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P15

  ..续本文上一页那如果再进一步,非非非有,又变成什么,我们会被这个文字搞混,其实我告诉你,都一样,你下面加一百个非呀,上面加一百个非呀,其实都不离开什么,有跟空,注意听!就是这样子而已,他只是强调的一直在破其实都不离开一个根本,所以你们注意哟!你们将来不要被这个非搞混了,人家说有,你说非有,他说什么非有,非非有,再来一个非非非有,我告诉你,你会被这个非搞混,对不对,你们很简单,你们回到原点来就好,怎么讲都不离开有、非有,就是这样子而已。不要被这个非字搞混了。

  有人以为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是不是又执着了,为了破有会执着空,来不得已讲非有、非空,好,现在又有人以为有跟空以外另外还有个非有非空的东西出来了。

  不能理解即有空而超越的泯寂妄执,仍从横的去了解,故进而更说∶有空与非有非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胜义,这是复中之复,也可说圆──具足。

  这样知道意思吧。今天讲非有非空是在破对空有的执着么,好,今天这个药变成病,那怎么办,要破这个认为实有,实有非有,非空的这个观念那可以进一步说非有非空还是世俗,不是真正的胜义了,真正的胜义是什么?是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再进一步再破,这是复中之复。单复,复上加复,也可说圆──具足。那么注意听!我们大乘佛法讲圆教,圆法,大概注意都在这里,提升到一个更高更高的那个否定的那个境界,那是最圆满的。

  其实,这与说有空二谛的「胜义空」,意义还是没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还是在显胜义而已,还是在显空性而已,但是他有什么,破的功能,对那些执着的人,有破的功能,其实根本理论是一样,完全一样的。

  所以三论宗说∶ 凡言语所表诠的,心行所缘虑的,都是世俗,你讲得出来的法了,不管你怎么讲,你心里还能够缘虑,有所缘,还能思维,心还能思维得到的,能够接触得到的,都是世俗了,讲得出来的,心里能感受得到的,接触得到的,都是世俗。

  唯有「心行语言断」的,方名为胜义。干脆了,这个就直接最干脆了,你能语言表达的那个都不是了,心所缘相的还能心所体会感觉的那个都不是了,所以我们还有讲心行断灭,心行要断灭是不是,方名为胜义。

  这样,三论宗所说的四重二谛,实只是一重二谛,这样知道意思吧。他只是一直破一直破,我在看那个方东美那个教授他谈《华严经》,他里面有谈到三论宗,他认为三论宗棒,这个修行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他是连续了四层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他认为那个是最棒的,他的讲法是什么?我们随着体悟,那我们的好象有一个东西一直在提升,提升到第四重,那是最高的,那是跟本体相近的那个才是的。其实,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觉得,唉,你看,方东美教授是很了不起的,他是对《华严经》非常有研究的,也是相当有内涵的,但是我觉得他最后还是没有离开这个观念,他最后认为那个四重最高的那个,那就跟这个法华,这个天台宗的法华讲的最高的境界才相应的,所以有时候你看,导师为我们叵析这些观念,那我们对这个法越了解,对这个有空的问题越了解我们就不会迷惑了,不然说实在的,我们在一般的论书或者一般的讲解的这个书本里面每一个都写得很好,都非常的有境界,我们是搞不清楚的,到底是了义还是不了义,你真的分不清楚,所以我觉得导师为我们抉择这些真的是太重要了!太重要!所以导师也告诉我们:即使四重二谛好象超越了三次更高,其实还是根本的没有离开一重二谛。

  不过约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差别说吧了。跟前面是一样的,横竖说,这里的单复,复中复还是一样,还是什么,为不同根性的执着而产生的说法而已,根本还是在一重二谛,俗谛跟胜义的二谛没有离开这个的。表面上看起来一直破一直破,越来越高哪里有越来越高,这个根本没有所谓的境界么,那如果是越来越高,那个境界就有好几层啦,哪里是这样佛法讲根本只有一重哪里有好几重,这个我们要明白!这个地方,真的,你只要用心把这个几个重点,用心回去再体会一下,因为这里很重要!你这里真的明白了,你真的有择法眼!你将来走到哪里,人家谈什么你不会颠倒,不会跟着人家跑,你不会糊涂,啊!太重要了!

  各位大德:我们今年新的开始了,希望今年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我们现在翻看p225页,最后一段,我们上次是讲单复。那么现在讲三论宗的横竖说。 

  

  三论宗的横竖说,与辩证法有类同处,也有不同处。依辩证法,有是肯定的 ──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综合的──合。他所说的合,实是更高级的正。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都是顺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换言之,即唯横而无 竖的。因为所说的合,它还归于正,不过是更完满的正而已。

  我们都知道西洋的辩证法,正,反,合。那么三论宗谈到的所谓的横竖,跟辩证法有相同的地方,当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其实,我们讲正反合的合,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说,其实只是更高级的正,比如说,从正面看,从方面看,最后综合看,这个综合看其实是什么,把正面看衬托得更精细,所以他这里讲合其实是更高级的正,其实还是衬托什么,更正确的,更圆满的那个正而已。但是在辩证法的过程,这里有讲,不管是正反合,都是顺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我们只要讲到名言那,我们都知道这个是世俗谛么,只要是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都一样不离开世俗名言就对了,也就是说,从横跟竖来说只有横的不是竖的,横的就是俗谛,竖的就讲真谛的意思。

  三论宗所说的横竖单复,都是顺于胜义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跟一般辩证法不同的地方,辩证法的话是世俗的名言,但是,三论宗所说的横竖,单复都一样都是顺于胜义,不是世俗的而已。

  如说有是正,空是反。空义虽含有二种性质∶一、否定它──错乱的执相,二、不碍它──缘起的假名,但不碍有的空与否定戏论的空,还是空观的过程,而不是究极的。

  这里就用三论宗的这个胜义的部分来讲,比如说“有”是从“正”来讲的,“空”是用否定的“反”来讲的,所以下面有两种空义,所谓的空,否定他,他否定的是什么——错乱的执相,我们在讲“空”的时候,那么有的的人认为是在破“有”,其实不是在破“有”是在衬托出“有”的本质,由于众生对“有”执着是错乱的,是执相的,一定要把它怎么样否定这个执着,错乱的执相,而不是在否定“有”的本身,那么,第二空义又可以显出缘起的假名,没有障碍的,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么,才能显出缘起的万法,所以一方面是在否定实有感颠倒执着的部分,一方面反而衬托出他的真实内容,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的缘起的假名反而是能成立的,所以这个缘起假名但不碍有的空与否定戏论的空,还是空观的过程,而不是究极的。也就是说,从缘起的角度来看是不碍有的,虽然讲“空”是不碍“有”的,另外在否定他的错乱相的时候,是否定戏论的这一部分,这两种“空”都是“空”,但是导师这里点出来,这个就是空观的过程,不是究极,为什么?下面就讲。

  因离执而悟得毕竟寂灭,才是空的真意。

  不管是缘起的有还是错乱的形相来展现空义的时候,那个只是空观的过程,而真正我们用空要体会到他毕竟寂灭,才是空的真义。比如说我们体会到空性,是要能所俱寂,要能够离开一切的执着真正的体会到法性的寂灭,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讲空的目的跟意义,比如说我们今天修行,我们都执着在万法是实有的,产生爱染执着,那我们就讲空义,来破这个执着的实有,那理论上观念上我们在修学在体会的过程,我们可以慢慢了解这个法义。但是了解法义跟深观空性还有距离,即使我们今天在观照所谓的空义的时候,我们可以体会到生灭的现象的非实。

  那如何体会他的不生不灭,这个在理论上很容易明白,但是,如果亲证寂灭法性就不一定那么容易了。为什么?你真的要能所俱寂,能观所观都要俱寂,那真的要亲证寂灭法性,那个才是真正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不管修什么,最后体会到所谓的毕竟寂灭,这个是什么?他的功能是什么,我们的贪嗔痴烦恼才能止息,如果今天不能体证到寂灭的法性,那我们这个贪嗔痴烦恼是不是能止息还是一个问题。

  佛法为引导众生悟入胜义,所以论辩的过程,虽与辩证的过程相近,而说空,说非,却不滞于有空的总合。

  这个地方导师点出一些让我们比较容易了解的重点,我们佛法今天讲空讲有,他只是为引导众生悟入胜义,所以在辩证的过程跟辩证法很相象,但是今天,我们今天佛法讲空或讲非,都在否定,这里重点却不滞于有空的总合,与西洋的辩证法正反合的合是不一样的,不会停滞在那个地方。

  众生的根性,是顺于世俗的,即总是顺于正或综合(正)的。

  也就是说我们从世俗的角度很容易把正的这一边,或者是合的这一边执为实在的,就是很容易在这个地方产生执着,所以说顺于世俗的,所以总是顺于正的或者综合的这一边。

  但是如佛说俗有与真空,佛说的空用意是竖的,超越的,但众生从相对的见地去看,以为空是偏于一边的,亦有亦空的综合,才比较圆满。

  为什么要点出这个重点?因为这个重点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空”,实在是否定“有”的实有性,不是在否定“有”,但是一般众生的根性,他这里讲他这是顺于世俗的观念。今天佛陀讲俗有也就是缘起的有,跟空,真空,佛今天讲这些的目的是竖的是超越的,但是我们总是在相对的观念里面去看,以为“空”跟“有”是什么,是相对的,所以认为“空”是一边“有”是一边,应该怎么样,亦有亦空,才是综合的,这个才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众生站在世俗的这一边的相对观念来作判断的,但是佛陀今天讲的空不是在破“有”,而是在显缘起的“有”,是在破自性的“有”。这样的“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