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P12

  ..續本文上一頁伽羅的假名有引起我見的,大家要注意!也因爲這樣才引起薩迦耶見的,才執我我所,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破是不是補特伽羅的我見更重要,把它破了那薩迦耶見就沒有立足點是不是這樣子,這個也是一個重點!

  如能達補特伽羅我性空,即不起薩迦耶見,也自然不執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

  真的補特伽羅的我見破了,薩迦耶見也不能存在,那麼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也就是法的部分也自然就不執著。

  約此意,所以不執我,法執 ──我所也就不起了。不執我法實有自性,實執破除,即不起煩惱、造業、受果,幻現的生死流轉,也即能寂滅。

  這個地方很重要大家多用心一點!只要我跟法的實有自性能夠實在的把它破除,那麼你煩惱從哪裏來,你還會去造業嗎,還會去受果報嗎,生死輪回其實本是如幻的,當然也就能夠寂滅了,所以實在的執這個自性見,不管是法執我執都一樣,這個是根本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強調。比如說我們今天執著這個身體,我們當然要保護他麼,執著外面的萬法爲實,所以我們會爭取會貪愛會執著麼,甚至爲了要得到他産生鬥爭,互相的殘殺互相的對立不都從這裏來嗎?如果外面一切法你真的能看破,因緣和合假現的,身心自己都能夠假,外面哪裏會實,自性見一破執著就消失了。

  我們在禅修一直強調,我們這個意識的執取叫有取識,由于執取,那個執取力不斷,生死輪回相續不斷,也是同樣的因緣不是這樣子嗎?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貪愛就不執著,有取識就消失就停止不再執取了,生死輪回還會相續嗎?此蘊滅已,余蘊相續還會來嗎?就是因爲這個執取不斷那,我執法執不破執取就不會斷的,這個相續輪回就不斷意思是一樣的,這個重點大家要把握!如果這個地方我們自己不很深的去體會,那我們在哪裏下功夫?我們返觀自己有沒有執著自己很清楚對不對,你還會執著實有感,沒有實有感你執著什麼?注意呀!這個地方就是下手的功夫用功就在這個地方!

  說到法空,觀一切法不可得,中論以觀察四生不可得爲發端。同時,菩薩(聲聞若斷若智,也是)悟證也名無生法忍。

  法空的問題,當然是觀一切法不可得,那麼以中論來講是觀四生不可得。什麼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和合生、無因生,這個四生怎麼求都不可得,那麼真正大乘的菩薩體證的時候悟的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即含得無滅。但大乘重在不生,即觀現前的諸法不生,由此可證法空。

  我們講不生即不滅,但是真正的大乘重點是在不生的這一部分,我們眼前的一切萬法現前的一切諸法,觀現前的一切諸法當下即體證他的不生,這樣才能夠證到所謂的法空下面是解釋了。

  這也是從涅槃義引生得來,涅槃的寂滅義,生死的後有不起,得盡智、無生智,也即得涅槃。

  我們講不生,重點是從涅槃的意思而引申來的,涅槃就是寂滅,生死不受了,後有不起了。

  大乘達一切法本來自性涅槃,故通達無生,即知一切法本來不生。

  那麼這個是不是要等一切法滅後,不是,一切法的當下,所以我們今天講緣起,就知道空義,空義就知道無自性,所有一切的緣起所謂的生是如幻的緣起,非實有自性的生。這裏講的不生,就是沒有實性的生,所以叫幻有或者叫幻生。不是一切法什麼都沒有,只是緣起故,雖有如幻,所以這裏導師就講,大乘法是達一切法本來自性涅槃,也就是說本來就是無自性的,自性不可得的,所以直接就了達無生。是一切法本來不生,生不可得,實有性不可得,就在談這個。

  那麼如果不懂緣起,一切一切後面都很難了解的。這裏還有一個重點!我們聲聞乘要從無常體會到無我,真正體證無我無常才能體證涅槃。但是大乘法直接契入的是自性本自涅槃的。也就是說本自無生的。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的無生。爲什麼?緣起故,這個就是大乘不共慧的部分。大家要注意!

  大乘重不生,而中論亦以四生爲主要的觀門,觀察諸法空無生性,即尋求法的自性不可得。

  如果一切法真的有自性可生,一定不離四生。四生即: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除啦這四門以外不可能還有生,那麼,中論就用這四生來觀察,結果這四生都不可得。重點就是在這裏!也就是要直接體證到什麼,真正的生是不可得的,實有的生是不可得的,這個就是直接體證無生。在中論《中觀論頌》裏面,你們有時間有因緣可以看一看破四生的部分。觀察諸法空無生性,即尋求法的自性不可得。一切法會生不離四門,但是四門都求生不可得的時候就知道諸法無生性。也就是尋求法的自性不可得,我們一直強調什麼叫自性?實有的、永恒的、不變的、單一的、主宰的叫自性。那麼尋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你還說他有實在的生嗎?

  自性以實在性爲根本,而含攝得不變性、獨存性。

  那麼只要有自性,那麼他是以實在的是永恒不變的是單獨不需要其它條件的叫獨存。那這種自性怎麼求都不可得。

  所以觀察法空無生,也應從無常性、無我性而觀非實有性,即能入空無生性。

  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空,無生性,從哪裏下手,還是從一切法的無常性,無我性,觀察他非實有性,還是從這裏下手。

  觀察自性不可得的下手方法有二∶

  一、無常觀,

  知諸法如流水燈焰∶一方面觀察諸法新新生滅,息息不住;一方面即正觀爲續續非常。有兩個方法,一就是無常觀,那麼我們大乘直接契入空性,要去觀察他有兩個方法還是不離什麼根本佛法的無常無我觀還是一樣的。所以這幾句話就是觀察無常的方法了。流水燈焰,我們站在河邊那個水在流,你什麼時候看水都在流,其實每一刹那的水一樣不一樣,看起來是相續相,好象水一直在流動,其實前水非後水,後水非前水;燈光也是一樣了,你點了那個燈,那個燈柱上面燈那,那個火在燒,那個火你一直看著他在燒,你認爲同一個火嗎?前火非後火,後火非前火,只是有一種相續的感覺,所以叫新新生滅,其實每一刹那都是新的,息息不住,沒有一刹那是住的,表示什麼?無常,每一刹那都是新的,表示什麼?每一刹那是不住的意思是一樣的,非常只是相續相.

  由此無常觀,可以悟入空義,通達一切法空性。

  既然一切法是刹那不住的,是新新非故的,只是相續相,那有沒有永恒的東西就可以體證到空性,非實有,也就通達一切法空性,從無常也可以體會的。

  二、無我觀,觀一切法如束蘆、如芭蕉 ∶此依彼立,彼依此立,彼此相依不離,無獨存性。

  就象那個蘆草,把它依靠在一起把它束在一起,比如說用叁個支架一樣把它綁在一起,這個叫此依彼立,彼依此立,彼此相依不離,無獨存性,他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合在一起,如果一個條件消失的時候,這叁個支架支在一起掉了,這兩邊就倒了,這邊掉了,這邊就倒了,他是怎麼樣,互相依靠,這個叫相依。所以他沒有獨存性,不是單一的,他是條件組合的卻一都不可的,這個是束蘆。好又依芭蕉,芭蕉我們都知道,那個樹幹有時候也是蠻大的,但是如果你把它一層一層的撥開裏面竟然是空的。

  如芭蕉層層抽剝,中間竟無實在性。經中每以此等比喻,說觀緣起諸法性空。

  只要是條件組合的,都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沒有單一性,就是在講這個。

  觀察法空,即在一切法的相續和合中,觀自性了不可得,即能依此離一切妄執而自證。

  那麼我們要觀察法空在哪裏觀察?就在一切法他的生滅相續和合中,也就是在一切法的現象中去觀察他,是不是因緣條件組合的,是不是相依相緣的,是不是沒有永恒性,不變性,單一性,這樣去觀察他,最後你會發現除了條件的組合以外沒有永恒的,沒有不變的這個就是無自性,就是觀自性不可得。那麼你就知道他沒有永遠的,沒有不變的,刹那在變化的,你說人間你看得到的,觸得到,摸得到,經驗得到,,哪一法不是從緣起,哪一法不是照這個道理,是不是無常,是不是無我,只要你體會到他的自性不可得,你就可以離開一切妄執,而能自證。

  前面講的後面講的重點都在同一個重點上,我們今天修行就是在這個自性執,實有感,外面的萬法,自己的身心都一樣點點滴滴都在點這個,所以我們修行,我們辦禅修爲什麼很少,其實重點是在點出這個地方,觀照一切法空,即在一切法的相續和合中去觀察他的自性了不可得。那什麼地方不能觀察?只要你身心活動還正常,根塵觸什麼時候沒有發生,那個每個當下都是觀察的因緣。所以我們修行不是在某一個特殊的場所,那有時候是克取起證,把握一個因緣,指導大家能體會,但是真正的修行呢還是在生活中,每個因緣的當下都是。

  『中論』「觀法品」說∶「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從相續和合中了解無常──不斷不常,無我──不一不異,即是拔除自性執──真、常、一的根本觀。

  只有在相續和合中才知道他無常,如果一切靜止的你怎麼去觀察,他又不斷又不常才展現無我,也顯出不一跟不異,主要就是在拔除我們的自性執。什麼是自性執?真,常,一,這個都是自性執。這個是最根本的叫根本觀。最根本的觀察就在這個地方。

  體證到生無所來,去亦無所至,順入法空寂滅性,此即釋迦教化衆生,解脫生死的唯一甘露味。

  我們今天看這些導師的法義,我們有一種很深切的感覺,導師幾乎是不停的重複的一再的,從每個角度每個重點都在提示都在提示解脫的地方,用功的地方,下手的地方,都在這裏,一再重複。我們這一本《中觀今論》從頭到尾最少重複一百次以上,你們不相信回去慢慢數數看,這個都在點出修行的重點,法義的重點,如果我們不能深刻的把握心一直在外求,你什麼時候能受用;今天自性執不破,根本的執著我見不破,就會執著在真、常、一、不變、永恒,都執著在這裏,真正體證空性,真正體證到無我,你就會知道原來生無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