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6

  ..续本文上一页本,那么这里就要点出了,我们讲的无明跟萨迦耶见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讲识,八识的识是生死的根本跟这个有什么关系这里都会讲到,我们就知道原来是一样的道理,这里很重要!

  既说无明是生死根本,何以更说萨迦耶见是根本?

  这个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将来明白了人家问的时候你才不会答不出来。以为有矛盾的,这里导师就讲到了。

  生死的根本,那里会有差别?要知道,无明不是一般的无知,是专指执着实有我、法自性的无知。

  无明不是一般的无知,是专指执着有我跟法的自性的无知,执着实有自性就对了,不管是我还是法都执着有自性就对了。

  分别来说,执法有实自性的,是法我见;执我有实自性的,是人我见,也即是萨迦耶见。

  执有一切万法是实在的,这个叫法我见;执着自己的身心是实在的,这个是人我见那,这个人我见就是萨迦耶见。

  无明是通于我法上的蒙昧,不悟空义而执实自性,萨迦耶见仅于生死流转的主体──人我执上说。

  无明通于两边,我跟法两边都是执着在自性,这个叫无明,但是萨迦耶见只是我们生死的主体就是这个人我,就是我们五蕴上来说的。

  凡有法我执的,必有人我执,离却人我执,也就不起法我执。

  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一切法如果你认为他是实有自性的,同样的你也会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执了。如果我们这个实在人我执,个人的,这个人我执你把它破了,也就不会起法我执,人我执跟法我执其实是相依相缘的,有法执的人一定有我执,有我执的人也一定会有法执,不可能一边破一边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法是实在的,这个我怎么破得了,如果我执破了法执会认为是实在的,他说这个也不可能的。

  故说无明为生死根本,又说萨迦耶见为生死根本,并不冲突。

  无明涵盖得比较广,包括人我执跟法我执,都实在以为有实在自性。萨迦耶见只是简单的,只说我们个人五蕴所产生的那种实有的执着而已,但是这里就点出重点!个人这个萨迦耶见的人我执跟外在的法我执他是相依相缘的,一边破那边也不能成立,那边有这边也是存在。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一样,其实是相依相缘的,无明的执着跟萨迦耶见的执着是没有冲突的,导师只是让我们明白,对一切法的执着,我们用无明涵盖比喻比较广而已,讲萨迦耶见只是在人我执上来讲而已,其实没有冲突的。那这点大家就要知道了。你讲萨迦耶见是生死根本对不对,对呀;无明是生死根本对不对,对呀,范围比较广而已。无明涵盖的法执跟我执,萨迦耶见只是讲我执而已。其实同样都是相依相缘的,一边有那一边另外就有,也就是说有萨迦耶见的人一定是无明之中的这样意思一样吧一样的。但是讲无明的时候涵盖不只是只有我们讲个人萨迦耶见的我执,他还包括法我执,这样无明的涵盖比较广。萨迦耶见只有讲我们自己的身心,同样都是什么,都是生死根本,这个没有矛盾。

  经论中又说「识」为生死根本,那么这个就是第三个重点!大家就要注意了!人我执,法我执以外我们又讲“识”是生死的根本,为什么?这个我们也要明白!如于观察缘起时,说「齐识退还」。

  在《杂阿含》里面就有一经,佛陀在观察为什么有老死,往前面一直推,推到最后就推察到“识”,齐识退还,到“识”就没有了,前面就没有了。

  此识,指自体──五蕴的执取识,即无明相应识,萨迦耶见相应识。

  这里就点出了这个为什么说“识”是生死的根本?我以前常常讲,我们在禅修我也讲,我们要知道生死根本,知道是萨迦耶见知道是无明,但是在我们切深的身体里面的功能性来讲,我们就认为叫作“识”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有取识。我们对万法的实有感产生了执取,这种执取是从哪里来的?从实有感来的,这个实有感本身就是无明么,所以这个“识”一定是跟无明相应的“识”。那个实有“人我执”,也就是萨迦耶见么,那表示这个执取的意识其实就是跟萨迦耶见相应的,也是跟无明相应的,那如果明白这个这样的“有取识”说他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没有疑虑了,因为这个“识”是跟无明相应的,跟萨迦耶见相应的,所以叫“有取识”。

  如果无明破了,萨迦耶也破了,那这个“识”就不会执取,这个叫清净识,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取识讲“有取”两个字就表示跟无明相应的跟萨迦耶相应的,导师就点出来了,如果是这样子,那我们讲“识”是生死的根本对不对,对,如果讲“识”是有取的跟萨迦耶相应的跟无明相应的对不对,对,我们就可以明白,那这样的话无明是生死的根本,萨迦耶见也是生死的根本,有取识也是生死的根本就没有矛盾,这样知道意思吧。都可以讲的,这里很重要!我们明白了,我们未来在讲萨迦耶见你就不会疑惑,我们在讲有取识是生死根本你就不会疑惑,因为这个是相通的。

   此义如『广百论』说∶「识为三有种,境为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三界生死流转的种子──原因,是识。为什么是“识”?识以境为所行境界,于境而执为实有自性,此执取识,即为生死根本。

  我们今天的“识”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所谓的“识”是从外面的境界所产生的那种执着以为是实在的,这样产生执取这个执取是由外境而有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看到一切的万法外面的境界然后从外面的境界产生的实有感执取的,所以这个执取识,就是生死根本,他是从外界所有的形相执着他实在有自性,所以这里就点出来了,这样子的话,那么这个有取识执取就是生死根本。

  如于境而不起自性见,境的实有性灭,即执取识灭,即烦恼灭而生死可得解脱。

  这样子的话,我们为什么大乘佛法要广观万法非实,你就知道了,我们今天从五蕴直接下手当然可以,但是对外面执着的话有的还不了解。现在知道一切外境的非实,那你意识的执取就没有所缘了,那个执取就消失了,所以也能解脱也是在这里。如果从“识”的角度是生死根本的话,这样的解释就很重要了!所以能从直接从身心下手当然也是一个方法,从广观万法下手,破除一切法的实有自性感,破除法执也一样可以解脱的道理就是跟“识”有关系,外面非实,境界非实,意识的执取就没有所缘了,那意识的执着也会消失了,有取识就会破了,也可以解脱。好,这个重点大家都要注意哦!从内在的一种观察而直接契入法性空寂,从外在的观察也可以怎么,恢复到清净识是一样的,这个重点我们都要明白!

  此识非离无明而别有生死根本识,是识与无明或萨迦耶见相应的。无明相应识的着处,即是自性,佛于『阿含经』中即名此着处──自性为阿赖耶,说 ∶「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众生于认识境,心有所著,不了诸法缘起甚深空无自性,执诸法有自性。由此取着诸法识,说识为生死根本,实仍是彻底的缘起论,与唯识家无覆无记的本识不同。

  这里就是要分辩清楚了,这里讲的“识”是什么“识”?导师这句话就讲,此识非离无明而别有生死根本识。也就是说,在大乘法或者是在部派佛教的过程里面,他们认为有一个根本识,有一个本识。导师要讲的是,这个“识”不是离开无明而别有的生死根本的“识”,这个“识”与无明或萨迦耶见相应的。简单的讲我们现在身心当下的意识,如果是跟无明相应的跟萨迦耶见相应的就是了,不是说另有一个根本识,也就是说,我们无明相应的识,他的执着的地方,这个执着执着什么?还是执着在有自性,所以导师就拿《阿含经》里面的这一经来讲,佛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在认识的境界里面心有所执着,而不了解一切诸法的缘起他是性空无自性的,而执着在一切法有自性,由于这样执着诸法有实在自性的这个“识”才说“识”为生死根本。

  其实,这样的讲法实在就是彻底的缘起论,不是跟唯识家讲的本识是不一样的,导师就点出这个重点!我们如果要了解这个“识”其实我们的身心当下就可以了解,我们如果今天执着一切万法都是实在的,产生染着,产生贪爱,这样的“识”的作用本身就是跟这个自性见相应,跟阿赖耶相应,跟无明相应,这种“识”是从缘起论来讲的,不是在实有论,不是在本体论来讲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六十如理论』说 ∶「宣说大种等,皆是识所摄」。『大乘二十颂论』也说∶「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这在后期唯心佛教的潮流中,中观者也常提示此义,每为一般唯心论者所附会。

  导师只是借用这个机会点出,唯心论者他重要是站在唯心的立场,那么中观者提出这个观念也被这个唯心论者常常拿来应用附会。

  然在中观者的正见中,推寻此项思想的来源,本出于『长阿含』的『坚固经』。地水火风四大,即五蕴中的色蕴。因识的取着境界,计为实有,起烦恼造业而生死轮回。若想解脱,须与我见相应的分别识不起,此识不起,烦恼即不生,烦恼不生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感生死,由此 轮回永脱。

  这里很重要!我们在《阿含经》不是有讲么,四识住是不是,什么叫四识住?我们的意识的识,执取前面色、受、想、行,执着在前面的四识住,我们识去执取在色或者是受,或者是想,或者是行,这个识去执着就是执取的意思了,所以这里就点出来因识的取着境界,计为实有,起烦恼造业而生死轮回。那么如果你今天想解脱必须与我见相应的分别识不起,这个识的执取要不起, 此识不起,烦恼即不生,烦恼不生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感生死。那我请问你,此识的不起在什么时候不起?此识的执取不起就在你对万境万法的当下如果能明白而不起。这是对外在来讲。对于我们的身心来讲,对于我们这个肉体,色法,受,感受都一样,一样的不起,不取,你就能解脱是不是在这里。

  我们修行把握的是不是这个当下,与外境接触的当下,与身…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