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現在略談空宗與有宗,作爲本論的結束。
中觀宗又稱之爲空宗,因爲他是深刻發揮空性的,以一切法空爲究竟了義的,以空有無礙爲本宗的特色。稱唯識等爲有宗。有些學者,以爲佛法是一味的,沒有空有的差別。有以爲佛法雖有空有二宗,而實際是共同的。特別是中國學者,采取調和的姿態,大抵說空宗與有宗是無诤的。
先把空宗跟有宗的問題先襯托出來.什麼是空宗
中觀宗就是空宗。爲什麼說他是空宗?因爲他徹底的發揮空性的,認爲一切法空是究竟了義的,而且他講的空是空有無礙。空跟有不是相對的,空跟有不是兩回事,空跟有不是打成兩邊的,空就在顯有,從一切有而了解他的當體即空。所以空有不是相對的,這個是中觀的特色。
從中觀的立場認爲唯識是有宗。後面會解釋爲什麼唯識會認爲是有宗?爲什麼真常系的思想是有宗?後面都會解釋,但是,他會點出有一些人有一些觀念,認爲你一定要講空有其實不需要,佛法是一味的哪裏有什麼空,有什麼有,哪裏有什麼差別,有的人會這樣講。
那麼,另外一種認爲在佛法的流傳過程確實有空有二宗的差別,但是他認爲這兩宗的根本其實是一樣的,理論上看起來有一些差別,其實重點最後的歸宿是一樣的了,那個沒有差別了。這樣的講法導師認爲這樣的講法是我們中國的學者是不比較會這樣講的。爲什麼?因爲我們中國人講圓融,會把它調和,會說無诤,空有其實不需要诤,所以無爭了。這個是中國學者的特色,喜歡講什麼圓融。導師是點出這樣的一個觀念,再來就是導師個人的觀念。
論到空與有,我也覺得是無诤的,釋尊的教法是一味的,以緣起安立一切法,以解脫爲究竟。
這個是導師個人的看法,他這裏講他個人對空跟有的理解跟前面空宗有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是在法義上來講的,空與有本來就不應該是相對的,中觀的立場來講,空有本來就是不二的,是無礙的,是相依相緣的,哪裏是什麼爭端。在法上來講釋迦牟尼佛來講他只有一味麼,什麼一味?從緣起安立一切法,目的是達到究竟解脫而已。
究竟的真理,當然是一致的。難道會有兩個真理嗎?然而,佛雖沒有替有宗、空宗下過定義;盡管佛法是一味的,空有是無礙的,而事實上,印度確有空宗與有宗的存在。
這是導師從佛教流傳的曆史,尤其是在印度一千六七百年的過程,確實産生了空宗跟有宗的爭論,這個是事實,導師進一步去研究這個問題。
這不但大乘佛法有空有二宗,即聲聞學派中也是空有對立的,如毗昙與成實。二千馀年來的佛法,空有兩大系始終是存在的,這是一種事實,任何人也不應該否認他。
《阿毗昙》跟《成實論》這兩個角度就不一樣的,這個是聲聞乘的,早就有了。其實空有之爭不但在印度流傳的過程有,現在難道就沒有嗎?還是一樣的,所以導師是講兩千馀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存在,這個本來就是事實你否認他幹什麼?
所以我們不應以佛法是一味的,即抹殺此種事實,二千馀年來的空宗與有宗,雖是互相融攝而終于彼此相拒,這必有他的根本不同處,否則爲什麼會有此糾葛不清的對峙現象?
其實導師這裏是非常用心的,他點出一個重點!空跟有的思想在過程中互相的融合,也互相的抗拒,那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導師現在是在啓發問題,這個問題一定有他的根本不同的地方,不然不會糾葛不清,而且是一兩千年來一直是如此的。這個難道沒有原因嗎?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
空宗與有宗,彼此相互攝取對方的善巧而融貫他,印度如此,傳到中國也如此;但無論如何,空宗與有宗的差別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不管你空宗有宗怎麼樣互相的融貫,互相的善巧攝取對方的長處,但問題是有一些差別的東西是不能融貫的一直存在的。因爲這個問題如果你不去發現他,不去從根本去解決他你怎麼融貫怎麼圓融都沒有辦法把這個事實抹煞掉,也不能解決空有二宗的爭論。
此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應該深刻地去認識他,不應該模棱兩可的「將無同」地去融貫他。
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你今天真的要融貫,你要把真的原因找出來,而不是模棱兩可的沒有找到正確的原因,用圓融兩個字把它貫在一起以爲他們沒有問題,這個只是掩蓋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今天找出他真正的差別處在哪裏,爲什麼能互相融攝的地方又不能融攝的地方,那個不能融攝的地方是什麼?真正的原因要把它找出來,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裏。今天我們中國八大宗,各人有各人的角度立場,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你總不能說那都一樣,八大宗都一樣,用這樣隨便一句話把它完全把它就沒事了嗎?我們要清楚同同在哪裏,異異在哪裏,要抉擇清楚才不會糊裏糊塗的。用一句圓融貫通就把所有問題都攪和在一起了,問題不能解決的。
佛說有也說空,說事相也說理性,于空有、事理、性相,應該是相應的、協調的、融合的,而不是對立的、脫節的。佛陀以後,佛弟子都融會空有、性相、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佛法是一味的,怎麼會慢慢有差別。佛陀的時代他當然說理也說空也說有,也說性相,應該都一樣的,很協調融合的,不應該對立脫節才對。但問題是我們很明顯的看到佛陀滅後,他的弟子他親傳的弟子是不是各有不同的傾向和發展。在部派的時期就已經分成二十個部派,爲什麼?導師這裏說後面的這些佛弟子或有所偏重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比如說,導師講叁法印是佛法的根本,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偏重無常的發展跟偏重無我的發展跟偏重涅槃的發展還會引申到後來變成叁大系,重法的跟重律的也會有不同發展,這樣知道意思吧。
因或有所偏重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則空有、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貫上,是可有相對的側重而不應該脫節的。
導師就點出重點!在一味的這個立場上來講,可以相對的側重,這個相對的側重是因時因地因人種種的需要而有所變更的那種方便,這個叫相對的側重,但是不應該脫節,就是不能離開根本。所以我們在上課一直強調佛法的與世不共特質是什麼?我們一定要先把握,這個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不能脫節的!你可以善巧,可以對不同根性的衆生用不同的方法攝受他,但是根本與世不共的特質能變嗎?不能,所以側重是可以的,脫節是不可以的,這個重點一定要明白!
若有了彼此不相融貫的現象,則空有、性相等間,必有其脫節處。
導師現在找出重點那!爲什麼不能融貫?爲什麼會有對立?導師就點出來,這個中間一定有脫節的地方。
這如不是兩方面都錯,那必是其中的一面不對!
好,兩個一爭論起來,很簡單麼,如果一個對一個不對,不然就兩個都不對嗎,就是這麼簡單而已,是不是這樣子。
還有,大小乘佛法,無不說性相、空有、事理的,對于空宗與有宗的分別,不要以爲有宗就只說有而不談空,空宗不談有而只說空,也不要以爲空宗與有宗都談有空而就沒有空宗與有宗的差別。
這個只是導師要點醒我們,關于空宗跟有宗的差別性千萬不要以爲今天判斷他是有宗,那他只談有不談空,判斷他是空宗,那他只談空不談有,不是這樣子的叫我們不要誤會呀。那麼也不要誤會以爲不管空宗有宗都有談空麼都有談有麼,那麼應該空宗跟有宗就沒有差別了,也不要以爲是這樣子,這個先點醒我們那!空宗跟有宗的分別跟判斷有他的內容跟條件,不是這樣差別就能夠隨便講的,這個是重點!
後世學者以中觀的勝義空爲空宗;以說勝義一切空爲不了義的是有宗。但從全體佛法中的空有相對側重去看空有二宗,空有之诤,如一般哲學上的唯心、唯物之爭一樣。如某一唯物論者,有人批評起來,某些地方不能徹底的唯物,還是唯心的。唯心論的哲學家,有些地方也不能徹底的唯心,也有接近于唯物的。佛法中的空有二宗,也有這種的傾向。
導師就用哲學的這一部分來比喻讓我們明白,唯心跟唯物談唯心的就徹底的唯心嗎?就沒有談到唯物的這一部分嗎?不是,談唯物的就不談唯心嗎?就徹底的只有唯物嗎?他說也不是,只要你談得不徹底,還是這一邊多少還會沾上的,並不是講唯心就永遠唯心其它什麼都不談。我們佛法中的空有二宗跟這個意思是一樣有這樣的傾向,也就是說空宗不是只有談空,他更談有,有宗也不是只有談有,他也談空,只是他最後的歸宿不同。我們後面都知道的,談空談有最後歸于有的就是有宗,簡單的講就是這個意思,談有談空最後歸于空的就是空宗,重點是在這裏!不是說談空的就只有談空,談有的就是談有,這個前面我們都談過了,後面還有更多的解釋,但是導師這裏的空有二宗的這種抉擇他有更寬廣的看法,不只是在抉擇我們大乘裏面的空宗跟有宗,他是從整體的佛教,從原始的佛教,到部派到大乘的佛法的流傳,到中國的八大宗都好,他一一的把它抉擇,什麼是空,什麼是有,談得更清楚,這個我們將來會更明白,很重要!
所以可作如下的解說∶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爲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叁法印、叁解脫門的。外道是有我論的,佛法是無我論的,說一切法歸于空寂,這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
我們要分別這個有宗空宗,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用這個共同的分別來加以抉擇。比如說我們佛法最後是歸于空寂,必須符合叁法印的無我法印,那麼所有的外道,他們都執著在神我,或者是大我或者是梵我,都有一個本體實在論。只有佛法跟所有的外道不一樣。其它的宗教也是一樣,差別也是在這裏,所以在這個角度來看,那麼佛教就是空宗了,其它所有的宗教或者是外道他們就是有宗,在本質上在自性的那種認取上差別就在這裏。
不但大乘法如此,聲聞法也如此。所以『法華經』稱佛陀爲「破有法王」。
佛法的與世不共特質,也就是我們…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