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P3

  ..續本文上一頁個空所以沒有妨礙一切緣起的有,那這樣子空跟有就沒有障礙,這個兩邊就沒有相對,這個叫中道觀。空有無礙,不著兩邊那,這個就是加行觀。加行觀就是體會到空不礙有,即有而空,這個過程一定要進一步的明白這個叫加行。所以我們在萬法中知道一切萬法的生起都是緣起的,因爲緣起就是性空,所以一切法當體即空。知道空才能緣起萬法。緣起萬法不能破壞,所以空也不能壞萬法,空反而是成立萬法,因爲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個就是加行,過程一步一步的深入,這個叫加行。

  如實悟證時,必須破除衆生的妄執實有性,所以必是離一切戲論的。

  我們這樣的觀照,這樣的明白這個法目的是什麼?就是要真實的體悟麼,悟到什麼?我們衆生最執著的是實有感的自性見,真正體悟了他的目的是什麼,破除我們那個自性見實有感。所以必須離一切戲論。我們講的兩邊都是戲論,實有實無了這個兩邊就是戲論,你一定要離兩邊離戲論,你才能真正的離開那個實有感的自性執。

  我覺得∶中觀的修行者,不必自誇爲圓證,或以爲惟自宗能離一切戲論。

  這句話最重要了!中觀的修行者不必自誇爲圓證,我們需不需要說我們修的是最圓最頓的最圓的最圓滿的,不需要自誇這一點那,或者認爲我自宗我們自己才能夠離開一切戲論,他說不需要這樣子了。

  總之,行者的悟證,首先要得空有無礙的正見。

  我覺得這個雖然是我們一再重複的,但是我覺得這個地方也是把重點又再一次的襯托出來。前面是分析每一宗每一派每一種看法,每一種理論的結構內容,最後導師都會又把重點再一次。如果我們真的一開始就照這樣子的空有無礙,緣起與性空是無礙的,那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有這個正見後面那個議論就沒有了,就沒有那些矛盾一大堆了,障礙一大堆了。

  這是叁論、天臺以及藏傳中觀者所公認的。

  中觀者不管是從叁論、天臺宗或者是藏傳佛教裏面,只要是講中觀的中論的都是公認這個是重點。

  此時,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證畢竟空性,極無戲論;若功德深廣,方便慧善巧,即能頓悟圓中。

  如果我們今天沒有功德,福報這一邊都不作,方便慧不足,什麼叫方便慧?空慧不足,方便慧就是空慧,那麼你證入的就是畢竟空性,極無戲論,這個叫什麼——偏真。如果你今天功德深廣,方便慧又善巧,你體證的絕對是圓滿的,圓中,圓滿的中道。這個等于導師已經把條件講出來了,就是在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那各位我們就知道了,你今天要解脫,你要解脫到圓滿的中道,般若智慧要建立,方便慧同樣要建立,這兩個都不能少,這就是福慧雙修。今天福慧都不要有,那你今天不管你多用功,你了不起就證入什麼,空性而已,到極無戲論的證真而已,證偏真,入空性但是不能從空出假,圓成一切的衆生就沒有辦法了,沒有這樣的智慧。

  所以一旦證入空性的人,很快就想怎麼樣——證入涅槃,再見就好,沒事了對不對,就是這樣子,所以我覺得導師他,他很容易就這樣簡單的就襯托出來讓我們知道,爲什麼有人就證入阿羅漢就解決了,有人就要行菩薩道,差別就在這裏了,這個發心就不同了,所以我們修行啊了解這些道理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今天不要講偏真跟圓中了,可能要證偏真都不容易,爲什麼?我們是不是連偏真都很難?那爲什麼?這兩個還要俱足,注意聽!不要以爲只是沒有這兩個還可以證偏真,那不一定,我跟你講,沒有這兩個連偏真都難!

  二者同依空有無礙的正見,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徑與目標,可說是同一的,不過因衆生根性利鈍不同,有但證偏真與圓中的差別。

  今天不管是要證空性或者是要悟圓中,兩個都要根據空有無礙的正見。所以沒有正見那,你既要入偏真都難,正見最重要啊!即使是八正道前面也是正見那,六度是般若爲導,就是在講這個,同一就是要依據空有無礙的正見,沒有這個正見你不可能進入體會的,那麼證到的是什麼?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注意聽哦!你證得的都一樣,一定要證得什麼——性空寂滅的法性。這是我常常在開示講的,我們今天要體證的證到什麼,寂滅法性,這樣知道意思吧。你悟到悟到什麼,你證到證到什麼,就是寂滅法性。所以修行的路跟目標可以講都是一樣的,問題差別在哪裏?根性不同,根性的利跟根性的頓這個抉擇于前面加行,還有就是我們的資糧,今天有人一聽很快就受用,有人一聽怎麼聽都搞不懂,爲什麼?這個叫利頓的問題,我們根性的問題,有人來上中觀的課,空很棒,馬上滿心歡喜能接受,能信受,有人聽了這個不喜歡,我要到別的地方聽別的法。爲什麼會有這樣差別,就是根性的問題,利頓的問題,我們過去資糧的問題。

  月稱論師等不承認見道能頓見圓中,此即主但漸無頓。

  所以月稱論師,因爲他認爲見道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圓頓中道,所以他的主張但漸無頓,只有漸修沒有頓悟的,如果是頓悟也是漸修來的了,累積的了。

  然藏傳的寶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認有頓漸二機的。但漸無頓,與龍樹『智度論』(釋往生品)顯然的不合。依龍樹意,衆生根性有利鈍,有發心後久久修行始得無生忍的,有發心即得無生法忍,廣化衆生的,甚至有發心即得無生忍,現生成佛的。

  導師從《大智度論》去探討的話,認爲但漸無頓是不符合的,照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裏面的記載,他認爲衆生的根性確實是有利有頓的。爲什麼?他就說,有人發心以後修行要很多久很多劫,甚至要很久很久才能體證到無生忍,但有的人呢,發心就得到無生忍,就去廣化衆生了;再有的人發心不但得無生忍還現生成佛。那麼,從《大智度論》裏叁個不同表示有叁種不同的頓利,確實頓根跟利根不同。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難怪有人這一生學了法聽了法,很快就悟到無生法忍。有人怎麼講就是進不來,真的確實是這樣子,我的感覺也是這樣子。我們出來弘法跟大家結緣也發現這個問題,我講兩次叁次,有人就聽懂了,有人聽一次就很快就明白。有人聽十次二十次真的不懂就是不懂,確實是這樣子,那我們就知道了這個跟我們的利頓跟我們過去的根性是真的有關系。

  這種思想,見于大乘經的『入定不定印經』,龍樹菩薩不過引用經義而已。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所記載的,都是過去有的佛經引申出來的法義,《大智度論》裏面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幾乎過去所有的經典能用的他都會把重點都會提示。那很多人就會認爲,比如說他談到念佛的問題,西方極樂世界的問題,他引用其它的經典說到某某問題,每一本經論都有他的主題,所以也就是後面我們中國認爲他是八宗共祖。中國不是八大宗麼,往前追溯他們的法脈道脈都認爲龍樹菩薩是他們的祖師,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因爲《大智度論》裏面幾乎什麼經典的引論都有,他也談到淨土的問題,也談到禅的問題,也談到某某經什麼問題,般若的問題,什麼問題都有。好了,只要談到跟他們那一宗的理論有一樣的就說龍樹菩薩有說某某就是他們的祖師了,我就是發現這個問題,《大智度論》幾乎什麼過去龍樹菩薩以前有的經典的部分能夠融攝進去的幾乎都有提到這些問題,我想八宗共祖這個問題應該是跟這個《大智度論》有關,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因爲他牽涉的範圍很廣。

  但此所說的利鈍二根,是以未證悟前有無積集福智資糧而分別。

  導師還是要我們明白,我們所謂的利根頓根,其實在我們還沒有證悟以前到底有沒有積集福智資糧而來分別說的。

  未廣集福智資糧的,或悲心不充,即須長時修習始得無生法忍。

  如果你過去沒有積很多的福報,智慧的資糧;或者是你的悲心不夠,那麼你要修行可能要時間長一點,去修習才能得到無生法忍。

  有因過去廣修衆行,福慧圓具,悲心充沛,故一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甚至有證得圓極的佛果。龍樹以爲釋迦佛是鈍根菩薩,七地得無生忍;由此可見鈍根菩薩,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

  這幾句話很重要哦!龍樹菩薩認爲我們釋迦牟尼佛他是屬于頓根菩薩的這一類的,他沒有宣揚說大家要學利根,爲什麼?他說釋迦牟尼佛他是七地得無生忍。由此可知真正的所謂頓根菩薩就是我們現在所要的,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要怎麼樣,經過無數的阿僧祗劫,這個才是反而是我們菩薩道的正常道。我們在上《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課的時候,最後導師講真正的菩薩正常道是什麼?是無量劫的去利益衆生。導師要推廣的是正常的菩薩道,就是不畏生死,不住涅槃,願意生生世世來人間利益衆生的。這才是正常道,簡單的這個是在講什麼?不要急求近利了,不要這一生就要頓就要圓,那反而不是正常道。菩薩的正常道發心生生世世來人間利益衆生的,緣苦衆生,這個才是真正的菩薩發心呢!這一點我個人我非常認同。

  以前的時候我們修學很羨慕頓悟,也很想快點頓。頓悟了我們快點成就了,解脫了,多好。我現在反而不急了,覺得留一點後來人間慢慢熏習好一點,還緣苦衆生,真的悲心不足不能成菩薩的。我們怕苦了,怕生死了,隔音之謎了,求到一個圓滿的地方去都不會退轉,在那邊是安養,是很自在。但是請問那邊的一日一夜人間是一劫,那邊的無量時間才能成佛,才來人間,地球成住壞空不知道幾千萬次了,那這些緣苦衆生誰來緣?那還叫菩薩的正常道嗎?所以我現在就不求自己享福了,自在清淨了,還是跟導師一樣的,願生生世世來人間,知道嗎來這個人間來跟苦難的衆生怎麼樣宣傳法音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是很了不起的。我們要多學這一點。

  利根是極難得的,是極少數的。故月稱約一般說,但承認見道的極無戲論,也就是約大乘正常道說的。

  月稱菩薩他談到的這個內容所謂的見道是極無戲論,這個就是在我們講頓根菩薩的立場,大乘的正常道來說的。

  反之,天臺、賢首家,發揮圓觀圓證,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說圓…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