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13

  ..续本文上一页从来,去亦无所至。所以第一因是找不到的,真正明白的人只有一句话,顺入法空寂灭性。注意听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我们禅修我讲导师只有一句话,“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不过宁静的契入真理而已”,这句话在讲什么?点点滴滴都在点这个!顺入法空寂灭性是不是一样,所以我常常点大家我们看到的都看到什么?相,现象的相,鸟飞、云彩、暴风雨、都看到这个,我们有没有看到虚空相、寂灭法性。我们今天执着在万法为实也是执着在相,而不知道相是如幻缘起无实性。所以导师干脆讲得更清楚一点,此即释迦教化众生,解脱生死的唯一甘露味。唯一,没有第二条路了,后面这句话更重要!

  要悟证性空──寂灭,必须从缘起的相续和合中观察,故佛说∶「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这句话最重要了!在哪里下手,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到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吗?最好就是在你的生命五蕴的当下,生命活着的当下,根尘触的当下,注意听!故佛说∶「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后面这个解释很重要!

  后代的某些学者,不知即相续和合以观察体证不常不断、导师是在批评一些不同体系的人,某些学者是指某一些思想体系不同理念的人,他不知道,不知道那一个重点,就是刚刚讲的这个重点,不知道应该在相续和合去观察体证,体证什么?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的无自性空,每堕于静止的,孤立的,即不离自性妄执的观察。

  我们生命是活着的,不只是我们的生命,一切法都一样,刹那不住的,也就是我们讲的大用流行一样的,必须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观察,但是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不知道无自性空的重要,所以常常从静止的孤立的而没有超越自性妄执去观察他。所以你们想想看,如果我们先执着在有自性,先执着在永恒的不变的那种观念里面去观察他,永恒不变的还会无常变化吗,还会现出所谓的无常相续相吗?这个就是重点!

  结果,不落多元的实在论,即落于玄想的真常论。

  这个就点出重点!只要不破自性妄执,你怎么样的去观察,怎么样的修行最后就是什么,实在论,真常论,都落在这个地方。

  依『中观论』义,不但广泛的从相续和合中现观一切法空,更应胜解一切法空而反观自我(不但是内心),观无我无我所。

  所以我们从大乘的这个角度来看,从中观的这个立场来看,不但要在相续中看一切法观察一切法性空无自性,还要更进一步还要体会到内在自我观无我无我所;从广观万法还要回到内在的自我身心的观察,最主要的是破无我无我所。

  如『中论』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我执得永息」。我破了,我所就自然会破不执着,只要把我我所破了,熄灭了,那个我执自然就不会再起了。

  若但观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须从法空而反观到我空。

  如果我们今天学大乘法广观一切万法,最后还要回到自己的身心来,破我我所,这个执着不破,我执是破不了的,如果只有广观万法,不回到身心来容易怎么样,产生这里讲的理在我外的意念。我是没有了,外面还有一个实在的了,知道意思吧。要注意了!

  以我性不可得,故离法执而离我执,由是萨迦耶见不起,无我无我所。

  所以真正我的实性不可得明白,你就会离法执,法执一离,我执也离了,这个身见引起的我见也会不起,我我所也才能真正的远离。

  『金刚经』先明法空,也即是此义。生死的根源,即无明,或萨迦耶见,或识;必审观无自性而离此颠倒戏论,始有解脱分。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从某个角度我们说他是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回到身心的执着性来讲就是萨迦耶见,功能性来讲就是意识的执取。所以生死的根源不管是从无明、萨迦耶见、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而已,那要破这个生死的根源必审观无自性而离此颠倒戏论,始有解脱分。不管是无明、萨迦耶见、或意识的执取同样的只有一个重点!都是自性妄执而引起的。所以必须观察无自性,离开这样的颠倒执着,你才有解脱的机会。是不是又重新再点一次,所以我说导师,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一再一再的提醒我们,生死根本是什么?从根本下手,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你枝末的问题搞得再多于事无补了,那无明,萨迦耶见,意识的执取根本在哪里?自性执,是不是,所以为什么要了解缘起无自性这么重要,再三一直点都没有离开这个重点!

  观慧依于禅定,禅定依于戒律,三学是相依(即增上)而后能得解脱。大乘学者,尤应以菩提愿为依,大悲心为本,真空慧为方便,广行无边大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修止观加行而顿入空性。这些,别当解说。

  导师把这个重点讲完了,他又回到一个根本的立场来,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慧观,打开空慧,但是不是没有条件的。你必须还要有禅定的功夫是依于定,那么要禅定也要有戒律的护持,所以导师还是会点出来,三学,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不可少的,离开三学没有什么可以解脱的,尤其是今天谈到大乘佛法,我们讲大乘三要么,一切资智相应作义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菩提愿为依,就是要发菩提心,大悲心为本,要以众生为念,不是只有自了还要行菩萨道的,菩提的大愿要依大悲心来成就的,真空慧为方便。

  今天没有空慧只有悲心的话会变成败坏菩萨,所以这三者不可缺一,这叫大乘三要。有这样三个条件才能广行无边大行,积集无量的福德智慧资粮,修行不是讲缘起吗?缘起是讲条件的,不是没有因缘没有条件凭空就忽然间大彻大悟成佛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什么——福德智慧资粮,不是没有原因的。今天没有从利他去积聚一切资粮,你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大乘法为什么要六度,就是积聚我们的福德智慧资粮。这些具备了,这些条件有了才有圆修直观的加行。有这些条件,才能真正的顿入空性。

  不要以为每一个人那么简单,不要条件就有了,我听了就懂了应该不是这么样子的,讲缘起就要讲条件,所以我们自己要注意了,我们学那么久,听了这个法那么好,大家也可以琅琅上口辩也可以辩,论也可以论,为什么做不到?要注意呀!我们有没有真正去行?你说真正的关怀众生,你有真正付出吗?你要破那个我执,你真的有我执看清楚吗?为了消灭我执,真正的去勇于去利他有没有,还是每一个事情还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还是自己的利益为指,还是自我保护,那这样子有没有福慧资粮,大家要注意了!不是理论上都听一听我们都懂都解决了,要行,要去做。

  今天福德智慧资粮不足你要修圆顿直观都难,你要加行都难,要顿悟空性更难,大家要注意了!真的是苦口婆心那点点滴滴都在叫我们,导师最后要结束为什么要写这几句,因为怕我们众生那狂妄自大,听了这个法以为我就会了,我就懂了,什么都不干,又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贡高我慢,怎么修?他还是会回到根本点。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