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现在略谈空宗与有宗,作为本论的结束。
中观宗又称之为空宗,因为他是深刻发挥空性的,以一切法空为究竟了义的,以空有无碍为本宗的特色。称唯识等为有宗。有些学者,以为佛法是一味的,没有空有的差别。有以为佛法虽有空有二宗,而实际是共同的。特别是中国学者,采取调和的姿态,大抵说空宗与有宗是无诤的。
先把空宗跟有宗的问题先衬托出来.什么是空宗
中观宗就是空宗。为什么说他是空宗?因为他彻底的发挥空性的,认为一切法空是究竟了义的,而且他讲的空是空有无碍。空跟有不是相对的,空跟有不是两回事,空跟有不是打成两边的,空就在显有,从一切有而了解他的当体即空。所以空有不是相对的,这个是中观的特色。
从中观的立场认为唯识是有宗。后面会解释为什么唯识会认为是有宗?为什么真常系的思想是有宗?后面都会解释,但是,他会点出有一些人有一些观念,认为你一定要讲空有其实不需要,佛法是一味的哪里有什么空,有什么有,哪里有什么差别,有的人会这样讲。
那么,另外一种认为在佛法的流传过程确实有空有二宗的差别,但是他认为这两宗的根本其实是一样的,理论上看起来有一些差别,其实重点最后的归宿是一样的了,那个没有差别了。这样的讲法导师认为这样的讲法是我们中国的学者是不比较会这样讲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人讲圆融,会把它调和,会说无诤,空有其实不需要诤,所以无争了。这个是中国学者的特色,喜欢讲什么圆融。导师是点出这样的一个观念,再来就是导师个人的观念。
论到空与有,我也觉得是无诤的,释尊的教法是一味的,以缘起安立一切法,以解脱为究竟。
这个是导师个人的看法,他这里讲他个人对空跟有的理解跟前面空宗有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是在法义上来讲的,空与有本来就不应该是相对的,中观的立场来讲,空有本来就是不二的,是无碍的,是相依相缘的,哪里是什么争端。在法上来讲释迦牟尼佛来讲他只有一味么,什么一味?从缘起安立一切法,目的是达到究竟解脱而已。
究竟的真理,当然是一致的。难道会有两个真理吗?然而,佛虽没有替有宗、空宗下过定义;尽管佛法是一味的,空有是无碍的,而事实上,印度确有空宗与有宗的存在。
这是导师从佛教流传的历史,尤其是在印度一千六七百年的过程,确实产生了空宗跟有宗的争论,这个是事实,导师进一步去研究这个问题。
这不但大乘佛法有空有二宗,即声闻学派中也是空有对立的,如毗昙与成实。二千馀年来的佛法,空有两大系始终是存在的,这是一种事实,任何人也不应该否认他。
《阿毗昙》跟《成实论》这两个角度就不一样的,这个是声闻乘的,早就有了。其实空有之争不但在印度流传的过程有,现在难道就没有吗?还是一样的,所以导师是讲两千馀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这个本来就是事实你否认他干什么?
所以我们不应以佛法是一味的,即抹杀此种事实,二千馀年来的空宗与有宗,虽是互相融摄而终于彼此相拒,这必有他的根本不同处,否则为什么会有此纠葛不清的对峙现象?
其实导师这里是非常用心的,他点出一个重点!空跟有的思想在过程中互相的融合,也互相的抗拒,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导师现在是在启发问题,这个问题一定有他的根本不同的地方,不然不会纠葛不清,而且是一两千年来一直是如此的。这个难道没有原因吗?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
空宗与有宗,彼此相互摄取对方的善巧而融贯他,印度如此,传到中国也如此;但无论如何,空宗与有宗的差别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不管你空宗有宗怎么样互相的融贯,互相的善巧摄取对方的长处,但问题是有一些差别的东西是不能融贯的一直存在的。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你不去发现他,不去从根本去解决他你怎么融贯怎么圆融都没有办法把这个事实抹煞掉,也不能解决空有二宗的争论。
此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处,应该深刻地去认识他,不应该模棱两可的「将无同」地去融贯他。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今天真的要融贯,你要把真的原因找出来,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用圆融两个字把它贯在一起以为他们没有问题,这个只是掩盖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找出他真正的差别处在哪里,为什么能互相融摄的地方又不能融摄的地方,那个不能融摄的地方是什么?真正的原因要把它找出来,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今天我们中国八大宗,各人有各人的角度立场,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你总不能说那都一样,八大宗都一样,用这样随便一句话把它完全把它就没事了吗?我们要清楚同同在哪里,异异在哪里,要抉择清楚才不会糊里糊涂的。用一句圆融贯通就把所有问题都搅和在一起了,问题不能解决的。
佛说有也说空,说事相也说理性,于空有、事理、性相,应该是相应的、协调的、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脱节的。佛陀以后,佛弟子都融会空有、性相、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渐渐现出不同的形态来!
佛法是一味的,怎么会慢慢有差别。佛陀的时代他当然说理也说空也说有,也说性相,应该都一样的,很协调融合的,不应该对立脱节才对。但问题是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佛陀灭后,他的弟子他亲传的弟子是不是各有不同的倾向和发展。在部派的时期就已经分成二十个部派,为什么?导师这里说后面的这些佛弟子或有所偏重才渐渐现出不同的形态来。比如说,导师讲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涅槃,偏重无常的发展跟偏重无我的发展跟偏重涅槃的发展还会引申到后来变成三大系,重法的跟重律的也会有不同发展,这样知道意思吧。
因或有所偏重才渐渐现出不同的形态来!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则空有、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贯上,是可有相对的侧重而不应该脱节的。
导师就点出重点!在一味的这个立场上来讲,可以相对的侧重,这个相对的侧重是因时因地因人种种的需要而有所变更的那种方便,这个叫相对的侧重,但是不应该脱节,就是不能离开根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一直强调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是什么?我们一定要先把握,这个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不能脱节的!你可以善巧,可以对不同根性的众生用不同的方法摄受他,但是根本与世不共的特质能变吗?不能,所以侧重是可以的,脱节是不可以的,这个重点一定要明白!
若有了彼此不相融贯的现象,则空有、性相等间,必有其脱节处。
导师现在找出重点那!为什么不能融贯?为什么会有对立?导师就点出来,这个中间一定有脱节的地方。
这如不是两方面都错,那必是其中的一面不对!
好,两个一争论起来,很简单么,如果一个对一个不对,不然就两个都不对吗,就是这么简单而已,是不是这样子。
还有,大小乘佛法,无不说性相、空有、事理的,对于空宗与有宗的分别,不要以为有宗就只说有而不谈空,空宗不谈有而只说空,也不要以为空宗与有宗都谈有空而就没有空宗与有宗的差别。
这个只是导师要点醒我们,关于空宗跟有宗的差别性千万不要以为今天判断他是有宗,那他只谈有不谈空,判断他是空宗,那他只谈空不谈有,不是这样子的叫我们不要误会呀。那么也不要误会以为不管空宗有宗都有谈空么都有谈有么,那么应该空宗跟有宗就没有差别了,也不要以为是这样子,这个先点醒我们那!空宗跟有宗的分别跟判断有他的内容跟条件,不是这样差别就能够随便讲的,这个是重点!
后世学者以中观的胜义空为空宗;以说胜义一切空为不了义的是有宗。但从全体佛法中的空有相对侧重去看空有二宗,空有之诤,如一般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之争一样。如某一唯物论者,有人批评起来,某些地方不能彻底的唯物,还是唯心的。唯心论的哲学家,有些地方也不能彻底的唯心,也有接近于唯物的。佛法中的空有二宗,也有这种的倾向。
导师就用哲学的这一部分来比喻让我们明白,唯心跟唯物谈唯心的就彻底的唯心吗?就没有谈到唯物的这一部分吗?不是,谈唯物的就不谈唯心吗?就彻底的只有唯物吗?他说也不是,只要你谈得不彻底,还是这一边多少还会沾上的,并不是讲唯心就永远唯心其它什么都不谈。我们佛法中的空有二宗跟这个意思是一样有这样的倾向,也就是说空宗不是只有谈空,他更谈有,有宗也不是只有谈有,他也谈空,只是他最后的归宿不同。我们后面都知道的,谈空谈有最后归于有的就是有宗,简单的讲就是这个意思,谈有谈空最后归于空的就是空宗,重点是在这里!不是说谈空的就只有谈空,谈有的就是谈有,这个前面我们都谈过了,后面还有更多的解释,但是导师这里的空有二宗的这种抉择他有更宽广的看法,不只是在抉择我们大乘里面的空宗跟有宗,他是从整体的佛教,从原始的佛教,到部派到大乘的佛法的流传,到中国的八大宗都好,他一一的把它抉择,什么是空,什么是有,谈得更清楚,这个我们将来会更明白,很重要!
所以可作如下的解说∶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为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三法印、三解脱门的。外道是有我论的,佛法是无我论的,说一切法归于空寂,这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
我们要分别这个有宗空宗,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用这个共同的分别来加以抉择。比如说我们佛法最后是归于空寂,必须符合三法印的无我法印,那么所有的外道,他们都执着在神我,或者是大我或者是梵我,都有一个本体实在论。只有佛法跟所有的外道不一样。其它的宗教也是一样,差别也是在这里,所以在这个角度来看,那么佛教就是空宗了,其它所有的宗教或者是外道他们就是有宗,在本质上在自性的那种认取上差别就在这里。
不但大乘法如此,声闻法也如此。所以『法华经』称佛陀为「破有法王」。
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也就是我们…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