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了之类的观念,这个叫补特伽罗我见;在自己的身心,以为里面有个永恒的实在的不变的这个叫萨迦耶见,那么我们从这个三个角度我们就知道了,其实根本都在哪里,都在执着有自性了,不管是万法、众生、自己的身心,都同样归于自性执,实有感。你看我们上课那么久一直强调的自性见、自性见、实有感一直在讲什么,其实就是这个,由于这个引申的对象不同产生的我见的名字不同,其实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就是自性见。
所以导师这里就讲,三者是有相关性的,根本错误在执有自性。
只要任何一法,外面的山河大地,外面的有情众生、自己的身心、只要你实有感一出来,那个就是根本错误的地方,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呀!这些明白其实要破我执不难那,这个地方一定要明白!
如执补特伽罗有自性,由此即有萨迦耶见生;执补特伽罗有自性,如执法有自性,我执亦不会没有。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哦!比如说,我们对自己的身心会产生萨迦耶见,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执补特伽罗有自性,你执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有情众,只要你认为是有自性的,这个根本才会引申到认为你里面也有自性,如执法有自性,我执亦不会没有。如果你认为外面的山河大地包括一切万法是实在的有自性的,那你这个我执就不可能没有了,连那些山河大地都有了怎么可能你这个我执会没有,这个相关性我们就要明白了。那么如果是这样子,你只有破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灵魂外面是实在的可能吗?如果认为外面是实在的认为里面没有我可能吗?那都不可能,这个就是相依相缘的道理。
故龙树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如真能通达自我不可得,则无我即无我所,法的实有性也就破了。
蕴执,五蕴你只要认为蕴是实在的,那么我执就会产生了。所以导师这里还是点出重点!只要通达自我不可得,只要我执能破,无我即无我所,那么实在的法那种感觉也会破,所以我执跟法执的关系也是相依相缘的,我所包含一切法执。
小乘不广观一切法空,直从补特伽罗我知空。虽然是单刀直入,但由于悲愿不深,世俗的智慧不充,所以每滞于实有真空的二谛阶段。
导师现在点出的重点那告诉我们,声闻的小乘他直接从身心下手么,所以叫直从补特伽罗我知空,破这个直接破我执破我空。但是问题是他没有广观一切万法同样可以破我空,虽然是单刀直入直接切入要害重点直接解决问题。问题不是在法空跟我空。他点出重点是悲愿不足!对于世俗的智慧不充,他解决自己的执着就好了,没有对众生的那些悲愿,对一切万法本身的这个智慧不够深刻,所以他谈的二谛都在实有真空的这个阶段。前面我们讲过实有真空,假有真空,幻有真空,从不同的一个角度,所以他谈的二谛差不多都是在实有真空里面。
但约悟证的胜义慧说,空性是平等的,不执我自性,也决不执法有自性;若执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无我的。
这是站在法性上来讲的,真正体悟到胜义的智慧,体证的空性,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一定都是一样,不可能有两种空性的,所以只要不执着有我的自性,也绝对不会执着法有自性,虽然他没有广观万法,这根本上的执着是不会有的,这一点导师要点出来让我们明白!这个蛮重要的!若执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无我的。我们现在如果批评说小乘圣者,但破我空不破法空对法有执着没有破法执,这样讲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导师这里点出来!如果你真的对法还执着有自性的话,那未必真的能够知道无我,如果小乘圣者确实破了我空,破了我执,那不可能会执着实有法的,不可能的,这就点出重点!因为空性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依『中论』说,初令菩萨广观法空,然后归结到我空,以观无我我所为证入空性的不二门。在中论里面就有谈到这个问题,对于这些菩萨们开始都是教他们广观一切法空,但是最后是不是一定要归结到我空呢?还是要回到我、我所这个根本,才能真正的证入空性的不二门。所以虽然是大乘菩萨道的广观万法,最后还是一样,一定要回归到我跟我所来,为什么?这里就有谈到一个重点!
因为若宽泛的广观法空,不能反求诸己,能所的知见不易泯除,故必须返观自我本空。
这里很重要哦!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回到一个根本我我所的问题来,只是在外面的万法上去观察,这里点到一个重点!能所的知见不易泯除这个是重点!因为你广观万法还有什么,万法是所么,能观摄这边是能边么,能所对立的这种状态不容易消除,你必须返观自我本空,那个能边你才会不执着,才不会跟所边相对,这句话很重要!
由此可见『中论』与『阿含经』义,是怎样的相符顺。
导师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阿含经》是根本佛法了,我们讲声闻教义好了,但是【中论】是大乘空义的最重要的一本论着,那么从这个地方导师把他怎么样,贯穿么,从《阿含》跟《中论》其实内涵是多么的一致,所以我们也讲【中论】是【阿含】的通论。
这个是导师讲的,重点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初期大乘中观的思想跟根本佛法《阿含经.》的思想真正的本质上内容上是一贯的,这个大家要注意哦!我强调这个地方强调很多次了,所以导师为什么立本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而阐扬的是初期大乘的思想,因为初期大乘就是《中观》的思想就是《般若经》的思想,跟《阿含》的根本佛法的根本思想是一贯的。
这个注意呀!本质上是一样,但是功能上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前面点出重点!空性是平等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小乘怎么样,悲愿不深那!智慧不充啊!那么要宣扬,就要宣扬初期大乘的思想才更加深了悲愿是不是这样子,才能够广观一切万法,了解一切万法的智慧,更能深入一切众生那,利益一切众生那!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法上要取决于根本,利益众生要用初期大乘的菩萨精神这样知道意思吧。更符合佛陀的本怀!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我们真正在修行了,在学观照了,在观察一切法或者自己身心那不妨怎么样,导师就点出来,我法别观。
第二节 观察修习时
观察修习时,不妨我法别观。如何观察无我?经说我依五蕴而有,常人虽种种执我,而假我是不离五蕴假合的身心的。所以观我性空,须在五蕴的和合相续中观察。
这里就点出重点了!我们要怎么样观察无我?因为这个我从哪里来的?依五蕴而有,很多人有种种的执着,但是这个假我不会离开这个五蕴和合的身心么,所以我们今天要观察这个我的空,我的性空,必须在五蕴的和合相续中去观察他。离开这个地方什么地方可以观察?所以以前我常常点这个重点,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身心产生的,如果说今天造业,今天执着,今天起烦恼,贪嗔痴都是身心的作用么,那你必须在这个产生这个问题的地方去观察么,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我们今天修行很多人往外面去找,去求什么,依赖,寄托,这个跟解决我们的问题有什么相关,这里就点出重点!在这里起我执,起贪爱造业,就要在这里观察他清楚,明白,把那个我执破了,看清楚他的真相,不被他迷惑,所以从这里观照你要从哪里去发现问题,所以导师也是点出这个重点!
可分为总别的两种观察:别观,即是于色受等上各各别观∶如观色是我吗?受到识是我吗?整体的叫总了,个别的小部分叫别了,分作两种这个从五蕴的分别去观察,色、受、想、行、识每一蕴个别的去观察,这个色身是物质,物质是我吗?感受的这个受是我吗?想的这个想是我吗
一一蕴上个别的去发现去观察他,这个叫别观。
总观,即是于五蕴和合上,总观无我。『阿含经』常作三种观∶一、色(五蕴之一)不即是我,二、不离色是我,三、色与我不相在。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我们讲的如实观照是属于什么观——总观,这样知道意思吧。整体的,我讲全然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这是属于总观的部分。『阿含经』常作三种观∶一、色(五蕴之一)不即是我,直接就知道这个肉体色蕴,他一直在变化,他会坏,所以他不是我,不即是我。二、不离色是我,三、色与我不相在。我们在《阿含经》常常有听到佛陀在问这个问题,色是我吗?异我吗?相在?是我异我相在,其实就是这几句话。色是不是我?这是一个问题,异我的意思是说不是我但是变成我所,这个就是不离色是我,相在就是说我是在色中还是色是在我中,这个叫相在。那么不相在就是不是在中间,也不是在色中,也不是我在色中,或者色在我中都不是相在,所有的《阿含经》里面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察,佛陀在问的这三个问题是我,异我,相在都问你这个问题,这个就是一般《阿含经》最普遍的都是用这个方法。
不即观,如说色不是我,以色无分别而我有分别,色不自在而我自在,色是无常而我非无常。
不即就是说不是了,为什么说从这个地方说他不是,这里就讲,因为色这个肉体,他没有意识的作用,他没有分别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讲那个我是常恒不变的,是有分别了。这个色不自在而我自在,色为什么不自在?他会苦而产生病痛会苦,而我是自由自在的;色是会变化无常的,而我是永恒不变的。从这里我们就知道讲这个我,就是不变的意思,就是永恒,常在,主宰的意思了,但是色呢,不能主宰,不能永恒,不能自在,就是在讲这个,这个叫不即,什么叫不离?
如以我为如何如何,我是不能离色等而有的。
今天我们执着一切有我,在《阿含经》里面也有谈到一个问题,待到所有的我执都没有离开五蕴而有,这个在《阿含经》是直接就点出来的,所以这里就讲,如果你今天认为有一个我,他是怎么样怎么样的,其实没有办法离开五蕴来讲的,所以叫不离。
不相在观,如观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这仍是对治从执离中分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么,讲无我根本没有一个我在这个色里面,也不是…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