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論到證悟,有偏真與圓中之分。在學習的過程中,論根機,有鈍根與利根;論悟證,有頓悟與漸悟。頓漸與偏圓,是有關聯性的,今且綜合的說明。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一、道生的頓悟,二、禅宗的頓悟。道生與禅宗的頓悟是不同的∶道生以爲證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張頓悟成佛,也即是主張漸修頓悟的。在平時修集種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衆生流轉生死至成佛的中間,都可說是在夢中,唯有佛才是大覺者。

  關于這個頓悟的問題,我們中國也是常常有很多不同宗派的理論都有這個互相的在探討這個問題。導師把這種頓悟的內容來開示讓我們明白。他這裏講到道生的頓悟跟禅宗的頓悟是不一樣的,爲什麼?他認爲道生一旦頓悟成佛的時候是一了百了,就解決了成佛了。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忽然間頓悟的,他還是從漸修的過程達到頓悟的,但是當他悟的這個當下,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他的觀念是這樣子。

  禅宗所說的頓悟,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悟的,禅宗的頓悟不一定要前面慢慢的次第的來,他是當下直接就可以頓悟。

  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畢,也有以爲從此應圓修萬行。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道生是約究竟佛位的圓滿頓悟說,禅宗是約衆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所以禅宗的所謂頓悟是先悟自己的本心,本來就清淨,本來就是佛性,你當下先悟自己的自心。那麼另外一種說法是你悟後還要圓修萬行。這兩種說法也就是說,先悟本心的後面還可以怎麼樣,慢慢去圓滿的修行。但是道生的頓悟就不一樣了,他是前面先漸修的,後面悟的時候一了百了,後面不需要再繼續了。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

  這幾段蠻重要的,一些爭論的問題我們在這裏都可以得到共見。

  衆生最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于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龍樹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

  這幾句話蠻重要的!我們很多人那都希望快點悟,自己能快點解脫,但是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所謂大乘法的共義還是要從漸修到頓悟的,也就是說前面一定要有資糧,有的人這一生他一聞百悟,那是過去集聚的資糧,不能說他沒有資糧,所以不管是唯識宗或者是龍樹菩薩講的,重點都是讓我們明白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夢想悟入空性是不可能的。這個蠻重要的!

  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墮于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

  導師在提醒我們資糧不足,悲心不足,這個跟我們大乘的佛法正常道來講都是條件不俱足的。我們今天如果說悲心不足,那很容易就是落入小乘,證偏空。資糧不足你要成就菩薩的證悟那也不可能。所以導師就講如果我們今天落于所謂的偏真還算好的,跟外道一樣會落入無想外道,比如說悟到無想定,體會到無想定了就以爲是了。或者是空見外道以爲空,在空的境界就沒有了,空無邊處,就以爲就是了。

  所以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在七地;一般有的說無生法忍是七地,有的說是八地。但是,我們從初期的大乘來看,我們要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以前都是在集聚資糧,因爲前六度就是六地,那這六度等于都是在還是在集聚資糧一樣的。

  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

  初地以前都是集聚資糧,但是初期大乘講法是到悟無生法忍的菩薩八地,七地以前都是在集聚資糧,這個時候不管是初地還是七地。

  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爲頓悟的──中國稱之爲小頓悟。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證初地也好,還是這裏講的七地也好,他悟的是悟到空性,遍一切一味相,一切萬法,一切所有相,只是一味的,就是空性。所以我們說空性無差別無分別就在講一味,因爲他是一味的,空無相性,這個空性不了即不了,你沒有體會永遠就是沒有辦法。一了則一切了,一旦體證了一切你就明白了,一切都解決了。象這種情形也叫頓悟,悟到什麼——空性。一旦悟到一切法性的平等相就是無相。所以真正明白空性的人,那你就一切法都明白了,所以一了一切了。如果沒有體悟到這裏,你根本就是不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沒有半頓的?沒有,有沒有半悟的?沒有。這個也稱爲頓悟,中國是稱爲小頓悟。

  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巨細無礙的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

  所以我們講雖然你見法了,或者是到八地了,這裏的講法是還沒有究竟,你只是體會到平等法性而已。但是緣起的萬法,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行菩薩道的大悲願到這個時候都還沒有圓滿。

  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

  如果是在初地的話還有十地,如果是在八地的話七地的話,還有後面好幾地沒有圓滿。就像我們講二到五菩提,你明心見性了還要嚴土熟生麼,那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利濟一切衆生到圓滿。

  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這裏講的以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跟還沒有悟以前的漸修的那個事修集聚資糧是不一樣的,他已經悟了,跟未悟前的事修是不一樣的。

  悟前修可稱爲緣修,悟後修可稱爲性修,前面的根據的是一切緣起的萬法,所以叫緣修。悟後是從空性的立場起修的,所以叫性修。

  即與般若 ──稱法性慧相應而修。

  所謂的性修,悟後的修其實是從般若的智慧裏面于法性相應慧的而起修的。

  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今天真正的大乘的共異就是這樣子,應該從漸修到頓悟,然後從頓悟又開始緣修到圓滿,這個才是大乘的正常道。那麼前面講的悟,頓悟跟這個正常道的悟哪裏不同我們就可以分別了。

  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

  比如說從開頭走到一半的地方叫頓悟,然後繼續修行到圓滿,所以這個頓悟是在修行過程的中間,中間站。

  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是末後的,他是在最後面的,那個頓悟不是在中間的,道生講的頓悟是在最後的,不是在修行的中間站。

  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也就是修行的開頭,最前面的,那麼正常的修行頓悟是在中間,道生的是在最後面才頓悟,所以這個點我們就可以分別了。這樣大家就明白了,不管將來是講道生的頓悟還是禅宗的頓悟,還是大乘正常道的頓悟,你們就可以分別了,什麼才是正常的。

  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

  這裏導師就一個判別,正規是什麼?悟是在中間,前面福慧資糧都要,後面的廣行利他,頓悟是在中間的。那麼道生的在末後,禅宗的在最前,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這樣我們就可以判別了。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這可安立爲悟圓中與悟偏真的兩種。

  導師把這個悟的內涵也把它分成兩種,一種就是悟圓中,一種就是悟偏真。不夠圓滿就對了。

  上面曾說到,西藏傳有二宗∶一、極無戲論,二、現空如幻,天臺宗也說有偏真與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爲成佛。

  西藏兩宗:一是極無戲論,二是現空如幻。那天臺宗這個極無戲論跟這個現空如幻就是偏真跟圓中兩個了一樣了。那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是什麼意思?就是真正見到真如的時候是不見一切法,一切法不現的,這個是體證空性的時候,也就是能所俱泯,就在談這個,不見緣起,不見一切法。那麼,月稱論師也不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見道的時候不說圓滿的,他們都以究竟圓悟中道爲成佛。所以真正只有見道的時候並不是已經圓悟中道了,沒有,只是偏真而已,還沒有完全的圓滿。

  中國的叁論宗,不承認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谛並觀的。

  那這樣一樣不一樣,就不一樣了,叁論宗來講,他認爲大乘佛法本來一悟就是圓中的,怎麼會有偏真呢?他因爲真正的這個大乘的悟是二谛並觀,因爲爲什麼?因爲叁論宗他們講的是中觀的思想,是二谛並觀,是真俗無礙的,真俗不二的。所以他的角度就不一樣,他認爲如果我們今天學的是大乘法,你不悟就不悟麼,要悟的話一定是二谛並觀的話,絕對是圓融的怎麼會只是偏真呢是不是這樣子。但是前面的唯識家他認爲見道見真如的時候是不見一切法,這個是證入空性的時候是不見一切法的,月稱論師也認爲見道的時候不是圓中,不是圓滿,那這樣差別就不一樣了。

  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圓中二類的,那導師就從另外一個角度,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來探討,從龍樹的《大智度論》去把它抉擇的話,他確實還有這兩種,一種是偏中,一種是圓悟的。

  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這個是什麼意思呢?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這個就是將入畢竟空,絕住戲論的部分,將入畢竟空就是悟空性,一切戲論都止息了。

  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的廣大行。

  從根本智出方便智,出來。從空出假的意思,那體證到空性以後,回到世俗來,這個叫方便智。去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成熟衆生,這個就是行菩薩道的廣大行。

  所以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我們大乘佛法講慧眼慧眼,什麼是慧眼?慧眼就是見道,見法…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