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有”其实不是相对的而是相成的,但是我们从世俗众生的角度,总是在相对的观念,以为空是偏于一边的,应该是亦有亦空才是对的比较圆满的,就会有这个观念。
三论宗的第二重二谛,起来否定它,说非有非空。
我们就知道三论宗有多重的,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一直破,为什么?因为众生总是在执着里面,在相对的观念里面。今天讲亦有亦空,又讲非有非空,为什么?还要在继续的破,一层一层的破,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们众生总是在相对的观念,今天讲非有非空你就执着非有非空,讲亦有亦空你又执着亦有亦空,只要你一执着他就在一层破,只要你一执着再一层破。
其实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第一重如果明白了需不需要第二重第三重第四重的破,不需要,问题就是第一重我们没有搞清楚,第一重没有了解,才需要又破第二重,又破第三重,又破第四重。我记得过去看方东美教授,他是台湾大学教哲学的,他有谈到三论宗的问题,他是研究华严的,他就很赞美三论宗的这个破,为什么?一层一层破,一层一层的超越,最后面是最完美的,他的书是这样写的。但是在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我们今天对空有的这个观念直接的就明白,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就了解般若的空义,或者是中观的空义,是真的当下就明白,那需不需要再破第二重第三重,第四重,根本不需要,因为你对空义跟有的关系没有搞清楚,所以这里讲,你用世俗的相对观念你来了解这个空的时候,你会执着这个空跟有是相对的空,所以认为他不究竟,才需要怎么样,要非有非空,亦有亦空才是究竟的,好了,那这个空把它变成跟有相对的两边了,一开始就误解了,才需要怎么样再来破一个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因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还是会执着,如果第一重执着,第二重还是会执着,那第三重还是会执着,其实你第一重不执着,第二重会不会执着,不会,根本就不需要第二重的破。
所以这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一样,如果对中观的空义当下能明白的话,后面就不会有障碍了,就不会有问题了。问题是今天所有的宗派,后来的这些体系思想都认为中观不了义,为什么?他认为中观是断灭,那个空是在否定有了,其实我们从今天很多论着,导师一直抉择出来,我们就可以了解一点,大家对中观的空义其实是怎么样?没有了解了,误解了,把它认为他是断灭的,空是没有的,跟有相对的,今天才有这个问题。如果对中观的空义真的明白,空是不碍有,因为空所以能缘起有,那这样空跟有是不二的怎么会有矛盾呢,怎么是相对呢,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了,所以三论宗第二重再起来破,否定他然后说什么,非有非空。
世间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虽不碍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有空而泯绝无寄。
这个我们就知道三论宗为什么第一重二谛二重二谛,然后三重二谛一直下来的原因就在这里。那么这里就讲虽不碍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有空而泯绝无寄。主要还是在这个地方,这个泯绝无寄跟前面讲的悟得毕竟寂灭是一样的,这样知道意思吧。主要的目的还是在这里。
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这决非不圆满,而需要更说双遮(非有非空)双照(亦有亦空)同时的。如说双遮双照同时,依然是顺俗的,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双亦,永远落于世俗的相对中;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衬托出来了,如果说到双遮双照的同时,依然是顺俗的,永远落于世俗的相对中是不是这样子,你前面第一重如果不透,第二重否定,第三重……你这样一重一重下来是不是一样,都是顺于世俗的,观念如果不变都是完全一样的。
竖的,即向上一着而意在言外的。在这些上,三论宗的超绝论而不落入圆融论,充分的表现胜义空宗的特色。
三论宗还是有他特殊的地方,跟圆融的不一样,他这是超绝论不是圆融论,目的是什么,因为这里有一个讲法而泯绝无寄,意还是在这个地方,跟开始要悟得毕竟寂灭这空 的真义是一样的,所以三论宗虽然一层一层的破,只是对于那些还不够了解的人,执着于相对观念的人,还要继续破他的执着,所以非有非空,再来亦有亦空,再来一层一层的破,但是在中国的三论宗很快也就没有继续的承传了,为什么?因为最后还是被天台宗融合了,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三论宗这样的一种论破的方法,他主要还是在什么,“泯绝无寄”,所以是叫超绝论。不是落入中国所谓的圆融论,所以这里呢,导师只是点出三论宗还是表现胜义空宗的特色,所以三论宗应该是属于中观的空宗是一样的,平常所说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离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前面是讲横竖,横跟竖的问题。
第三节 于教中假
再来讲于教中假:古三论师曾提出于二谛与教二谛的名字;教二谛是说明为如何如何的。
比如说佛陀说法,以二谛说法,那么他的内容就是教二谛。那么于二谛是什么?他有两个意思。
于二谛可有二义:一、从佛菩萨安立言教说,于二谛即佛智体悟的不二中道──不二是不碍二的,是教二谛所根据的;那么我们刚刚讲教二谛是说明,二谛的内容是如何如何的,那么这个于二谛是什么,就是教二谛所根据的内容,也就是佛菩萨所体悟的不二中道,也就是他体会的内容,就是于二谛。教二谛就是于二谛的讲说内容。
依于二谛而有言教,即教二谛。于二谛说佛菩萨体会的内容,那么教二谛是于二谛说法的言教,这样子大家就明白了。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依即于二谛,为众生说即教二谛。
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的依二谛的内容就是佛陀所体悟的内容,这个就是所依据的是什么,所依据的二谛就是于二谛。
二、从众生的修学说,佛所说的是教二谛,教二谛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对的,要我们从相对无自性而体悟那离言的绝对的。
这个也是一个重点!佛陀所说的法当然就是名言么,好名言安立的一定是相对的,只要说出语言出来,说话说语言都一定是什么——相对的。因为是名言的安立,只要名言安立一定是相对的。好,那么在这个相对中要怎么办?就在相对去体会他的无自性,然后悟入那离言的绝对,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体会真理,真理是绝对的,是离言句的,不是名言假设施设的。这些离名言绝对的要怎么去体会?就是要我们从相对中一切法包括语言都是相对的,从这个相对中去体会他的无自性,所以要体会绝对要从相对中去体会就对了。
所以佛说的教二谛,说有为令众生了解为非有──有是非实有;这里就讲出重点。佛说二谛,说有为,一切有为法,谈这个有为一切的生灭,种种法是让我们众生去了解非有,非有就是不是实有,有是非实有的意思。
说空令众生了解为非空──空是不真空。
不是真正什么都没有,这几句话很重要!其实我们上课以来一直在讲空义的问题,空性的问题,空有的问题,就是这几句话,重点其实就是这几句话!佛陀在讲有为法,让我们了解所谓的有为法不是真正的实有自性的有了,是非实的,讲空反而是让我们知道,他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不是真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怎么样,能缘起的。
从说有说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离言实相。
那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没有从缘起的这些有为法去观察他,那根本就不可能体悟到所谓的离言实相。这个是一项,我们从中观的空义我们一直在熏习的就是这个观念,所以空不是离有有空,空就在讲有的内涵,讲空又不能离有,离“有”、“空”那什么都不存在了。所以空有本身不是相对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如果用世俗的观念总以为他是相对的是两边,其实不是,这个非常重要!那一再一再导师其实都在阐扬这个理论,让我们明白真正中观的空义,那这样子的话,了解了不会说认为中观是在破一切法,他不是在破一切法,是在成立一切法,因为一切法因为空义故才能缘起,因果才能成立,人间才能够千差万别的存在,才有善恶、才有是非、才能够彰显一切法的缘起相。
这样,以言教二谛──有空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传到江东的三论宗,是侧重于第二重二谛的;以二谛为假名,中道为实相的。
其实真正的中观,二谛,俗谛跟真谛变成什么,假名。而中道才是实相,那如果真正的中观需不需要这样子把它分开,缘起法我们从中论来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而不是二谛作假名另外有一个中道是不是这样子。
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闻有即执为实有,小圣闻空即住于但空。这样的有,于凡夫成俗谛;这样的空,于小乘圣者为真谛,悟得离相而证但空。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大乘佛法都在批评这一点,不管是有是空都是假名了,但是我们众生都执为实有。那这里批评的是小乘,就是讲声闻圣者了,声闻圣闻到空,他认为什么,但空。但空就是偏真的意思了,所以众生执为有就变成俗谛,那么这些声闻者住于但空,以为这样的空就是真谛。所以他们悟得是什么,叫离相,证但空。
此即名为于二谛,即与佛说二谛义不能完美的吻合。
所以这里讲的二谛,于二谛认为不够圆满其实是因为凡夫执为实有,声闻证的只是但空,都不是真正佛陀的真义就对了。
佛说二谛,令众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众生闻有着有,闻空滞空的。
佛陀真正的本怀没有办法了解就对了,佛说二谛要让我们悟真正的中道,不是为了让众生去执着有,也不是去执着空。
三论宗以毕竟空为大用,而宗极在圆中。所以说小乘证但空,对凡夫说是对的,对佛菩萨的圆见中道即不对。学佛者应于俗有真空而不执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三论宗还是以毕竟空为大用,他的宗极目标就是在圆中,不是在但中,反正,我们中国,后面越后面的都讲圆么,都要讲圆中的,绝对不会认为说声闻他们证的就满…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