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P5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執著空反而斷滅了,那什麼人都救不了,沒有藥可以醫,所以導師還一再的點醒我們,其實真正的空前面一再講,從緣起的萬相事相上去理解才能透入的。所以先要明白緣起的有,也才能體會到性空的空,不了解緣起的有就不可能體會真正的性空,所以直接從空入,忽略緣起的就容易産生流弊,也就是在這裏。那麼從這裏我們就知道了,先得法住智的重要了!

  關于這,佛法的正常道,應先于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再依緣起而觀空;或先觀性空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

  這個點出重點!所以我們今天學大乘法的正常道,談空不是什麼都不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緣起的因果法則。但這裏面的一切善巧都要明白,再依緣起再來觀空,這樣才不會出事;或先觀性空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好,反過來講你能夠觀性空,那麼就不會妨礙到緣起的有,就是因爲緣起才觀性空,其實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什麼,一體兩面的,從這邊觀出來也可以,從這邊觀回去也可以,就是不要把緣起跟性空打成兩截就好。緣起才有性空,性空才能緣起,那這樣子就不是分割成兩邊,這個很重要!離緣起不可能有性空的體會,如果不是性空也不能緣起,所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絕對不能分割,這個一定要明白!

  總之,「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因此,『中論』的抉擇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詳談正觀緣起,遠離邪見。如離緣起而說修說證,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

  這個地方我們也要注意!緣起他展現的就在我們生命中的萬法,當下一切萬法,如果離開我們當下的萬法來談緣起,然後要修到所謂的證果,他說如果離開這些現象萬法的因果法則,緣起的這些現象去說到所謂的證,那就是離緣起以外另外有所體會了,他說如果是這樣子,那會跟外道一樣,爲什麼?外道是離萬法以外有一個實在的本性,或者是實在的什麼靈魂,或者叫我,那跟外道一樣,我們佛法講的性空,講的空性,是不離萬法緣起的當下在說的,不是離開萬法另外有個性空的實在的東西存在,這個就是重點!這個就是我們佛法與外道不共的特質就在這裏,依有而名空,依緣起而體會性空,而不是離開萬法有一個實在的存在,形而上的存在,那個叫性空的東西,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就是重點那!所以說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離開緣起說修說證跟外道一定會一樣的,就失去了我們佛法真正的宗旨了。導師一再都點這個重點!

  

  第二節 相有與性空

  

  緣起的相有與性空,試爲分別的解說;先說緣起相。

  前面是講大題目了,再來就是分析他的內容,這一章很重要!因爲跟我們前面談的一些主題都是一樣的,但是在最後的時候,再把內容再把它襯托出來,我覺得這個太好了。

  泛論緣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

  廣泛的來談緣起最普遍的就是我們常常談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此故彼的關系就表示——相依相待。因爲有此才有彼麼,因爲有這才有那。這就表示他是相依相待的,有因果的關系,那麼我們就知道了緣起就不離開相待而有,是不離因果性的。這個重點就已經襯托出來了。

  在廣泛的緣起論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緣起,依此說明生死流轉的因果律與還滅的空寂律。

  十二支緣起順著這樣流轉的話,那就是我們講的因果律麼,無明緣行,行緣識,因爲有前面的這個因,後面所緣才會産生一個現象出來,那麼這個就是相順著這樣流轉,所以我們這個叫流轉。那麼還滅,我們叫它還滅門。如果無明滅行就滅,行滅識就滅,因滅果就滅。流轉是有他的環環相扣的必然性,也隱含著有必歸于滅的空寂性,這個是必然的,所以一個叫流轉,一個叫還滅;一個展現的是因果,一個體證的是還滅空寂,這個就襯托出兩邊的妙用。

  生死的根本是無明,這是學佛者共同承認的。無明,即于緣起的道理─ ─因果、性相等,不能如實了達而起錯誤的認識。

  十二緣起最重要就是第一個無明。無明是什麼?就是從緣起的道理,他的因果性,他的性,他的相,我們不能如實的了解而起了錯誤的認識,這個叫無明,既然從因果的現象性跟相的關系沒有辦法了解,那就憑我們個人的感覺、習性、傳統的觀念造成了錯誤的認識,也帶來錯誤的行爲才會起惑造業。

  此即十二支中初支的無明,以無明爲根本而有生死流轉的十二有支。

  所以只要是還沒有對真理實相了解的人那都是跟無明相應的,只要是跟無明相應的,那你就逃不了生死流轉的相續作用,這緣起的十二支必然是這樣子的在運作。由于我們的無知,我們的意識作用,根塵觸的時候産生實有感就愛取了,就造成後有的業力了,那生死就不斷那。

  所以障于實事真理的無明,即生死根本,煩惱的元首,爲叁乘所共斷的煩惱,不是習氣所知障。

  導師這裏就點出幾個重點!我們一般人常常談,無明是生死的根本;那有人認爲我執是生死根本;有的認爲“識”是生死根本。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裏如果明白了,你就了解了,所以障于事實真理的無明,即生死根本,煩惱的元首,這個是我們叁乘所共斷的煩惱,不是習氣所知障。習氣跟過去的認知的問題不是只有這個,其實真正的問題就是無明,不了解真相。

  依中觀者說∶這即是十二支中的無明。如『七十空性論』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

  其實性空論只是把無明點出來了。因緣所生的法如果分別心以爲他是實在的,他說這樣就是無明,就會相續的十二支的輪轉就會開始了;如果真正的見道了而了解他是性空無自性的話,那無明就不會生了,這個時候就是無明滅了,那麼後面的十二支緣起的也隨著他滅,那麼這個就點出一個重點!因緣所生的萬法,你只要以爲他是實在的真實的,你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分別,那麼,你就是從無明而産生的,如果能見到他的緣起是空性而無自性,無明就不會生了,無明就滅了,那這個就點出一個重點那!

  所以我們說破無明從哪裏破,從緣起的萬法如何去觀察他非實,他不是實在的。我們今天對一切萬法感受是這麼的真實,所以我們才會染著,才會起貪愛,爲了占有,爲了愛取造很多業麼,那個執取就是業力,這裏點出一個重點!我覺得這個確實是如此的。今天如果不知道緣起的如幻,也不知道他的性空,你一定認爲他是實在的是真實的,就在這裏才流轉相續呀!如果真的知道一切法,他是緣起無自性是空是非實的,是刹那生滅不住的,那你對這些萬法還會染著還會執取嗎?所以無明破了,後面十二支流轉就會停止了。

  此說∶執因緣法爲實有性,即是無明,由自性的執著──無明爲首,引生一切煩惱,由煩惱而造業,故有生死流轉。

  那這樣緣起的十二支的問題我們不就知道最重要是無明的問題了,無知對真相不了解了,對一切法的真性不了解了,就是由這個引起的。處處讓衆生知道緣起的當下即是空性那麼就有多重要,你們就知道在《阿含經》裏面就是要讓我們了解一切法怎麼樣——無常,從無常去觀察,他是刹那生滅的,也知道他非實不是永恒的,不是不變的,那麼大乘法也是一樣,從緣起知道一切性空無自性,非實,直接契入的是什麼,也是法性空寂呀,其實都是一樣的。

  反轉來說,不執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無明不生,無明不生即一切煩惱不起。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滅」。衆生生死由于無明,破除無明即解脫生死。

  這個是重點那!聲聞從一切法尤其是我們的五蘊去觀察,直接從身心去觀察,知道一切從因緣生的都是無自性,生滅不停的,刹那不住的,目的也是在破這個無明的實有的執著。大乘直接從法性的空寂進去體會,知道一切法的當體即空,也是非實的,直接契入無生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結論就是這幾句話,我們衆生的生死就由于無明而有,不了解真相而已,那麼把這個無明破了,你的生死解脫也就解決了。就是這麼簡單。問題是我們對一切的萬法跟我們身心習習相關的都這麼執著。原因是什麼?是這麼實在,沒有辦法看到他的空性非實,其實只有這個問題而已。

  我們修行大家用了很多的時間很用心,爲什麼不受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扪心自問,其實很容易就在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麼,我們有沒有真的把我們的身心五蘊看透了,他真的是刹那不住緣起如幻,是不是真的非實,是不是必歸于滅,我們有沒有很正確的去體會,我們周遭的跟我們有關系的所謂我所是不是也實在的這麼真實感,一定要等壞了,滅了你才知道他非實嗎?東西壞了,你知道他沒有辦法壞了真的壞了,你才不得已很苦,不得已還不忍舍。

  那我們的解脫解脫在哪裏?就在萬法的當下就要看到他的非實,你那個執著就在萬法的當下才能超越,不是等東西壞了,真的要死了,無可奈何了只能無奈了,這樣怎麼能解脫呢?那個染著是不會斷的,那個業力是不會斷的,一定要在活的時候,你要超越他知道他的非實,知道他的無常性,知道他的種種對我們的障礙跟引起我們執著的那個是什麼要看清楚。如果體會不到,你怎麼修?沒有用,還是不受用,所以我一直強調他不是修來的,是要明白真相體悟到真相的時候你就不執著了,你那個真相不能看清楚,那個染著力你斷不了,這個真的是很重要的!

  【中論】的「觀緣起品」,也如此說。所以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屬煩惱攝,即執我執法的無明,不是習氣,也不是所知障,佛與聲聞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脫。

  這幾個重點大家要把握!十二緣起中的無明屬于煩惱攝,即是執我執法的無明,不是習氣也不是所知障,佛與聲聞都一樣要破除他,方得解脫,煩惱攝不是習氣跟所知障,這個重點我們要注意。

  有些經中,說薩迦耶見是生死根本。

  這裏大家就要注意了!前面講到無明是生死根…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