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渐的修习。
从大乘的正常道来讲,如果他是大乘普遍真正的根性。那么反过来看,我们中国的天台或者是贤首讲的是圆观圆证,那么这个立场的话就不是一般的行者所能到达的了。所以虽讲圆观圆证到最后还是不能不说什么圆渐的修习,还是要渐的,不是只有顿的。
禅宗的祖师禅,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也还是安立三关,次第悟入。
导师就点出一个重点!不管是天台贤首讲圆顿,最后还是圆渐。那么禅宗的祖师禅讲一了百了,但是最后为什么还要安立三关,破出关还要重关,牢关还是要次第一关一关的悟入,那这样讲起来还是渐那。
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
在理论上我们在见道的时候就能够证到圆证的。空有无碍在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也可能的。但是事实上,要做到事实上是不容易的,导师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真正的修行不要讲理论上的圆又顿,而事实上要做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这个地方导师告诉我们不只是我们中国讲圆讲顿,包括玄学家玄学,他们谈的都是最高的理论,事理无碍了,体用不二了,而轻视直证毕竟空寂,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空寂的话这样的见法是比较切实的了,如果说直接就事理无碍,体用不二,他说这个事实上在实践上真的是这样子吗?
导师不客气的就讲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在跟人家争胜,其实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啊!
事实上要修正哪里是这么容易呢!所以体证法性空寂然后在事上还要怎么样——渐修的,一步一步的圆满的,不是当下直接就事理无二,事理无碍,体用不二,理论上是可以,利根是可以,但是利根是少数又少数的人那,包括我们佛陀都是顿根菩萨,你说几个人是真正的利根。这个重点也是要我们明白,中国的佛教天台宗贤首都是讲最圆满的最高超的,事事无碍的,其实呢,还是讲圆渐,慢慢还是一步一步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顿的,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其实从《阿含经》里面也有谈到这个问题,佛陀也说是渐修的,还是要渐修的,先得法住后得涅槃还是要渐修的。
第二节 缘起空有
体悟中道,要先有缘起空有无碍的正观,这已如上所说。但于缘起正观的修习,从来的佛教界,有两大类∶
今天要悟到中道一定要先在缘起上空跟有两边的无碍,有这样的正观才能体悟中道,但是在佛教界导师就点出来有两大类:
一、『阿含经』等,要先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后从缘起相有而观察性空。如经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阿含经》这个主要是在谈声闻乘的这个修法来讲,我们今天要得到中道的体悟,一定要先在缘起的因果上,生死的还灭上,在理论上,在道理上一定要先有很深刻的理解,然后在缘起相的一切有的当下去观察他的性空,所以他讲先得法住后得涅槃。法住就是因果的事理,还灭的现象,这些理论道理都要先切实的明白,然后才从一切万法的缘起相上才去观察他的性空。所以他先建立的是法住,后面才证入所谓的涅槃。在佛法来讲是比较普遍根本性的讲法都是这样子。
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为门,所以发心即观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来的主张。大乘佛法的发心即观八不,观诸法本不生,依中观者说,性空要于生死输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要从即空的缘起中去观察即缘起的空,决非离缘起而谈不生。若于缘起没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也必是不正确的,会发生极大的流弊。
大乘佛法本来就是以本性空为门,什么叫本性空?就是说一切法他的一切都是由缘起而有,那么缘起而有的,只要是缘生的都是一切法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大乘佛法讲的空是一切法本来就空,不是我们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空的,这个叫本性空。自性空都是一样的,大乘佛法他直观直接契入的就是这一点,直接契入一切法的空性,当体当下就是空。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的,都是缘生的,只要是缘起缘生的都是条件的组合,当下就是空,无实性故。所以本性空是说本来就空的意思,大乘佛法是以本性空为门。
那么,如何发现他的本性空,以中观来讲就观察八不。八不就照中观的理论来讲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出。其实悟的就是无生,就是本性空,所以这里也点出说禅宗先悟本来的主张。什么叫本来?一切法的本来就是本性空,所以为什么我们说直接契入的是诸法本不生,观察八不的目的也是在这里,不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本性空是一样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重点点醒我们,以中观的立场来说真正的要体证性空要从哪里去体会?就是在生死轮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的,这个很重要!从一切法的当下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一切缘起因果上,是在这里去了解的,进一步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即空的缘起中为什么能缘起?因为一切法本空,一切法缘起故空。所以从空的缘起中去观察缘起的空,不是离开缘起而谈不生,因为缘起才不生,若于缘起没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很重要!
对缘起的事相因果现象我们都不了解他的内涵,那么要体悟真正去体会这个空性,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空性不是离开一切缘起的万法而有的,就是在一切缘起的万法中,缘起的万法的展现中,迁流变化中,从这个地方才能够体会空性的。离开缘起的万法如果有空性可得,那么空性跟缘起就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了,所以性空就是在谈缘起,缘起就在显性空,他是不二的。所以如果对缘起没有深刻的了解,要体悟空性绝对不可能的。如果你会体会那也是不正确的,也就是会产生所谓的流弊了就是在这里。什么流弊呢?都对空义误解了,以为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空才能缘起万法。所以因为性空一切因果法则才能成立,那很多人以为空反正没有实在性,那就没关系了,喝酒的照喝,抽烟的照抽,人间的欲望照来,那这样子的话懂空吗?把空义解释好象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懂缘起也不懂空,就会产生这样的弊端。所以导师后面就举证了。
我在重庆,曾与太虚大师谈及∶一般学佛者谈悟证,每以为悟得清净解脱,于因果事相,视为无所谓,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
这个就是重点!那一天,有一位居士打电话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他有一位朋友,也是听了这些带子,听了缘起法空义,以为空反正就是非实没有什么关系,烟照抽,他说他不知道怎么跟他讲,就是有这个问题。很多人听了空义往往都误解了,把它解释为空就表示跟有相对的,是破有,好象什么都没有,这观念完全是误会了空义,就会产生这样的弊端。所以导师就点出一个重点!这个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我们要小心那!以为悟得了清净解脱,那么因果事相就无所谓了,变成不落因果了,他说这样是邪见的。禅宗中也有一个公案大成就者是不是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不落因果就变成断见变成邪见。所以有五百世当狐狸的这个公案。大家要注意,就是在谈这个。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空才能缘起的万法而流转,才会有因果法则的成立,所以真正的空才能成立因果,绝对不是不落因果,所以空不是在破有,是在成立一切有。
大师说道∶就是太虚大师就说了普陀山从前有一田鸡和尚,极用功禅观,而每天必吃田鸡。我们讲的那个田鸡,就是那个青蛙,不是青蛙应该叫水蛙,象这种田鸡和尚就是这样,他禅观很用功,问题是他也解释错了别人责他不该杀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那这个空是什么空?空空洞洞的了,心空空洞洞的状态了,这个哪里是真的懂得空义。
但田鸡和尚到底是错的,一切皆空,为何吃田鸡的恶习不能空?真的空了,你那个习性为什么空不掉?所以我说∶依阿含经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需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义」。
我们一直重复的都提到这个重点!其实导师是很用心的,重点一再的提示,我想我们听了无数次了,大家这个地方应该相当明白的,我们修行绝对要落实,今天对法义内容不够明白透彻的话,我们很容易自以为是随便去判断,如果我们一再的谈到先得法住后得涅槃,一再的了解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义谛,这样的理念一再一再的提起来,我们一再一再的明白的话,我想我们就不会去犯这样的过错。
田鸡和尚对缘起因果缺乏正确的胜解,所以不能即缘起而观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缘起,堕于邪见。
不能即缘起而观空。缘起就是万法么,就在万法的缘起因果当下,事相的当下去观察空性。田鸡和尚他是在打坐的时候用意念去观空,把它想成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这样叫观空吗?这个不是即缘起而观空性,这个是从知见以外的用意识的去观空那完全是不一样的,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缘起,以为空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空才成立因果缘起,这个重点我们一再的明白以后就要更小心那!
他那里能正见空,不过是落空的邪见。大师以为∶确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观,因为生死轮回的因果道理,不容易了解。
我们学大乘法的这个地方就要更注意了!为什么要先修理观?因为对于轮回的生死因果的道理不容易了解,所以在理论上一定要先建立,事理一定要先明白。
如有相当禅定的体验,即使不能正确,也可以使之于因果缘起深信不疑。
如果你还有一点修行的功夫对禅定的功夫还有一点经验跟体验的话,就不会只有在观念上自以为是了,稍微有一点禅定的经验就比较落实一点,不会只是观念上自以为是。
不过,弊从利生,一般从空而入,每每忽略缘起,流弊极大。
这一点导师一再的点醒我们,谈空不正确,弊端很大,所以说我们执着有,我们会用空来破还有救,…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