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來,去亦無所至。所以第一因是找不到的,真正明白的人只有一句話,順入法空寂滅性。注意聽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我們禅修我講導師只有一句話,“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不過甯靜的契入真理而已”,這句話在講什麼?點點滴滴都在點這個!順入法空寂滅性是不是一樣,所以我常常點大家我們看到的都看到什麼?相,現象的相,鳥飛、雲彩、暴風雨、都看到這個,我們有沒有看到虛空相、寂滅法性。我們今天執著在萬法爲實也是執著在相,而不知道相是如幻緣起無實性。所以導師幹脆講得更清楚一點,此即釋迦教化衆生,解脫生死的唯一甘露味。唯一,沒有第二條路了,後面這句話更重要!
要悟證性空──寂滅,必須從緣起的相續和合中觀察,故佛說∶「要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這句話最重要了!在哪裏下手,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到一個沒有幹擾的地方嗎?最好就是在你的生命五蘊的當下,生命活著的當下,根塵觸的當下,注意聽!故佛說∶「要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後面這個解釋很重要!
後代的某些學者,不知即相續和合以觀察體證不常不斷、導師是在批評一些不同體系的人,某些學者是指某一些思想體系不同理念的人,他不知道,不知道那一個重點,就是剛剛講的這個重點,不知道應該在相續和合去觀察體證,體證什麼?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的無自性空,每墮于靜止的,孤立的,即不離自性妄執的觀察。
我們生命是活著的,不只是我們的生命,一切法都一樣,刹那不住的,也就是我們講的大用流行一樣的,必須在這樣的過程中去觀察,但是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重點在這個地方!不知道無自性空的重要,所以常常從靜止的孤立的而沒有超越自性妄執去觀察他。所以你們想想看,如果我們先執著在有自性,先執著在永恒的不變的那種觀念裏面去觀察他,永恒不變的還會無常變化嗎,還會現出所謂的無常相續相嗎?這個就是重點!
結果,不落多元的實在論,即落于玄想的真常論。
這個就點出重點!只要不破自性妄執,你怎麼樣的去觀察,怎麼樣的修行最後就是什麼,實在論,真常論,都落在這個地方。
依『中觀論』義,不但廣泛的從相續和合中現觀一切法空,更應勝解一切法空而反觀自我(不但是內心),觀無我無我所。
所以我們從大乘的這個角度來看,從中觀的這個立場來看,不但要在相續中看一切法觀察一切法性空無自性,還要更進一步還要體會到內在自我觀無我無我所;從廣觀萬法還要回到內在的自我身心的觀察,最主要的是破無我無我所。
如『中論』說∶「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我執得永息」。我破了,我所就自然會破不執著,只要把我我所破了,熄滅了,那個我執自然就不會再起了。
若但觀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須從法空而反觀到我空。
如果我們今天學大乘法廣觀一切萬法,最後還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來,破我我所,這個執著不破,我執是破不了的,如果只有廣觀萬法,不回到身心來容易怎麼樣,産生這裏講的理在我外的意念。我是沒有了,外面還有一個實在的了,知道意思吧。要注意了!
以我性不可得,故離法執而離我執,由是薩迦耶見不起,無我無我所。
所以真正我的實性不可得明白,你就會離法執,法執一離,我執也離了,這個身見引起的我見也會不起,我我所也才能真正的遠離。
『金剛經』先明法空,也即是此義。生死的根源,即無明,或薩迦耶見,或識;必審觀無自性而離此顛倒戲論,始有解脫分。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從某個角度我們說他是無明,是生死的根本,回到身心的執著性來講就是薩迦耶見,功能性來講就是意識的執取。所以生死的根源不管是從無明、薩迦耶見、識,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的而已,那要破這個生死的根源必審觀無自性而離此顛倒戲論,始有解脫分。不管是無明、薩迦耶見、或意識的執取同樣的只有一個重點!都是自性妄執而引起的。所以必須觀察無自性,離開這樣的顛倒執著,你才有解脫的機會。是不是又重新再點一次,所以我說導師,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一再一再的提醒我們,生死根本是什麼?從根本下手,根本的問題不解決,你枝末的問題搞得再多于事無補了,那無明,薩迦耶見,意識的執取根本在哪裏?自性執,是不是,所以爲什麼要了解緣起無自性這麼重要,再叁一直點都沒有離開這個重點!
觀慧依于禅定,禅定依于戒律,叁學是相依(即增上)而後能得解脫。大乘學者,尤應以菩提願爲依,大悲心爲本,真空慧爲方便,廣行無邊大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資糧,才能圓修止觀加行而頓入空性。這些,別當解說。
導師把這個重點講完了,他又回到一個根本的立場來,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慧觀,打開空慧,但是不是沒有條件的。你必須還要有禅定的功夫是依于定,那麼要禅定也要有戒律的護持,所以導師還是會點出來,叁學,戒定慧叁增上學是不可少的,離開叁學沒有什麼可以解脫的,尤其是今天談到大乘佛法,我們講大乘叁要麼,一切資智相應作義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菩提願爲依,就是要發菩提心,大悲心爲本,要以衆生爲念,不是只有自了還要行菩薩道的,菩提的大願要依大悲心來成就的,真空慧爲方便。
今天沒有空慧只有悲心的話會變成敗壞菩薩,所以這叁者不可缺一,這叫大乘叁要。有這樣叁個條件才能廣行無邊大行,積集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修行不是講緣起嗎?緣起是講條件的,不是沒有因緣沒有條件憑空就忽然間大徹大悟成佛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什麼——福德智慧資糧,不是沒有原因的。今天沒有從利他去積聚一切資糧,你怎麼能成就,所以我們大乘法爲什麼要六度,就是積聚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這些具備了,這些條件有了才有圓修直觀的加行。有這些條件,才能真正的頓入空性。
不要以爲每一個人那麼簡單,不要條件就有了,我聽了就懂了應該不是這麼樣子的,講緣起就要講條件,所以我們自己要注意了,我們學那麼久,聽了這個法那麼好,大家也可以琅琅上口辯也可以辯,論也可以論,爲什麼做不到?要注意呀!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行?你說真正的關懷衆生,你有真正付出嗎?你要破那個我執,你真的有我執看清楚嗎?爲了消滅我執,真正的去勇于去利他有沒有,還是每一個事情還是以自我爲出發點,還是自己的利益爲指,還是自我保護,那這樣子有沒有福慧資糧,大家要注意了!不是理論上都聽一聽我們都懂都解決了,要行,要去做。
今天福德智慧資糧不足你要修圓頓直觀都難,你要加行都難,要頓悟空性更難,大家要注意了!真的是苦口婆心那點點滴滴都在叫我們,導師最後要結束爲什麼要寫這幾句,因爲怕我們衆生那狂妄自大,聽了這個法以爲我就會了,我就懂了,什麼都不幹,又自私、自利、自以爲是、貢高我慢,怎麼修?他還是會回到根本點。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