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P4

  ..續本文上一頁漸的修習。

  從大乘的正常道來講,如果他是大乘普遍真正的根性。那麼反過來看,我們中國的天臺或者是賢首講的是圓觀圓證,那麼這個立場的話就不是一般的行者所能到達的了。所以雖講圓觀圓證到最後還是不能不說什麼圓漸的修習,還是要漸的,不是只有頓的。

  禅宗的祖師禅,本是主張一悟百悟而徹底圓滿的;但結果也還是安立叁關,次第悟入。

  導師就點出一個重點!不管是天臺賢首講圓頓,最後還是圓漸。那麼禅宗的祖師禅講一了百了,但是最後爲什麼還要安立叁關,破出關還要重關,牢關還是要次第一關一關的悟入,那這樣講起來還是漸那。

  故見道的圓證空有無礙是可能的,而事實是不易做到的。

  在理論上我們在見道的時候就能夠證到圓證的。空有無礙在理論上講是可以的,也可能的。但是事實上,要做到事實上是不容易的,導師這裏就點出一個重點!真正的修行不要講理論上的圓又頓,而事實上要做到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玄學家每輕視直證畢竟空寂,大談理事無礙,體用不二,何曾知道實踐的事實如何,不過徒憑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錯覺,和人爭勝而已!

  這個地方導師告訴我們不只是我們中國講圓講頓,包括玄學家玄學,他們談的都是最高的理論,事理無礙了,體用不二了,而輕視直證畢竟空寂,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空寂的話這樣的見法是比較切實的了,如果說直接就事理無礙,體用不二,他說這個事實上在實踐上真的是這樣子嗎?

  導師不客氣的就講徒憑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錯覺在跟人家爭勝,其實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啊!

  事實上要修正哪裏是這麼容易呢!所以體證法性空寂然後在事上還要怎麼樣——漸修的,一步一步的圓滿的,不是當下直接就事理無二,事理無礙,體用不二,理論上是可以,利根是可以,但是利根是少數又少數的人那,包括我們佛陀都是頓根菩薩,你說幾個人是真正的利根。這個重點也是要我們明白,中國的佛教天臺宗賢首都是講最圓滿的最高超的,事事無礙的,其實呢,還是講圓漸,慢慢還是一步一步來的並不是一下子就頓的,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其實從《阿含經》裏面也有談到這個問題,佛陀也說是漸修的,還是要漸修的,先得法住後得涅槃還是要漸修的。

  第二節 緣起空有

  

  體悟中道,要先有緣起空有無礙的正觀,這已如上所說。但于緣起正觀的修習,從來的佛教界,有兩大類∶

  今天要悟到中道一定要先在緣起上空跟有兩邊的無礙,有這樣的正觀才能體悟中道,但是在佛教界導師就點出來有兩大類:

  一、『阿含經』等,要先于緣起因果,生死還滅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後從緣起相有而觀察性空。如經說∶「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阿含經》這個主要是在談聲聞乘的這個修法來講,我們今天要得到中道的體悟,一定要先在緣起的因果上,生死的還滅上,在理論上,在道理上一定要先有很深刻的理解,然後在緣起相的一切有的當下去觀察他的性空,所以他講先得法住後得涅槃。法住就是因果的事理,還滅的現象,這些理論道理都要先切實的明白,然後才從一切萬法的緣起相上才去觀察他的性空。所以他先建立的是法住,後面才證入所謂的涅槃。在佛法來講是比較普遍根本性的講法都是這樣子。

  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爲門,所以發心即觀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來的主張。大乘佛法的發心即觀八不,觀諸法本不生,依中觀者說,性空要于生死輸回──緣起因果中去了解,要從即空的緣起中去觀察即緣起的空,決非離緣起而談不生。若于緣起沒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也必是不正確的,會發生極大的流弊。

  大乘佛法本來就是以本性空爲門,什麼叫本性空?就是說一切法他的一切都是由緣起而有,那麼緣起而有的,只要是緣生的都是一切法本來就是空的,所以大乘佛法講的空是一切法本來就空,不是我們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成空的,這個叫本性空。自性空都是一樣的,大乘佛法他直觀直接契入的就是這一點,直接契入一切法的空性,當體當下就是空。因爲一切法都是緣起的,都是緣生的,只要是緣起緣生的都是條件的組合,當下就是空,無實性故。所以本性空是說本來就空的意思,大乘佛法是以本性空爲門。

  那麼,如何發現他的本性空,以中觀來講就觀察八不。八不就照中觀的理論來講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出。其實悟的就是無生,就是本性空,所以這裏也點出說禅宗先悟本來的主張。什麼叫本來?一切法的本來就是本性空,所以爲什麼我們說直接契入的是諸法本不生,觀察八不的目的也是在這裏,不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本性空是一樣的。但是這裏有一個重點點醒我們,以中觀的立場來說真正的要體證性空要從哪裏去體會?就是在生死輪回緣起因果中去了解的,這個很重要!從一切法的當下我們在生死輪回的一切緣起因果上,是在這裏去了解的,進一步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即空的緣起中爲什麼能緣起?因爲一切法本空,一切法緣起故空。所以從空的緣起中去觀察緣起的空,不是離開緣起而談不生,因爲緣起才不生,若于緣起沒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這句話很重要!

  對緣起的事相因果現象我們都不了解他的內涵,那麼要體悟真正去體會這個空性,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空性不是離開一切緣起的萬法而有的,就是在一切緣起的萬法中,緣起的萬法的展現中,遷流變化中,從這個地方才能夠體會空性的。離開緣起的萬法如果有空性可得,那麼空性跟緣起就兩個完全不相幹的事了,所以性空就是在談緣起,緣起就在顯性空,他是不二的。所以如果對緣起沒有深刻的了解,要體悟空性絕對不可能的。如果你會體會那也是不正確的,也就是會産生所謂的流弊了就是在這裏。什麼流弊呢?都對空義誤解了,以爲什麼都沒有了,不知道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爲空才能緣起萬法。所以因爲性空一切因果法則才能成立,那很多人以爲空反正沒有實在性,那就沒關系了,喝酒的照喝,抽煙的照抽,人間的欲望照來,那這樣子的話懂空嗎?把空義解釋好象什麼都沒有了,那就不懂緣起也不懂空,就會産生這樣的弊端。所以導師後面就舉證了。

  我在重慶,曾與太虛大師談及∶一般學佛者談悟證,每以爲悟得清淨解脫,于因果事相,視爲無所謂,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見。

  這個就是重點!那一天,有一位居士打電話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他有一位朋友,也是聽了這些帶子,聽了緣起法空義,以爲空反正就是非實沒有什麼關系,煙照抽,他說他不知道怎麼跟他講,就是有這個問題。很多人聽了空義往往都誤解了,把它解釋爲空就表示跟有相對的,是破有,好象什麼都沒有,這觀念完全是誤會了空義,就會産生這樣的弊端。所以導師就點出一個重點!這個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我們要小心那!以爲悟得了清淨解脫,那麼因果事相就無所謂了,變成不落因果了,他說這樣是邪見的。禅宗中也有一個公案大成就者是不是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不落因果就變成斷見變成邪見。所以有五百世當狐狸的這個公案。大家要注意,就是在談這個。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爲空才能緣起的萬法而流轉,才會有因果法則的成立,所以真正的空才能成立因果,絕對不是不落因果,所以空不是在破有,是在成立一切有。

  大師說道∶就是太虛大師就說了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極用功禅觀,而每天必吃田雞。我們講的那個田雞,就是那個青蛙,不是青蛙應該叫水蛙,象這種田雞和尚就是這樣,他禅觀很用功,問題是他也解釋錯了別人責他不該殺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那這個空是什麼空?空空洞洞的了,心空空洞洞的狀態了,這個哪裏是真的懂得空義。

  但田雞和尚到底是錯的,一切皆空,爲何吃田雞的惡習不能空?真的空了,你那個習性爲什麼空不掉?所以我說∶依阿含經意∶「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修行取證性空解脫,必需依世俗而入于勝義,也即龍樹菩薩所說∶「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

  我們一直重複的都提到這個重點!其實導師是很用心的,重點一再的提示,我想我們聽了無數次了,大家這個地方應該相當明白的,我們修行絕對要落實,今天對法義內容不夠明白透徹的話,我們很容易自以爲是隨便去判斷,如果我們一再的談到先得法住後得涅槃,一再的了解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谛,這樣的理念一再一再的提起來,我們一再一再的明白的話,我想我們就不會去犯這樣的過錯。

  田雞和尚對緣起因果缺乏正確的勝解,所以不能即緣起而觀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墮于邪見。

  不能即緣起而觀空。緣起就是萬法麼,就在萬法的緣起因果當下,事相的當下去觀察空性。田雞和尚他是在打坐的時候用意念去觀空,把它想成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這樣叫觀空嗎?這個不是即緣起而觀空性,這個是從知見以外的用意識的去觀空那完全是不一樣的,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以爲空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空才成立因果緣起,這個重點我們一再的明白以後就要更小心那!

  他那裏能正見空,不過是落空的邪見。大師以爲∶確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觀,因爲生死輪回的因果道理,不容易了解。

  我們學大乘法的這個地方就要更注意了!爲什麼要先修理觀?因爲對于輪回的生死因果的道理不容易了解,所以在理論上一定要先建立,事理一定要先明白。

  如有相當禅定的體驗,即使不能正確,也可以使之于因果緣起深信不疑。

  如果你還有一點修行的功夫對禅定的功夫還有一點經驗跟體驗的話,就不會只有在觀念上自以爲是了,稍微有一點禅定的經驗就比較落實一點,不會只是觀念上自以爲是。

  不過,弊從利生,一般從空而入,每每忽略緣起,流弊極大。

  這一點導師一再的點醒我們,談空不正確,弊端很大,所以說我們執著有,我們會用空來破還有救,…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