佛將來還會變成衆生這樣的佛也很危險那,你說是不是,所以這個我們都要去思考,這裏就是重點了,大家要注意了!因爲幻有所以知道他無自性,徹底的通達現象跟本性是沒有矛盾的就是中道。
這樣的說空,不是另外承認有不空的實在,這是空宗與有宗的差別處。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認爲還有一個不空的實在你才能安心,那你的自性執還很深的,你怎麼能解脫,所以依據這種觀念去修行的人自己很自性,很肯定,很歡喜,但是自己反省看看那個我執破得了嗎?那個實有的感覺,那種自性實有感的永恒生存的意欲那種感覺你破得了嗎?破不了,我執根本連破都破不了,這個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真正的空宗不是說現在我們講一切法假有,本身就是性空,跟那些說假有另外還有一個不空實在的,存在的剛好相反,這兩個不同,一個抉擇變成有宗,一個抉擇變成空宗的分別也在這裏。
空宗是直觀因緣法的現而不實無實而現的,由此達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
直觀因緣法,也就是說,空宗他建立的空義從哪裏來建立的,從一切萬法上,也就是從現實的現象上來觀察的,不是想象的,人間的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都是法,直觀因緣法,我們這個身心也是因緣法,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法,也就是從現象,事實的現象裏面去觀察他,現而不實,無實而現,雖然顯現一切萬法,你有沒有感覺到他的刹那變化不實,看起來好象是很實在的對不對,其實他是什麼,現而不實。因緣法的組合會顯現出萬法萬相來,但他不是實在的,爲什麼?生滅故,刹那變化的,無常故麼,無自性所以說他無實,無實而顯現的,顯現的又非實,這個才是真正的緣起的觀察下的一個如實的一個顯現,就是這樣子。所以可以體會到一切法都一樣,我們的身心,一切萬法都是這樣子的,所以也能達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你說天下有沒有一法不是從緣起的有沒有,我們身心,山河大地,一切萬法,哪一法不是。
每一法無實而現的,所以說來無來處,去無去處,空宗以勝義空爲究竟,其歸宗所在,是畢竟空。
如果有一個實在的地方而來,實在的地方還會來虛假的地方嗎?清淨的忽然間一念不覺了,那這個是很奇怪的東西,所以說真正的體會空義的人不會執著在一個實有的地方,到一個永恒的不變的地方去,沒有這個東西。只要你還有那個自性執一點點那個影子在,你的我執就破不了,還有安立處,就是在談這個。所以法空,一切法空的思想非常的重要!所以空宗以勝義空爲究竟,其歸宗所在,是畢竟空。徹底的空,空亦複空,叫畢竟空。講到空性了,那夠空的吧,夠空,但是空性是實有的那就不是畢竟空,空亦複空才叫畢竟空。
所以龍樹菩薩就講,爲治療我們衆生的執著,所以說空法是爲了衆生那個有的執著很…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