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了,認爲那些都是都是但中,不是圓中。所以說小乘證但空,就是聲聞乘如果他們悟的只是偏空的話,對我們凡夫來講他是對的,他是已經有證果的,但是對佛菩薩的見解來看認爲這個就不對。佛菩薩要圓滿要圓中,但中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于俗有真空而不執有空,我們在講有講空都不能執著在實有的有跟空裏面,要亦有亦空而悟入中道的意思。
這樣,叁論宗的正義,即中假義。但決不執取中假。如于宗義不能善巧修學的,執中執假,正統的叁論師名之爲中假師。
這裏的意思,因爲叁論宗他還分什麼,古叁論師,就是比較早期的,還有比較後面的,那麼這裏有一個重點!叁論宗的真正的意趣即中假義,但決不執取中假。講空有不執取空有,講中假不執取中假,但是如果對于這些叁論宗的宗義不能完全了解的人,就會執著在中執著在假,所以正統的叁論師就叫這些人叫中假師。
此等學者對中假起定性見,決定說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一旦執著在中假上,那麼就把這個中假就分成定性固定的,爲什麼,因爲他說非有非空才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導師這裏後面就有評論,這是不得中假的真義,不了解真正中假的真義。
所以嘉祥大師呵斥爲 ∶「中假師罪重,永不見佛」!這是嘉祥大師批評的,要知說非有非空是中道,若從依言相待的說明說,非有非空何嘗不是假名?若體悟而有而空,即于有空而徹見實相,有空又何嘗不是中道?
這個就是導師點出的結論的重點!我們今天說非有非空,如果從名言的相待上來說明,說這個非有非空當下就是假名麼,因爲什麼,因爲你用名言來講本身就是假名麼,那麼如果你今天在有,當下就體證他的空,在有空的當下就徹見實相,那這樣講有講空都是中道,是不是這樣子,一個是明白,一個是不明白,不明白的人,你講非有非空才是真的,好,這個非有非空其實還是名言假設的怎麼會是實有的呢,好,真的你了解有的當下即是空,那有的當下你就能見實相啊,那這樣講有講空其實都是中道,也就是說,真的明白的人,真的了解實相的人說有說空都沒有障礙了,他不會執著,不會變成定性,如果沒有真的了解的人,你今天說非有非空,其實你還是執著在假名上,以爲是實在的,還是執著。
嘉祥大師因此約體用而作如是說∶說中道時,非有非空是體中,而有而空是用中;說假名時,非有非空是體假,而有而空是用假。
嘉祥大師以體用來把它說明,我們今天講到中道,真正的中道義,那麼非有非空是體中,講體跟用,而有而空是用中,一個是體講他的體性,一個是講他的用。那麼非有非空都是體假,而有而空都是用假,所以你今天要講他的體、講他的用、講他的中、講他的假,其實只要用這個方式,以體用的方式,你就可以這樣去講,這下面是導師的說法。
但這也不過爲了引導學人作如此說,若肯定執著非有非空爲體,而有而空爲用,也決非叁論者的本意。
這個就是導師的觀念點出重點!你怎麼講還是怎麼樣,只是引導學人的一種方便說,如果你執著,一定肯定的執著,非有非空就是體,而有而空就是用,他說如果這樣真正的講法也絕對不是叁論宗的本義了,也就是說,連這樣的說法你知道他只是什麼,善巧假名說,你不要執著還是實在,執著實在的體用還是執著。
總之,叁論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遠離一切見執的,這應該也就是佛法體證的重心了!
這幾句話就是重點了!真正的叁論宗,真正的叁論宗絕對是跟龍樹菩薩的中觀是一致的,即俗而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在世俗谛裏去見第一義谛,那麼即俗而真,重點是在超越,遠離一切見執!我們今天有很多知見觀念不了解真相,其實我們本身都很執著。我們今天講即俗而真的目的就是要你在俗的當下去超越他,遠離一切見執。什麼見執?實有感,自性見。那這個其實就是我們佛法所有要體證的重點。其實講二谛就舉證了每一個角度來批評,來抉擇,我們就知道如果從這樣二谛的一個觀念來看,我們就知道解釋二谛的方法如果不同,入手如果看法不同,後面的差別就很大。中觀的二谛,唯識的二谛,真常的二谛都不一樣,爲什麼?看法不同。
我們今天學法如果用中觀的中觀見來看二谛,我們很容易就了解佛法的正義。如果用其它的你會發現有很多問題,這裏導師一一替我們抉擇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我們前次上課就講,我曾經問導師的一個重點就是這個地方,如果我們直接把中觀見真的抉擇的非常清楚後面就沒有這些問題。
你知道嗎,爭論了一兩千年,中觀的思想如果一下子就抉擇的很正確後面都沒有這些問題。因爲把中觀的空義當作是沒有斷滅了,今天才有這個問題,中觀一再談強調就是剛剛後面導師一直強調的這些,即俗而真,即俗谛而體會真谛的,即有而名空,當體即空,這個空有是不二的,不是兩邊相對的,明白這些的時候,哪裏有後面這些問題,所以你們看看,今天導師抉擇這些法,《中觀今論》要了解中觀的立場的內容有多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一下子就直接契入中觀的法義,那需不需要象曆史這兩千年來這麼辛苦,這麼爭論,所以導師今天的抉擇非常重要啊!因爲曆史的過程就有這些爭論,這些問題,好,今天把它厘清了,把它抉擇出來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我們現在要學空學有學中假,我們會不會執著,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導師沒有這樣抉擇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我們也很容易犯這個毛病是不是這樣子,今天把它抉擇清楚了,曆史中,過程中,這麼多宗派的理論都爲了這些爭論不休,好,今天導師一一把它抉擇清楚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我們現在學的人就方便多了,是不是,但是如果我們這些重點如果沒有把握,那我們也是白過了,空過了,是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地方我一直強調蠻重要的!《中觀今論》裏面是導師對這些法抉擇的心要都在這一本裏面,所以這一本,平常還是要多下一點功夫了,重點就在空義。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