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P3

  ..續本文上一頁錯,別人都不對那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你自己不是沒角度嗎,所以我們自己應該要說別人錯,你要對在什麼地方你要站立的穩的話要講你對在什麼地方,所以要建立自宗,這個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應承派的思想是不立自宗這一點很重要!一般所有的外道一定會建立自己的思想根本思想,他是站在一個什麼根本思想,但是在應承派的思想來講,他不建立自宗,唯有對方建立什麼思想,什麼論點,他就用他的思想用他的論點自己破自己就夠了。只要你建立自宗人家也可以破你,這一點很重要!爲什麼要跟大家談這個,如果你們今天對法在辯論在探討有深入的一定發現問題,你如果先建立自己認爲應該怎麼樣才對,我認爲怎麼樣,你只要有認爲怎麼樣,人家就可以破你,只要有法就可以破了,而真正的中觀是不立于法的,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必須說世俗一切假有,這才是徹底的空宗。依此差降層次,相對的安立有空二宗。但真正徹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觀者,唯有確立二谛都無自性的中觀者。

  所以大家要注意!談空有就是依這個差別的層次不同,然後以相對的比較來安立所謂的空跟有二宗的內涵,最後是結論,但真正徹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觀者,唯有確立二谛都無自性的中觀者。所以不管從外道到大小乘,到大乘叁系的差別論,真正徹底站在空的只有中觀。唯識也談空,真常的也談空,但是一部分空最後都有一個不空的,那這樣子就不徹底,這個都還屬于有,所以下面就講有宗,也還是說空。

  有宗,也還是說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義,不合于中觀的了義,這可以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

  導師就告訴我們,可以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每一派的學說在闡揚空義的這個方法,從這個角度去了解他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這個很重要!大乘唯一的特色就是一個空字,講空性講法空。其實有宗的思想表面上是嘴巴口口都在說空,其實在內心中念念不空的思想一直存在,一切法都空,什麼都可以空,我們的佛性不能空,這一空不就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麼,我們的真常這個心也不能空,一空不就什麼都沒有。唯識是講空的,講叁自性叁無性,他用叁無性來破叁自性,可以達到性空的思想,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但是他最後說空性性空不能沒有,要實有,叫圓成實,唯識也夠徹底了,但是最後這個圓成實是不空的。

  簡單的講他有一個觀念,一切萬法雖然是虛幻的是緣起的,但總是背後有個實在的吧,如果圓成實性是空了,那如何能産生萬法,他認爲萬法是從這個圓成實性而有的。真常心也是一樣,一切法都是空的佛性不能空,如來藏不能空,這個真常心不能空,空了那一切法怎麼形成,他好象一切法必須從這個不空的地方來的,那這樣子的話,就是導師在講的假必依實,一切是假的。但是假的從實在的來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怎麼會産生假的,這都是這個觀念,所以這個觀念還在,所以他都屬于有宗沒有徹底的空,這個大家都要明白!所以導師這裏講,表面講空,實在念念不空。

  今舉例說明∶如薩婆多部是法有我無宗,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裏面的一切有部,裏面的法有我無,我是空了法是有的了,所以導師就問了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

  所以說有或說無的理,是依于認識論而說的。凡是事相與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面的如不生不滅的涅槃等法),或心與境,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實有的,確實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

  只要可以知道的,你能認知的所以這個叫認識論的這個角度,只要認識論的角度認爲是可以知道的,那他一定是實有的,你怎麼把它分析最後一定還是什麼,還是實有自相不失的。所以我常常講一如果是實在的除以二除不盡,那除不盡就是一定是有嗎是不是這樣子,這個就是一切有部的觀念那,我們認定一切法,爲什麼會組成一切法,因爲有一些條件來組成這一切法麼,那這些條件的本身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時候就是實有了,那我們現在認爲時間最少的單位叫刹那麼,是不是,那這個時間也是實有的了,因爲他是刹那的累積。其實刹那是實有的嗎?有沒有刹那這個東西,這個都是問題,那物質呢,分析到不能分的他就最小的元素是不是,叫零虛,虛就沒有了,在虛的隔壁還有一點點,那個最小的單位,這個就是實有見的觀念。但是如果從中觀的角度還會破,這個零虛到底有沒有六方向,有,那還可以分,那不叫零虛,如果連六方向都沒有那怎麼還叫是實有呢,那根本就不能成爲有,零虛也不能成立。所以注意呀,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知道,一切有部的觀念他們的分析是從實有的角度,從一個整體性把它分分分到最後零虛還是有,所以他在分到不能再分的時候那個就是實在的。所以從有的角度,從現象的角度來除以二,怎麼分,分到最後還是有,那他這個就有實有論的感覺。

  故事理、心境等,一切皆是實有的,即勝義有。依勝義有而相續、和合有的,是世俗有。這都是有的,不能說空。但在認識這有爲、無爲的一切法時,有因爲認識錯誤,有錯亂的行相現起,于此錯亂行相的執著爲如何如何,這是沒有的,是空的。如薩婆多部以色、香、味、觸、地、水、火、風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爲能成瓶等,八微是真實有,八微所現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柱,也不應是空,因爲假是依實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離體的,所以勝義是有,世俗也是有。

  所以一切有部就是這個思想,一切都有叁世都有,他建立的觀念就是這樣子,這個根本上還是假必依實了,導師這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用比喻麼,我們一個瓶子或者是一個柱子他是依據什麼?色、香、味、觸、地、水、火、風八微和合的,既然是和合的,好他本身這個瓶柱是假的沒有錯,但是這八微是真的吧,就是建立在這個觀念,所以這樣講起來呀八微和合的瓶跟柱也應該作爲他是真實的,爲什麼?因爲八微是真的麼,和合起來的你也不能說他是假。

  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續的,將瓶等看作是整個的,不變的,這是認識的錯誤──行相錯亂,此行相錯亂所執的,才是沒有的。

  今天如果不知道這個瓶子是因緣和合假有,好你把它當作實在的,這個就是顛倒錯誤了,爲什麼?他是和合的你把它當作實在的,你不知道他是假有的,他說這個就是行相錯亂,這種行相錯亂所執著的才是空,才是沒有。

  如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是勝義有,依勝義的五蘊而建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若于補特伽羅的假有法,執爲常、一、實在的我,這種錯誤認識的我,才是應該破除的。

  這個就是一切有部,破除這個我的觀念的內容,方法,大家要注意!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在說小乘佛法,破我執,大家還是一樣可以破我執,也就站在這裏,他也認爲這個我執要破,爲什麼?五蘊是和合的,這個五蘊和合所建立的假我叫補特伽羅的我,這個是假有法,你把這個假有的我當作是實在的我,是永恒的我,常、一、實在的我,他說這一種是認識的錯誤了,對于這個假我當作實在的我,這個才是認識錯誤了,他說我們要破的是這個我。

  這種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執著。故薩婆多部所說實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僅是主觀認識的錯誤。這樣的空,僅是心理的誤覺,而與心境事理無關。

  這樣大家應該會比較明白一點,薩婆多部他破斥的我執只是認識主觀認識上的錯誤的這個錯誤的觀念要破掉。這個就是他的明空方法,這種方法能破除的我執只有小部分,如果站在中觀的立場,他說我們的自性見實有感一切萬法中只要有一點實有的感覺我執就有安立處,他這樣破除的只是認識主觀認識錯誤的那一部分而已,對一切法的執著性還是存在。

  唯識的空

  進一步,如唯識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于依他有法遠離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

  意思是說唯識中講空他也知道一切法都是法性空的,但他認爲這個空性呢是什麼?是在一切緣起的萬法叫依他有,在依他有中你起了遍計所執,是把那個遍計所執離開以後才顯出來的真相,這個叫空性。他認爲這個是勝義有,那麼注意聽哦!依他起的有法,如果沒有起遍計所執,那這個依他起法還是實有的還是實在的吧,只是在緣起法的依他有法裏面起了遍計執,把這個遍計執遠離以後你就顯出空性來。

  唯識者是不同于小乘的。有爲法的心、境中,如薩婆多部所說,于境上所起的錯亂行相,當然是沒有的。認識上的境相,如不了解心境的關連,不知道境不是離心而獨立的客觀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現的,這種現似外境,也是空的。

  他進一步比如說我們從薩婆多部來看,外境一切現象他是組合的,你把組合的以爲是實在的,要離開這個認識的錯誤,那麼唯識是進一步,他認爲外在的境界並不是單獨存在,他不能離開我們心境上的認識産生的作用,也就是點出了外在的一切萬法的現象是不能離開我們的心而獨立的,他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有此心生有此境現,因爲我們心的生起認知外面的境相就會現出來的,這一種似現外境也是空的,大家要注意!從心上顯出外在的境界,心上所顯的外在的境界是虛幻的,本來就不實在。

  唯識家的意思,不單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虛妄分別心爲自性的,這種不離心的境,也是有的,屬于緣起的因果,不可說空。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是應該空的。不單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虛妄分別的心爲自性,所以緣起的因果不可以說空,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甚至說離境而有實在的心,也是錯亂的,空的。

  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了!唯識講的空這裏就講得很清楚了,也就是說你虛妄分別心顯現的外在的境那才是假的的了,如果心不離心的境…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