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P7

  ..续本文上一页心自己执着的当下,是不是在这里,如果这个执取的识能够发现真相,不在执取了,当下了解真相了,不在相续的时候,不就能够不起么!所以为什么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什么叫有取识,是不是这样子,那这个是不是在我们生命当下可以体验的可以明白的,这个“识”就是五蕴的“识”,这样知道意思吧。五蕴的识跟无明相应跟萨迦耶见相应就叫有取识。如果我们五蕴的“识”,这个意识如果不跟无明相应,跟明相应了,跟空相应了,跟实相相应了,那你还会执取吗?那问题就是在我们现在的这个“识”到底跟明相应还是跟无明相应,这样知道意思吧。

  过去是如何,过去是跟无明相应,所以我们轮转生死,所以我们取着贪爱造业,如果当下能明白就不再相续。所以为什么修行要在当下的体会,当下的观照,当下的明白,当下的了解实相,其实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在禅修我一直点,点有取识,这个有取识在讲什么?就是跟无明相应,跟自性见相应的这个“识”产生执取不断,为什么说我们要看?当下止息,当下止息是什么意思?止息有没有相续?注意听啊!止息了就是不相续了,注意听!这个就是在点大家的重点!那么观一切法的无常性跟观我们身心五蕴的无常性是不是一样,大乘的广观万法跟声闻的进取诸生是不是一样,法执破我执会不会破,绝对破,我执破法执会不会破,会破,这样知道意思吧。

  所以生死根本识,若约因果说,依无明业感而有生死,即惑业苦的因果论。约见相──能所说,即是执境为实有的识,凡夫不知诸法无自性,起自性执,这即是生死根元。约见相义或约因果义,皆可说识为根本,也即等于说无明是根本。同样的生死,根本也只有一,悟理解脱也必然同一。

  所以说今天讲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或者是说“识”是生死的根本,其实是什么,都一样,这只是要让我们明白。同样的生死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执着在实有自性,不管是从“识”上的执取,还是从无明,对于一切法,或者是萨迦耶见都一样的,都是执着在实有感。 

  唯心论,依龙树说,也不失为入道方便。

  我们现在讲唯心,一切法唯心,或者是真常唯心的这个体系的理论,以导师来判教认为他是不了义,但是导师也讲,依龙树说不失为入道方便。他是一个方便,但是不究竟,什么叫入道方便呢?众生无知给他讲直接最究竟的空义,他不接受,难以体会,我执深重,你叫他说不要执着我执很难的,所以说用这样的讲法也是一个方便。

  说境唯心现,这因为众生偏执外境为实有,偏执主观的心识随客观环境而转。

  唯心在讲什么?境唯心现,外面一切山河大地,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因为我们有心识种子的变现,才会出来的么,所以说境由心生么,是不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众生都执着在一切的外境以为是实在的,那么今天告诉你,一切的外在的境界其实是心所变现的话,那么这个是在否定外在的境界是实有的,反而承认心是实在的。那么这个认为一切由心所现,依唯心的这个观念来看,只是方便善巧,在破除众生对万法实有的那个执着,一切外在的境界以为是实在的,目的就是要破这个。

  为针对此种偏执,使众生了达外境非实,故特地强调主观心识,这只是对治悉檀。

  导师就讲得很清楚,众生执着一切万法都是实在的,那么讲一切唯心就是说一切的外境其实是由心所现。今天心要是不动,不着,不染你外面的境界生得起来吗?这个就是要破除众生对境界的实有感,反而要让你注意了,转回来要注意到主观的心识的重要,这个是一种方便那,对治悉檀就是众生执着这个,那么就用这个来破这个执着,执着外境为实,就告诉你外境是由心现的,外境哪里是实在的,也是破除众生对境界的执着。从这个角度来讲,那这个唯心所现就变成什么,方便的对治了,也是一种方便那。

  若即此执为真实心或真常心,那不过是「梵王旧执」,婆罗门教的旧思想而已!

  所以导师进一步告诉你,方便能不能用,可以,但是你要注意哟,他只是方便,为了破而说的方便,为了不让我们执着一切万法是实在的,一切境界是实有的。所以说唯心所现,这样的方便说是可以的。如果你今天反而执着这个唯心所现的这个唯心那,以为是真实的,是真常心那,那这样子跟梵王旧执,婆罗门的大梵天那,就是梵王旧执。婆罗门执着在梵天,你今天如果也这样讲把真常心都拿出来,那跟梵王旧执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婆罗门教的旧思想而已。这个就在点出重点!我们今天讲唯心,如果你执着在实在是唯心,一切都是心是实在的,是真实的,是不变的,那你其实也是落在外道的这个窠臼。

  但是如果你今天知道他是方便而方便,不要执着在实有的真常心,那这个方便还可以用,所以导师就讲,究竟的我们要知道他究竟,方便的我们要知道他是方便,如果是这样子这个方便就不失方便,你只是用在方便而已,不会把它当作究竟了,当作究竟就会出问题了,反而把方便当究竟,把究竟的当为非究竟,那问题就大了。

  依缘起法而观空,中观宗说,于一切法中寻求自性不可得为空。空性是一,因观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

  我们今天依缘起,依一切万法因果的现象来观察空,我们在一切法中去寻求他的自性,不可得,所以说他是空。也就是说我们在万法中寻求一切法的真实的,不变的,永恒性有没有,你怎么找都找不到,任何一个角度你都找不到,所以找不到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叫自性不可得。如果体会到自性不可得就是空,那么一切万法我们所观察的一切万法,哪一法不是缘起的呢?哪一法不是空呢?所以空性是一任何一法,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空都是缘起故,所以我们体会了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一切法都是一样是空,所以说空性是一。因观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好,我们今天要观察一切法,观察空性,但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不同,就有人空跟法空。

  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为我空,于其它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为法空。

  也就是当我们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六处的时候,你有找到哪一法是不变的吗?是永恒的吗?是自性不可变的有没有?从五蕴去看,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生灭不住的,你哪里可以找到自性,找到永恒性、不变性,怎么找都是找到。找到那个我不可得,实在不可得,永恒不可得。了解到他的不可得那就是什么,就是我,空,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好观察一切万法也一样的发现他内在的所谓实性,永恒性,也是不可得的,那么就知道一切法是什么,法空。所以观察万法叫法空,观察自己的身心叫我空。但是空性是不是一样,一样,一样什么?一样的自性不可得,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空性是一样的,不管是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只要你去观察他,去寻找他的自性不可得一律都是空,所以空性是一,这个空性是什么意思?就是实在性不可得,永恒性不可得,不变性不可得,那了解这样子的话,那么这个空性的内涵大家就明白了,那么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所讲的空其实是一样的,都在讲自性不可得。

  但我法可有二种∶一、我即自我,有情直觉自我为主宰者,自我的所依或自我的对象都是法。二、经中所说的我与世间,也即是我与法。我指一一有情,有情为精神与物质──名、色和合而相续的存在者,即一般人所说的动物。有情所依的五蕴,与青、黄、赤、白,乃至山河大地等无情器界为法。这二种我法,所说的我义极不同。

  导师把这个我法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自我,这种自我这里就讲了,是我们有情直觉自我为主宰者,自我的所依或自我的对象都是法。也就是说,我们这里面那总是感觉里面有一个实在的我可以主宰的,那么这个我呢所依靠的一切外在的因缘那就叫法。我跟法是这样的分别,那么这里再讲的就是所说的我与世间,也就是我与法,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我就是指我们自己有情的本身那,包括什么,色心二法,这里讲名色和合,名色和合就是我们讲的色心二法,也就是一切所说的动物,动物的话都是色心二法和合的,那么所谓的有情都是依据什么,我们讲的五蕴,还有青黄赤白乃至山河大地等无情世间,器界为法。这二种我法,所说的我义极不同。

  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缘有情而起实有自性执,是人我见,又名补特伽罗我执。

  导师这里要分我执两种,一种叫做补特伽罗的我执,一种就是萨迦耶见的我执。现在要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补特伽罗的我执,什么是萨迦耶见的我执,这个我们要把它分别清楚。比如说,同样跟我们人类是动物的有情的生命,包括人还有很多畜生,一切其它的动物,我们都叫他有情,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取实有的自性见执着的,这个叫人我见,这个叫补特伽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不得我空的,那么对于这些凡是有生命的都会起我执,所以这里导师就解释了。

  但此我执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专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实在。

  萨迦耶见是潜在我们自己的身心,潜在我们自己意识,直感的感觉里面有一个我或实在的,这是对我们自己的身心起执着的,这个才叫做萨迦耶见。如果对同样是动物有生命的有情起这种实有感,这种我执是叫补特伽罗。这样的分别大家就比较清楚了,对普遍的有情众生起实有感,那个叫补特伽罗,对自己生命里面的直感总是那种实在感,对身心的执着产生的实有感,这个才叫萨迦耶见。

  对其它的人畜,虽见为实在的补特伽罗,不会生起自我的执见。故人我见与萨迦耶见,极为不同。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萨迦耶见,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执着最深的是萨迦耶见,在自己的身心五蕴中执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这个才是最严重的实有感,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

  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但有萨迦耶见的,必起补特伽罗我见;起补特伽罗我见的,如缘他补特伽罗,即不起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必依补特伽…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