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论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悟证,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的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道生的顿悟,二、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

  关于这个顿悟的问题,我们中国也是常常有很多不同宗派的理论都有这个互相的在探讨这个问题。导师把这种顿悟的内容来开示让我们明白。他这里讲到道生的顿悟跟禅宗的顿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他认为道生一旦顿悟成佛的时候是一了百了,就解决了成佛了。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忽然间顿悟的,他还是从渐修的过程达到顿悟的,但是当他悟的这个当下,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他的观念是这样子。

  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禅宗的顿悟不一定要前面慢慢的次第的来,他是当下直接就可以顿悟。

  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所以禅宗的所谓顿悟是先悟自己的本心,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是佛性,你当下先悟自己的自心。那么另外一种说法是你悟后还要圆修万行。这两种说法也就是说,先悟本心的后面还可以怎么样,慢慢去圆满的修行。但是道生的顿悟就不一样了,他是前面先渐修的,后面悟的时候一了百了,后面不需要再继续了。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

  这几段蛮重要的,一些争论的问题我们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共见。

  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

  这几句话蛮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那都希望快点悟,自己能快点解脱,但是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所谓大乘法的共义还是要从渐修到顿悟的,也就是说前面一定要有资粮,有的人这一生他一闻百悟,那是过去集聚的资粮,不能说他没有资粮,所以不管是唯识宗或者是龙树菩萨讲的,重点都是让我们明白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梦想悟入空性是不可能的。这个蛮重要的!

  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

  导师在提醒我们资粮不足,悲心不足,这个跟我们大乘的佛法正常道来讲都是条件不俱足的。我们今天如果说悲心不足,那很容易就是落入小乘,证偏空。资粮不足你要成就菩萨的证悟那也不可能。所以导师就讲如果我们今天落于所谓的偏真还算好的,跟外道一样会落入无想外道,比如说悟到无想定,体会到无想定了就以为是了。或者是空见外道以为空,在空的境界就没有了,空无边处,就以为就是了。

  所以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一般有的说无生法忍是七地,有的说是八地。但是,我们从初期的大乘来看,我们要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以前都是在集聚资粮,因为前六度就是六地,那这六度等于都是在还是在集聚资粮一样的。

  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初地。

  初地以前都是集聚资粮,但是初期大乘讲法是到悟无生法忍的菩萨八地,七地以前都是在集聚资粮,这个时候不管是初地还是七地。

  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为小顿悟。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证初地也好,还是这里讲的七地也好,他悟的是悟到空性,遍一切一味相,一切万法,一切所有相,只是一味的,就是空性。所以我们说空性无差别无分别就在讲一味,因为他是一味的,空无相性,这个空性不了即不了,你没有体会永远就是没有办法。一了则一切了,一旦体证了一切你就明白了,一切都解决了。象这种情形也叫顿悟,悟到什么——空性。一旦悟到一切法性的平等相就是无相。所以真正明白空性的人,那你就一切法都明白了,所以一了一切了。如果没有体悟到这里,你根本就是不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半顿的?没有,有没有半悟的?没有。这个也称为顿悟,中国是称为小顿悟。

  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

  所以我们讲虽然你见法了,或者是到八地了,这里的讲法是还没有究竟,你只是体会到平等法性而已。但是缘起的万法,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行菩萨道的大悲愿到这个时候都还没有圆满。

  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

  如果是在初地的话还有十地,如果是在八地的话七地的话,还有后面好几地没有圆满。就像我们讲二到五菩提,你明心见性了还要严土熟生么,那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利济一切众生到圆满。

  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这里讲的以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跟还没有悟以前的渐修的那个事修集聚资粮是不一样的,他已经悟了,跟未悟前的事修是不一样的。

  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前面的根据的是一切缘起的万法,所以叫缘修。悟后是从空性的立场起修的,所以叫性修。

  即与般若 ──称法性慧相应而修。

  所谓的性修,悟后的修其实是从般若的智慧里面于法性相应慧的而起修的。

  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今天真正的大乘的共异就是这样子,应该从渐修到顿悟,然后从顿悟又开始缘修到圆满,这个才是大乘的正常道。那么前面讲的悟,顿悟跟这个正常道的悟哪里不同我们就可以分别了。

  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

  比如说从开头走到一半的地方叫顿悟,然后继续修行到圆满,所以这个顿悟是在修行过程的中间,中间站。

  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是末后的,他是在最后面的,那个顿悟不是在中间的,道生讲的顿悟是在最后的,不是在修行的中间站。

  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也就是修行的开头,最前面的,那么正常的修行顿悟是在中间,道生的是在最后面才顿悟,所以这个点我们就可以分别了。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不管将来是讲道生的顿悟还是禅宗的顿悟,还是大乘正常道的顿悟,你们就可以分别了,什么才是正常的。

  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这里导师就一个判别,正规是什么?悟是在中间,前面福慧资粮都要,后面的广行利他,顿悟是在中间的。那么道生的在末后,禅宗的在最前,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别了。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

  导师把这个悟的内涵也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就是悟圆中,一种就是悟偏真。不够圆满就对了。

  上面曾说到,西藏传有二宗∶一、极无戏论,二、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

  西藏两宗:一是极无戏论,二是现空如幻。那天台宗这个极无戏论跟这个现空如幻就是偏真跟圆中两个了一样了。那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是什么意思?就是真正见到真如的时候是不见一切法,一切法不现的,这个是体证空性的时候,也就是能所俱泯,就在谈这个,不见缘起,不见一切法。那么,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见道的时候不说圆满的,他们都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所以真正只有见道的时候并不是已经圆悟中道了,没有,只是偏真而已,还没有完全的圆满。

  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

  那这样一样不一样,就不一样了,三论宗来讲,他认为大乘佛法本来一悟就是圆中的,怎么会有偏真呢?他因为真正的这个大乘的悟是二谛并观,因为为什么?因为三论宗他们讲的是中观的思想,是二谛并观,是真俗无碍的,真俗不二的。所以他的角度就不一样,他认为如果我们今天学的是大乘法,你不悟就不悟么,要悟的话一定是二谛并观的话,绝对是圆融的怎么会只是偏真呢是不是这样子。但是前面的唯识家他认为见道见真如的时候是不见一切法,这个是证入空性的时候是不见一切法的,月称论师也认为见道的时候不是圆中,不是圆满,那这样差别就不一样了。

  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那导师就从另外一个角度,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来探讨,从龙树的《大智度论》去把它抉择的话,他确实还有这两种,一种是偏中,一种是圆悟的。

  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这个就是将入毕竟空,绝住戏论的部分,将入毕竟空就是悟空性,一切戏论都止息了。

  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

  从根本智出方便智,出来。从空出假的意思,那体证到空性以后,回到世俗来,这个叫方便智。去严土熟生。庄严佛土成熟众生,这个就是行菩萨道的广大行。

  所以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我们大乘佛法讲慧眼慧眼,什么是慧眼?慧眼就是见道,见法…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