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了之類的觀念,這個叫補特伽羅我見;在自己的身心,以爲裏面有個永恒的實在的不變的這個叫薩迦耶見,那麼我們從這個叁個角度我們就知道了,其實根本都在哪裏,都在執著有自性了,不管是萬法、衆生、自己的身心,都同樣歸于自性執,實有感。你看我們上課那麼久一直強調的自性見、自性見、實有感一直在講什麼,其實就是這個,由于這個引申的對象不同産生的我見的名字不同,其實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就是自性見。
所以導師這裏就講,叁者是有相關性的,根本錯誤在執有自性。
只要任何一法,外面的山河大地,外面的有情衆生、自己的身心、只要你實有感一出來,那個就是根本錯誤的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呀!這些明白其實要破我執不難那,這個地方一定要明白!
如執補特伽羅有自性,由此即有薩迦耶見生;執補特伽羅有自性,如執法有自性,我執亦不會沒有。
這幾句話也很重要哦!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的身心會産生薩迦耶見,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執補特伽羅有自性,你執著一切有生命的衆生,有情衆,只要你認爲是有自性的,這個根本才會引申到認爲你裏面也有自性,如執法有自性,我執亦不會沒有。如果你認爲外面的山河大地包括一切萬法是實在的有自性的,那你這個我執就不可能沒有了,連那些山河大地都有了怎麼可能你這個我執會沒有,這個相關性我們就要明白了。那麼如果是這樣子,你只有破自己,認爲自己沒有靈魂外面是實在的可能嗎?如果認爲外面是實在的認爲裏面沒有我可能嗎?那都不可能,這個就是相依相緣的道理。
故龍樹說∶「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如真能通達自我不可得,則無我即無我所,法的實有性也就破了。
蘊執,五蘊你只要認爲蘊是實在的,那麼我執就會産生了。所以導師這裏還是點出重點!只要通達自我不可得,只要我執能破,無我即無我所,那麼實在的法那種感覺也會破,所以我執跟法執的關系也是相依相緣的,我所包含一切法執。
小乘不廣觀一切法空,直從補特伽羅我知空。雖然是單刀直入,但由于悲願不深,世俗的智慧不充,所以每滯于實有真空的二谛階段。
導師現在點出的重點那告訴我們,聲聞的小乘他直接從身心下手麼,所以叫直從補特伽羅我知空,破這個直接破我執破我空。但是問題是他沒有廣觀一切萬法同樣可以破我空,雖然是單刀直入直接切入要害重點直接解決問題。問題不是在法空跟我空。他點出重點是悲願不足!對于世俗的智慧不充,他解決自己的執著就好了,沒有對衆生的那些悲願,對一切萬法本身的這個智慧不夠深刻,所以他談的二谛都在實有真空的這個階段。前面我們講過實有真空,假有真空,幻有真空,從不同的一個角度,所以他談的二谛差不多都是在實有真空裏面。
但約悟證的勝義慧說,空性是平等的,不執我自性,也決不執法有自性;若執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無我的。
這是站在法性上來講的,真正體悟到勝義的智慧,體證的空性,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一定都是一樣,不可能有兩種空性的,所以只要不執著有我的自性,也絕對不會執著法有自性,雖然他沒有廣觀萬法,這根本上的執著是不會有的,這一點導師要點出來讓我們明白!這個蠻重要的!若執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無我的。我們現在如果批評說小乘聖者,但破我空不破法空對法有執著沒有破法執,這樣講對不對,不對,爲什麼?導師這裏點出來!如果你真的對法還執著有自性的話,那未必真的能夠知道無我,如果小乘聖者確實破了我空,破了我執,那不可能會執著實有法的,不可能的,這就點出重點!因爲空性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
依『中論』說,初令菩薩廣觀法空,然後歸結到我空,以觀無我我所爲證入空性的不二門。在中論裏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對于這些菩薩們開始都是教他們廣觀一切法空,但是最後是不是一定要歸結到我空呢?還是要回到我、我所這個根本,才能真正的證入空性的不二門。所以雖然是大乘菩薩道的廣觀萬法,最後還是一樣,一定要回歸到我跟我所來,爲什麼?這裏就有談到一個重點!
因爲若寬泛的廣觀法空,不能反求諸己,能所的知見不易泯除,故必須返觀自我本空。
這裏很重要哦!如果我們今天沒有回到一個根本我我所的問題來,只是在外面的萬法上去觀察,這裏點到一個重點!能所的知見不易泯除這個是重點!因爲你廣觀萬法還有什麼,萬法是所麼,能觀攝這邊是能邊麼,能所對立的這種狀態不容易消除,你必須返觀自我本空,那個能邊你才會不執著,才不會跟所邊相對,這句話很重要!
由此可見『中論』與『阿含經』義,是怎樣的相符順。
導師這裏就點出一個重點!《阿含經》是根本佛法了,我們講聲聞教義好了,但是【中論】是大乘空義的最重要的一本論著,那麼從這個地方導師把他怎麼樣,貫穿麼,從《阿含》跟《中論》其實內涵是多麼的一致,所以我們也講【中論】是【阿含】的通論。
這個是導師講的,重點就是要讓我們明白一個觀念,什麼觀念?初期大乘中觀的思想跟根本佛法《阿含經.》的思想真正的本質上內容上是一貫的,這個大家要注意哦!我強調這個地方強調很多次了,所以導師爲什麼立本于根本佛教之純樸,而闡揚的是初期大乘的思想,因爲初期大乘就是《中觀》的思想就是《般若經》的思想,跟《阿含》的根本佛法的根本思想是一貫的。
這個注意呀!本質上是一樣,但是功能上不一樣,爲什麼?因爲前面點出重點!空性是平等的,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小乘怎麼樣,悲願不深那!智慧不充啊!那麼要宣揚,就要宣揚初期大乘的思想才更加深了悲願是不是這樣子,才能夠廣觀一切萬法,了解一切萬法的智慧,更能深入一切衆生那,利益一切衆生那!所以我們就知道了,法上要取決于根本,利益衆生要用初期大乘的菩薩精神這樣知道意思吧。更符合佛陀的本懷!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我們真正在修行了,在學觀照了,在觀察一切法或者自己身心那不妨怎麼樣,導師就點出來,我法別觀。
第二節 觀察修習時
觀察修習時,不妨我法別觀。如何觀察無我?經說我依五蘊而有,常人雖種種執我,而假我是不離五蘊假合的身心的。所以觀我性空,須在五蘊的和合相續中觀察。
這裏就點出重點了!我們要怎麼樣觀察無我?因爲這個我從哪裏來的?依五蘊而有,很多人有種種的執著,但是這個假我不會離開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麼,所以我們今天要觀察這個我的空,我的性空,必須在五蘊的和合相續中去觀察他。離開這個地方什麼地方可以觀察?所以以前我常常點這個重點,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在這個身心産生的,如果說今天造業,今天執著,今天起煩惱,貪嗔癡都是身心的作用麼,那你必須在這個産生這個問題的地方去觀察麼,就是這麼簡單。
那麼我們今天修行很多人往外面去找,去求什麼,依賴,寄托,這個跟解決我們的問題有什麼相關,這裏就點出重點!在這裏起我執,起貪愛造業,就要在這裏觀察他清楚,明白,把那個我執破了,看清楚他的真相,不被他迷惑,所以從這裏觀照你要從哪裏去發現問題,所以導師也是點出這個重點!
可分爲總別的兩種觀察:別觀,即是于色受等上各各別觀∶如觀色是我嗎?受到識是我嗎?整體的叫總了,個別的小部分叫別了,分作兩種這個從五蘊的分別去觀察,色、受、想、行、識每一蘊個別的去觀察,這個色身是物質,物質是我嗎?感受的這個受是我嗎?想的這個想是我嗎
一一蘊上個別的去發現去觀察他,這個叫別觀。
總觀,即是于五蘊和合上,總觀無我。『阿含經』常作叁種觀∶一、色(五蘊之一)不即是我,二、不離色是我,叁、色與我不相在。
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講的如實觀照是屬于什麼觀——總觀,這樣知道意思吧。整體的,我講全然的,生命是一個整體的,這是屬于總觀的部分。『阿含經』常作叁種觀∶一、色(五蘊之一)不即是我,直接就知道這個肉體色蘊,他一直在變化,他會壞,所以他不是我,不即是我。二、不離色是我,叁、色與我不相在。我們在《阿含經》常常有聽到佛陀在問這個問題,色是我嗎?異我嗎?相在?是我異我相在,其實就是這幾句話。色是不是我?這是一個問題,異我的意思是說不是我但是變成我所,這個就是不離色是我,相在就是說我是在色中還是色是在我中,這個叫相在。那麼不相在就是不是在中間,也不是在色中,也不是我在色中,或者色在我中都不是相在,所有的《阿含經》裏面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觀察,佛陀在問的這叁個問題是我,異我,相在都問你這個問題,這個就是一般《阿含經》最普遍的都是用這個方法。
不即觀,如說色不是我,以色無分別而我有分別,色不自在而我自在,色是無常而我非無常。
不即就是說不是了,爲什麼說從這個地方說他不是,這裏就講,因爲色這個肉體,他沒有意識的作用,他沒有分別的作用,但是我們在講那個我是常恒不變的,是有分別了。這個色不自在而我自在,色爲什麼不自在?他會苦而産生病痛會苦,而我是自由自在的;色是會變化無常的,而我是永恒不變的。從這裏我們就知道講這個我,就是不變的意思,就是永恒,常在,主宰的意思了,但是色呢,不能主宰,不能永恒,不能自在,就是在講這個,這個叫不即,什麼叫不離?
如以我爲如何如何,我是不能離色等而有的。
今天我們執著一切有我,在《阿含經》裏面也有談到一個問題,待到所有的我執都沒有離開五蘊而有,這個在《阿含經》是直接就點出來的,所以這裏就講,如果你今天認爲有一個我,他是怎麼樣怎麼樣的,其實沒有辦法離開五蘊來講的,所以叫不離。
不相在觀,如觀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這仍是對治從執離中分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麼,講無我根本沒有一個我在這個色裏面,也不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