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3

  ..续本文上一页个空所以没有妨碍一切缘起的有,那这样子空跟有就没有障碍,这个两边就没有相对,这个叫中道观。空有无碍,不着两边那,这个就是加行观。加行观就是体会到空不碍有,即有而空,这个过程一定要进一步的明白这个叫加行。所以我们在万法中知道一切万法的生起都是缘起的,因为缘起就是性空,所以一切法当体即空。知道空才能缘起万法。缘起万法不能破坏,所以空也不能坏万法,空反而是成立万法,因为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就是加行,过程一步一步的深入,这个叫加行。

  如实悟证时,必须破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是离一切戏论的。

  我们这样的观照,这样的明白这个法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真实的体悟么,悟到什么?我们众生最执着的是实有感的自性见,真正体悟了他的目的是什么,破除我们那个自性见实有感。所以必须离一切戏论。我们讲的两边都是戏论,实有实无了这个两边就是戏论,你一定要离两边离戏论,你才能真正的离开那个实有感的自性执。

  我觉得∶中观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或以为惟自宗能离一切戏论。

  这句话最重要了!中观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我们需不需要说我们修的是最圆最顿的最圆的最圆满的,不需要自夸这一点那,或者认为我自宗我们自己才能够离开一切戏论,他说不需要这样子了。

  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

  我觉得这个虽然是我们一再重复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地方也是把重点又再一次的衬托出来。前面是分析每一宗每一派每一种看法,每一种理论的结构内容,最后导师都会又把重点再一次。如果我们真的一开始就照这样子的空有无碍,缘起与性空是无碍的,那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这个正见后面那个议论就没有了,就没有那些矛盾一大堆了,障碍一大堆了。

  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

  中观者不管是从三论、天台宗或者是藏传佛教里面,只要是讲中观的中论的都是公认这个是重点。

  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功德,福报这一边都不作,方便慧不足,什么叫方便慧?空慧不足,方便慧就是空慧,那么你证入的就是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这个叫什么——偏真。如果你今天功德深广,方便慧又善巧,你体证的绝对是圆满的,圆中,圆满的中道。这个等于导师已经把条件讲出来了,就是在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那各位我们就知道了,你今天要解脱,你要解脱到圆满的中道,般若智慧要建立,方便慧同样要建立,这两个都不能少,这就是福慧双修。今天福慧都不要有,那你今天不管你多用功,你了不起就证入什么,空性而已,到极无戏论的证真而已,证偏真,入空性但是不能从空出假,圆成一切的众生就没有办法了,没有这样的智慧。

  所以一旦证入空性的人,很快就想怎么样——证入涅槃,再见就好,没事了对不对,就是这样子,所以我觉得导师他,他很容易就这样简单的就衬托出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有人就证入阿罗汉就解决了,有人就要行菩萨道,差别就在这里了,这个发心就不同了,所以我们修行啊了解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今天不要讲偏真跟圆中了,可能要证偏真都不容易,为什么?我们是不是连偏真都很难?那为什么?这两个还要俱足,注意听!不要以为只是没有这两个还可以证偏真,那不一定,我跟你讲,没有这两个连偏真都难!

  二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

  今天不管是要证空性或者是要悟圆中,两个都要根据空有无碍的正见。所以没有正见那,你既要入偏真都难,正见最重要啊!即使是八正道前面也是正见那,六度是般若为导,就是在讲这个,同一就是要依据空有无碍的正见,没有这个正见你不可能进入体会的,那么证到的是什么?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注意听哦!你证得的都一样,一定要证得什么——性空寂灭的法性。这是我常常在开示讲的,我们今天要体证的证到什么,寂灭法性,这样知道意思吧。你悟到悟到什么,你证到证到什么,就是寂灭法性。所以修行的路跟目标可以讲都是一样的,问题差别在哪里?根性不同,根性的利跟根性的顿这个抉择于前面加行,还有就是我们的资粮,今天有人一听很快就受用,有人一听怎么听都搞不懂,为什么?这个叫利顿的问题,我们根性的问题,有人来上中观的课,空很棒,马上满心欢喜能接受,能信受,有人听了这个不喜欢,我要到别的地方听别的法。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别,就是根性的问题,利顿的问题,我们过去资粮的问题。

  月称论师等不承认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

  所以月称论师,因为他认为见道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圆顿中道,所以他的主张但渐无顿,只有渐修没有顿悟的,如果是顿悟也是渐修来的了,累积的了。

  然藏传的宝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认有顿渐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的不合。依龙树意,众生根性有利钝,有发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忍的,有发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众生的,甚至有发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

  导师从《大智度论》去探讨的话,认为但渐无顿是不符合的,照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面的记载,他认为众生的根性确实是有利有顿的。为什么?他就说,有人发心以后修行要很多久很多劫,甚至要很久很久才能体证到无生忍,但有的人呢,发心就得到无生忍,就去广化众生了;再有的人发心不但得无生忍还现生成佛。那么,从《大智度论》里三个不同表示有三种不同的顿利,确实顿根跟利根不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难怪有人这一生学了法听了法,很快就悟到无生法忍。有人怎么讲就是进不来,真的确实是这样子,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子。我们出来弘法跟大家结缘也发现这个问题,我讲两次三次,有人就听懂了,有人听一次就很快就明白。有人听十次二十次真的不懂就是不懂,确实是这样子,那我们就知道了这个跟我们的利顿跟我们过去的根性是真的有关系。

  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经的『入定不定印经』,龙树菩萨不过引用经义而已。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所记载的,都是过去有的佛经引申出来的法义,《大智度论》里面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几乎过去所有的经典能用的他都会把重点都会提示。那很多人就会认为,比如说他谈到念佛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他引用其它的经典说到某某问题,每一本经论都有他的主题,所以也就是后面我们中国认为他是八宗共祖。中国不是八大宗么,往前追溯他们的法脉道脉都认为龙树菩萨是他们的祖师,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因为《大智度论》里面几乎什么经典的引论都有,他也谈到净土的问题,也谈到禅的问题,也谈到某某经什么问题,般若的问题,什么问题都有。好了,只要谈到跟他们那一宗的理论有一样的就说龙树菩萨有说某某就是他们的祖师了,我就是发现这个问题,《大智度论》几乎什么过去龙树菩萨以前有的经典的部分能够融摄进去的几乎都有提到这些问题,我想八宗共祖这个问题应该是跟这个《大智度论》有关,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他牵涉的范围很广。

  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

  导师还是要我们明白,我们所谓的利根顿根,其实在我们还没有证悟以前到底有没有积集福智资粮而来分别说的。

  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

  如果你过去没有积很多的福报,智慧的资粮;或者是你的悲心不够,那么你要修行可能要时间长一点,去修习才能得到无生法忍。

  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忍;由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

  这几句话很重要哦!龙树菩萨认为我们释迦牟尼佛他是属于顿根菩萨的这一类的,他没有宣扬说大家要学利根,为什么?他说释迦牟尼佛他是七地得无生忍。由此可知真正的所谓顿根菩萨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的,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要怎么样,经过无数的阿僧祗劫,这个才是反而是我们菩萨道的正常道。我们在上《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课的时候,最后导师讲真正的菩萨正常道是什么?是无量劫的去利益众生。导师要推广的是正常的菩萨道,就是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的。这才是正常道,简单的这个是在讲什么?不要急求近利了,不要这一生就要顿就要圆,那反而不是正常道。菩萨的正常道发心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的,缘苦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发心呢!这一点我个人我非常认同。

  以前的时候我们修学很羡慕顿悟,也很想快点顿。顿悟了我们快点成就了,解脱了,多好。我现在反而不急了,觉得留一点后来人间慢慢熏习好一点,还缘苦众生,真的悲心不足不能成菩萨的。我们怕苦了,怕生死了,隔音之谜了,求到一个圆满的地方去都不会退转,在那边是安养,是很自在。但是请问那边的一日一夜人间是一劫,那边的无量时间才能成佛,才来人间,地球成住坏空不知道几千万次了,那这些缘苦众生谁来缘?那还叫菩萨的正常道吗?所以我现在就不求自己享福了,自在清净了,还是跟导师一样的,愿生生世世来人间,知道吗来这个人间来跟苦难的众生怎么样宣传法音是不是这样子,这个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要多学这一点。

  利根是极难得的,是极少数的。故月称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

  月称菩萨他谈到的这个内容所谓的见道是极无戏论,这个就是在我们讲顿根菩萨的立场,大乘的正常道来说的。

  反之,天台、贤首家,发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说圆…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