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2

  ..续本文上一页了,见实相的智慧了,大乘的慧眼是见道见法的实相慧,这个大家要记得。

  『智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

  不见一切法,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个是见就是体证空性的时候,一切法缘起是看不到了,这个就是跟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一样的道理,跟唯识的见真如不见缘起也是相合的。

  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慧眼见法了,见空性了,一切法是不生的,但是无所不见,这无所不见是什么?就是从空出假了。

  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一切法都已经泯绝了,不再显现,但是由后得智还是可以显现的,从空出假么,虽然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虽然一切法宛然有,但是不再怎么样执着了,泯绝。

  即悟圆中的根据──所以说一切法无所见而无所不见的时候,就在讲什么,圆悟了,空有无碍了,事事无碍了,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可以了解一点,我们刚修行很用功很用功的,慢慢身心了解一切法的如幻非实,慢慢的体证到空性的法义,慢慢你身心会凝聚,对一切法不执着,慢慢那个贪爱执取就淡了,身心自然凝聚,到某个因缘成熟,嗄!你会证入空性的,身心不见的,能所俱泯的,但是体证到空性后永远在空性里面不见吗?不是的,你慢慢的体会到以后,又会回到从空出假,还是会显现一切万法出来。但是这样的时候,你在万法中还会不会执着,不会。所以虽然显现一切,还是一样的泯绝一切,为什么?这个泯绝,后面这个泯绝是不再执着了,不会实有感又生起来的。

  这样的时候,你在万法中跟还没有悟入空性以前是不一样的,没有证入空性以前,一切法总是那么实在,那个实在感,那个贪欲,占有,执取还是会的,但是体证空性以后在万法中你就不会执着,所以说“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也就是禅宗讲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这个时候才是,这个才叫什么——悟圆中。所以从这一点,导师是从这一点作为悟圆中的根据,因为,《大智度论》有谈到这个问题。

  即悟圆中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

  因为龙树菩萨他也是根据《般若经》的空义来抉择的,那么这个《般若经》跟玄奘所译是不一样的。天台宗引『智度论』说 ∶「三智一心中得」,这个问题就是导师跟这个魔宗三,魔宗三他有写《佛性于般若》里面有谈到这个天台宗讲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问题,导师认为,《大智度论》不是说三智一心中得,而是二智,不是三智,因为有一点争论,那么这个问题导师也提出来了。

  天台宗引『智度论』说:「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一般来讲说一切智就是我们讲这个罗汉,阿罗汉的体证的一切智,道种智是菩萨的智,一切种智一般就认为是佛的智,一念顿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考『智度论』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心中得」。就是为了这一句话,因为他说是三智一心中得,导师说不对,是一切智一心中得。这里有一点争论,」。「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智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

  这是导师把它解释的了,因为道智是形相,以道智才能得一切智一切种智,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先有道智,然后最后圆成的是一切智跟一切种智,所以认为《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一切智是指二智而非三智,这个是导师的考证,这里后面有解释,什么叫二智?二智如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这个是菩萨的菩萨位,从道智到种智才能最后体证的是一切种智。

  佛果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谈,总之是圆证的。那么这个导师写这一段就是在解释他前面有所争论的地方,后面才是解释一心中得。

  一、一心中得,龙树菩萨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一、一心,还是有次第的,如一刹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说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

  一心中得,一心,他这里解释还有次第,比如说一刹那中,先生后灭,那么依这个先生后灭把它解说为你先证到般若,体证到法性真性。后面从空出有,后方便智达有。他认为虽然讲一心其实还是有次第,一刹那还有先后,所以先得般若智证真,后面方便智才达有,这样解释是讲一心。

  二、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

  悟的当下叫顿得。但是没有妨碍到前后。也就是说,悟的当下是顿得了,但是用呢,可以渐用。

  这是说∶悟理时,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

  方便是用,般若是体了。这里意思是你悟理的时候,你说只有悟到般若的理还是得到方便的妙用呢?是不能这样分别的。

  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重彼的不同。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

  解释的这些对我们一般人来讲都是不太了解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大体上明白。我们悟的时候,你不能说只有悟到理,或者是悟到妙用,没有办法这样讲。其实他说:圆满的证得都应该都有,但是使用有先后。所以这里用比喻:比如说我们得到多少东西,但是我用的时候可以前后拿出来使用,不必同时使用。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解释跟萨婆多部里面的法义解释有一些类同。为什么?萨婆多部认为,你所得到的体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也就是说,你可以显现出来,也可以部分是不显现出来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一念心中得。

  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论宗以为∶「发心毕竟二不别」的,从最初发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也应该是圆观中道的。

  这是三论宗的讲法,他认为呢,初发心到最后的证悟是没有差别的是相应的是同一的;佛果既然能在一心中得,那菩萨也应该能圆观中道。我们刚刚有讲,三论宗他认为是二谛并观的。是可以圆证的,所以他也认为讲法就是这样,既然一心中能得,那么初发心跟成就的时候是一样的,是同一的。佛果既然一心中能得,那菩萨应该当下也能够圆观中道,他是用这样的理论来成立他自己的说法。

  经中有处说∶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别中作差别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

  导师也就把这个理论用经中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得根本智的时候是证到真如的时候。但是后得智起化众生的方便用,这个是在没有差别中把他作为差别的分别而已,也就是有所偏重的意思,所以约偏重说是顿得渐用。

  所以初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也必是圆悟的。

  我们认为怎么样呢?我们的观行是不是要圆观,缘起性空来讲,如果我们的开始修观行,就是圆观的话,那依他认为顿证悟的时候应该是圆悟的。

  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

  这里的问题不是在大乘的问题,他认为证偏真应该是在小乘的问题,不是大乘里面有问题,他认为大乘学者不应该悟偏真的,应该是圆中的。

  西藏传有二宗──证偏空与圆中,但宗喀巴继承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唯识家说的根本智见真如略同。

  那么,现在是讲西藏。他们传说中也是有两个说法有两宗,也是有证偏真跟圆中的,问题是西藏的宗喀巴大师是很出名的,那么他所继承的是月称论师的传统,所以宗喀巴他们在西藏讲的中观就是所谓的应承派,就是继承月称论师的传统。应承派就是月称论师这一边的,所以从月称论师的传统来看,就不承认见道圆证圆中的,是不可能的,那么跟唯识家讲的也是一样,根本是证真如是一样,但以为,另外除了这个根本以外他有这样的见地,以为怎么样。

  但以为缘起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

  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注意,这个对我们是关系重大的。我们一直讲缘起正见,缘起正见,其实重要就是在这个地方。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也就是说空跟有,性空跟缘起,这两个是没有障碍的是相依相缘的,而不是对立的。所以我们对于缘起性空一定要很深入的去明白他真正的本质跟内涵。了解了这个叫无碍。所以我们对性空跟缘起,缘起就是一切的有么,性空就是讲他的非实无自性。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缘起,缘起跟性空是相依相缘而没有相碍的,明白了这个缘起性空的无碍观。这个无碍观就很重要了,就是我们初修行的人不能缺少的正见。

  这个就是重点了。我们今天要了解佛法,要了解中观义,要了解缘起,要了解性空,这个一定要了解他的无碍,他是相依相缘的,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缘起。缘起跟性空不是两回事,他是相依相缘没有障碍的没有妨碍的这个叫无碍观。性空跟缘起是没有障碍的,这个一定要先明白哦!就是我们学佛法初修行的人一定要先建立的正见就对了。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缘起正见,缘起正见,就是要把这个缘起跟性空的无碍性先明白,这个也就是才叫正见。注意听!如果缘起跟性空的无碍这个本质上内容上我们都不清楚不明白,那不叫正见。所以我们说缘起正见,正见缘起其实这里点出来就是这个重点。

  观空性是不能离开缘起而别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的。

  这是在讲重点,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学,一直重复的让我们更明白。

  同时,性空也是不坏缘起的。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

  我们现在从初修了解性空缘起的道理,知见明白了,正见建立了,就在万法的缘起中去观察他的性空,明白性空是不坏缘起的。“不坏”两个字要注意了,真正的在谈性空不是在破坏一切缘起有,注意听!缘起的万法是不能破坏的,不坏缘起的,这个不坏两个字最重要!

  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在有的缘起法当下即有而知道他的空。因为缘起就无自性,所以知道他空。那么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