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5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执着空反而断灭了,那什么人都救不了,没有药可以医,所以导师还一再的点醒我们,其实真正的空前面一再讲,从缘起的万相事相上去理解才能透入的。所以先要明白缘起的有,也才能体会到性空的空,不了解缘起的有就不可能体会真正的性空,所以直接从空入,忽略缘起的就容易产生流弊,也就是在这里。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先得法住智的重要了!

  关于这,佛法的正常道,应先于缘起的因果善恶得善巧,再依缘起而观空;或先观性空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

  这个点出重点!所以我们今天学大乘法的正常道,谈空不是什么都不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缘起的因果法则。但这里面的一切善巧都要明白,再依缘起再来观空,这样才不会出事;或先观性空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好,反过来讲你能够观性空,那么就不会妨碍到缘起的有,就是因为缘起才观性空,其实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什么,一体两面的,从这边观出来也可以,从这边观回去也可以,就是不要把缘起跟性空打成两截就好。缘起才有性空,性空才能缘起,那这样子就不是分割成两边,这个很重要!离缘起不可能有性空的体会,如果不是性空也不能缘起,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绝对不能分割,这个一定要明白!

  总之,「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因此,『中论』的抉择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详谈正观缘起,远离邪见。如离缘起而说修说证,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

  这个地方我们也要注意!缘起他展现的就在我们生命中的万法,当下一切万法,如果离开我们当下的万法来谈缘起,然后要修到所谓的证果,他说如果离开这些现象万法的因果法则,缘起的这些现象去说到所谓的证,那就是离缘起以外另外有所体会了,他说如果是这样子,那会跟外道一样,为什么?外道是离万法以外有一个实在的本性,或者是实在的什么灵魂,或者叫我,那跟外道一样,我们佛法讲的性空,讲的空性,是不离万法缘起的当下在说的,不是离开万法另外有个性空的实在的东西存在,这个就是重点!这个就是我们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就在这里,依有而名空,依缘起而体会性空,而不是离开万法有一个实在的存在,形而上的存在,那个叫性空的东西,不是这样子的,这个就是重点那!所以说导师就点出这个重点!离开缘起说修说证跟外道一定会一样的,就失去了我们佛法真正的宗旨了。导师一再都点这个重点!

  

  第二节 相有与性空

  

  缘起的相有与性空,试为分别的解说;先说缘起相。

  前面是讲大题目了,再来就是分析他的内容,这一章很重要!因为跟我们前面谈的一些主题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最后的时候,再把内容再把它衬托出来,我觉得这个太好了。

  泛论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

  广泛的来谈缘起最普遍的就是我们常常谈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此故彼的关系就表示——相依相待。因为有此才有彼么,因为有这才有那。这就表示他是相依相待的,有因果的关系,那么我们就知道了缘起就不离开相待而有,是不离因果性的。这个重点就已经衬托出来了。

  在广泛的缘起论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缘起,依此说明生死流转的因果律与还灭的空寂律。

  十二支缘起顺着这样流转的话,那就是我们讲的因果律么,无明缘行,行缘识,因为有前面的这个因,后面所缘才会产生一个现象出来,那么这个就是相顺着这样流转,所以我们这个叫流转。那么还灭,我们叫它还灭门。如果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因灭果就灭。流转是有他的环环相扣的必然性,也隐含着有必归于灭的空寂性,这个是必然的,所以一个叫流转,一个叫还灭;一个展现的是因果,一个体证的是还灭空寂,这个就衬托出两边的妙用。

  生死的根本是无明,这是学佛者共同承认的。无明,即于缘起的道理─ ─因果、性相等,不能如实了达而起错误的认识。

  十二缘起最重要就是第一个无明。无明是什么?就是从缘起的道理,他的因果性,他的性,他的相,我们不能如实的了解而起了错误的认识,这个叫无明,既然从因果的现象性跟相的关系没有办法了解,那就凭我们个人的感觉、习性、传统的观念造成了错误的认识,也带来错误的行为才会起惑造业。

  此即十二支中初支的无明,以无明为根本而有生死流转的十二有支。

  所以只要是还没有对真理实相了解的人那都是跟无明相应的,只要是跟无明相应的,那你就逃不了生死流转的相续作用,这缘起的十二支必然是这样子的在运作。由于我们的无知,我们的意识作用,根尘触的时候产生实有感就爱取了,就造成后有的业力了,那生死就不断那。

  所以障于实事真理的无明,即生死根本,烦恼的元首,为三乘所共断的烦恼,不是习气所知障。

  导师这里就点出几个重点!我们一般人常常谈,无明是生死的根本;那有人认为我执是生死根本;有的认为“识”是生死根本。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里如果明白了,你就了解了,所以障于事实真理的无明,即生死根本,烦恼的元首,这个是我们三乘所共断的烦恼,不是习气所知障。习气跟过去的认知的问题不是只有这个,其实真正的问题就是无明,不了解真相。

  依中观者说∶这即是十二支中的无明。如『七十空性论』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

  其实性空论只是把无明点出来了。因缘所生的法如果分别心以为他是实在的,他说这样就是无明,就会相续的十二支的轮转就会开始了;如果真正的见道了而了解他是性空无自性的话,那无明就不会生了,这个时候就是无明灭了,那么后面的十二支缘起的也随着他灭,那么这个就点出一个重点!因缘所生的万法,你只要以为他是实在的真实的,你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分别,那么,你就是从无明而产生的,如果能见到他的缘起是空性而无自性,无明就不会生了,无明就灭了,那这个就点出一个重点那!

  所以我们说破无明从哪里破,从缘起的万法如何去观察他非实,他不是实在的。我们今天对一切万法感受是这么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染着,才会起贪爱,为了占有,为了爱取造很多业么,那个执取就是业力,这里点出一个重点!我觉得这个确实是如此的。今天如果不知道缘起的如幻,也不知道他的性空,你一定认为他是实在的是真实的,就在这里才流转相续呀!如果真的知道一切法,他是缘起无自性是空是非实的,是刹那生灭不住的,那你对这些万法还会染着还会执取吗?所以无明破了,后面十二支流转就会停止了。

  此说∶执因缘法为实有性,即是无明,由自性的执着──无明为首,引生一切烦恼,由烦恼而造业,故有生死流转。

  那这样缘起的十二支的问题我们不就知道最重要是无明的问题了,无知对真相不了解了,对一切法的真性不了解了,就是由这个引起的。处处让众生知道缘起的当下即是空性那么就有多重要,你们就知道在《阿含经》里面就是要让我们了解一切法怎么样——无常,从无常去观察,他是刹那生灭的,也知道他非实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那么大乘法也是一样,从缘起知道一切性空无自性,非实,直接契入的是什么,也是法性空寂呀,其实都是一样的。

  反转来说,不执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无明不生,无明不生即一切烦恼不起。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灭」。众生生死由于无明,破除无明即解脱生死。

  这个是重点那!声闻从一切法尤其是我们的五蕴去观察,直接从身心去观察,知道一切从因缘生的都是无自性,生灭不停的,刹那不住的,目的也是在破这个无明的实有的执着。大乘直接从法性的空寂进去体会,知道一切法的当体即空,也是非实的,直接契入无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结论就是这几句话,我们众生的生死就由于无明而有,不了解真相而已,那么把这个无明破了,你的生死解脱也就解决了。就是这么简单。问题是我们对一切的万法跟我们身心习习相关的都这么执着。原因是什么?是这么实在,没有办法看到他的空性非实,其实只有这个问题而已。

  我们修行大家用了很多的时间很用心,为什么不受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其实很容易就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么,我们有没有真的把我们的身心五蕴看透了,他真的是刹那不住缘起如幻,是不是真的非实,是不是必归于灭,我们有没有很正确的去体会,我们周遭的跟我们有关系的所谓我所是不是也实在的这么真实感,一定要等坏了,灭了你才知道他非实吗?东西坏了,你知道他没有办法坏了真的坏了,你才不得已很苦,不得已还不忍舍。

  那我们的解脱解脱在哪里?就在万法的当下就要看到他的非实,你那个执着就在万法的当下才能超越,不是等东西坏了,真的要死了,无可奈何了只能无奈了,这样怎么能解脱呢?那个染着是不会断的,那个业力是不会断的,一定要在活的时候,你要超越他知道他的非实,知道他的无常性,知道他的种种对我们的障碍跟引起我们执着的那个是什么要看清楚。如果体会不到,你怎么修?没有用,还是不受用,所以我一直强调他不是修来的,是要明白真相体悟到真相的时候你就不执着了,你那个真相不能看清楚,那个染着力你断不了,这个真的是很重要的!

  【中论】的「观缘起品」,也如此说。所以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属烦恼摄,即执我执法的无明,不是习气,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脱。

  这几个重点大家要把握!十二缘起中的无明属于烦恼摄,即是执我执法的无明,不是习气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一样要破除他,方得解脱,烦恼摄不是习气跟所知障,这个重点我们要注意。

  有些经中,说萨迦耶见是生死根本。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前面讲到无明是生死根…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